张学永
(长春市绿园区人民医院药剂科,吉林 长春 13006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又称为冠心病,它是由于冠状动脉血管发生病变而引发的血管阻滞或狭窄,从而引起的心肌缺血或缺氧,因而造成的心脏病。而且冠心病的病变范围很广,易发生炎症或栓塞等症状。临床对其病情的治疗通常采用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其常用的药物包括硝酸酯类和β-受体阻滞剂等。但近年来有相关文献表明[1],阿托伐他汀具有抗炎性作用并能阻滞血栓的形成,且其为人工合成的降脂类药物,临床主要用于高脂血症的治疗,因此,本文选取了48例冠心病患者,对其采用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然后观察并探讨其抗炎作用,资料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2月至2013年10月诊治的冠心病患者48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17例;年龄50~78岁,平均年龄(63.5±7.8)岁。且所有患者均经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超声等检查,并根据冠心病的诊断标准进行了判断,确诊其均为冠心病。且所有患者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悸、呼吸困难、乏力、心慌等症状;其中有29例属于稳定型心绞痛,有19例属于不稳定型心绞痛。并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男15例,女9例,年龄52~78岁)和观察组(男16例,女8例,年龄50~75岁)两组,每组24例。
1.2 治疗方法:对对照组的24例患者,采取常规内科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选取一些硝酸酯类、抗血栓类、或纤溶药物、钙通道组织剂、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等药物进行治疗,但不选取任何的降脂类药物给予患者进行治疗。而对观察组的24例患者则在上述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选取具有降脂作用的阿托伐他汀给予患者进行治疗,此药的选用应为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且为国药准字号(J20120050)[2]。其用量为,一开始选用小剂量,每天10 mg;之后应根据患者的各项检查指标的结果显示及其耐受力,增加至每天40 mg。且两组患者同时用药,并均在治疗8周后进行观察指标的对比。
1.3 观察指标:对所有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浆白细胞介素(IL-18)指标进行观察和测定,并作为结果讨论的观察指标。其方法为,采取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的空腹血液,剂量为10 mL,并对血液进行离心分离血清,之后将其放置在零下20 ℃的冰箱中保存,待检测用。并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的方法(ELISA)[3],对所有患者进行超敏C反应蛋白和血浆白细胞介素指标检测。
1.4 统计学方法:数据统计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用t检验计量计数资料,用P<0.05表示二者差异的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的24例患者中,治疗前的超敏C反应蛋白指标为(3.2±1.5)mg/L;治疗后的超敏C反应蛋白指标为(1.5±0.9)mg/L;治疗前的血浆白细胞介素指标为(298±74)pg/mL;治疗后的血浆白细胞介素指标为(181±53)pg/mL。对照组的24例患者中,治疗前的超敏C反应蛋白指标为(3.1±1.5)mg/L;治疗后的超敏C反应蛋白指标为(2.8±1.0)mg/L;治疗前的血浆白细胞介素指标为(283±81)pg/mL;治疗后的血浆白细胞介素指标为(265±67)pg/mL。通过两组患者观察指标值的对比可以看出,两组治疗前的各项观察指标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各项观察指标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的各项观察指标与其治疗前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治疗后观察组的各项观察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由于冠状动脉血管发生病变,引起的血管阻滞或狭窄,因而导致的心肌缺血、缺氧和坏死,从而造成的心脏病,在临床中常叫做“冠心病”。实际上冠心病的病变范围很多,它还可能发生炎症或栓塞等。其病发时会出现心悸、心慌、呼吸困难、心绞痛等症状,且在临床上将其分成稳定型冠心病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两种[4]。且临床对其病情的确诊,一般会根据动态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超声等结果进行综合判断。临床中对其治疗大多采用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常规的药物治疗包括硝酸甘油、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或抗血小板制剂等。
阿托伐他汀,又叫立普妥,它属于一种人工合成的降脂类药物,可以有效的降低血浆胆固醇和脂蛋白水平,并具有延缓或阻滞动脉硬化进展的作用。而且在本文选取的两组患者中,对观察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又采用了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阿托伐他汀可以有效的抑制冠心病患者血浆中的C反应蛋白,且hs-CRP是冠心病致病的重要因子;同时阿托伐他汀还可以有效的抑制患者血浆白细胞介素的浓度,IL-18是冠心病致病的重要炎性因子[5]。而且阿托伐他汀可以在降低患者血管脂质的沉积时,抑制冠心病炎性因子的产生,从而实现治疗冠心病的目的。而且在本文的探讨中,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的观察组,其C反应蛋白与血浆白细胞介素指标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的指标低,说明阿托伐他汀具有抑制冠心病致病因子的作用,并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
但是,由于本次选取的研究样本较少,且只采用了超敏C反应蛋白和血浆白细胞介素作为本次研究结果的观察指标,虽然在本文的研究中阿托伐他汀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抗炎作用,但对于其对其他炎性因子是否具有抑制作用及抗炎作用,还需要进行多次试验与研究。总之,在冠心病患者的治疗中,采用阿托伐他汀对其进行治疗,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而且在治疗冠心病中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和应用。
[1] 高海燕,崔玲,韦洪艳,等.阿托伐他汀在冠心病治疗中的抗炎作用研究[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3,16(6):467-468.
[2] 李海苗,袁明远,吴朝晖.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抗炎作用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09,7(7):697-698.
[3] 马同敏,孔令文,魏红霞,等.冠心病患者抗炎、降脂和降压治疗后血尿酸水平变化研究[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0,13(7):1004-1005.
[4] 樊泽元,季汉华.阿托伐他汀治疗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29例疗效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9):3283-3285.
[5] 王朝富,王培书,彭超,等.一次性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血清hs-CRP和MMP-9水平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3):488-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