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慧滢 陈龙
(1陕西中医学院,咸阳 712046;2宝鸡市儿童医院神经内科,宝鸡 721000)
蜂针蜇刺大椎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潘慧滢1陈龙2
(1陕西中医学院,咸阳712046;2宝鸡市儿童医院神经内科,宝鸡721000)
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学称“痹症”,手臂麻木与肩膀剧烈疼痛为主要症状[1],尤以气候寒冷为发病高峰。采用蜂针蜇刺大椎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通过蜂针抗炎、镇痛、疏通经脉作用,加上大椎穴是治疗颈椎病的要穴,对17例神经根型颈椎病进行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报导如下:
17例患者中男11例,女6例,最大55岁,最小33岁,病程最长者4年,最短者0.5年。临床表现:颈部明显僵硬,活动不便,双手臂及手指常出现放射状针刺疼痛或出现较长时间的麻木。
2.1取穴
大椎。
2.2操作
过敏试验:患者取坐位,在患者前臂下1/3位置用蜂针蜇刺,停留5 s,观察20 min,若直径在5 mm范围之内,患者未出现面部水肿、呼吸不畅或者是明显的胸闷感可以判断为蜂针过敏试验为阴性[2];用75%的酒精在患者大椎穴处消毒,用镊子夹住活蜂放在大椎穴上,刺入皮肤,停留1分钟取针。然后在大椎穴旁各再刺1针,3天1次,3次为1疗程。
出现好转的患者情况:患者主要临床症状有明显减轻,颈椎活动受限情况消失,偶尔会出现颈部不舒服感觉,自查X线光片表明患者生理弧度基本恢复正常;出现未愈的患者情况: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并无明显好转,颈部依旧无法自如活动,自查X线光片表明患者生理弧度未出现明显好转。
17例患者中11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经3个疗程痊愈,一年后随访未再复发,4例接受2个疗程症状好转,2例只接受过一次治疗症状改善不明显。
患者男,45岁,于2011年11月出现颈部不适后随感右臂出现疼痛,夜间加重难以忍受,在当地就医MRI显示片示颈4,5,6间盘向后脱出,黄韧带钙化,随在当地医院经行针灸牵引治疗,症状稍缓解,不久症状开始反复,偶然接触到蜂针,接受两个疗程后自觉症状消失,一年后随访,再未复发。
本病属于医学的“筋痹”、“骨痹”、“痛痹”等范畴,主要为身体虚弱,加之长期劳累过度,导致的肝肾亏虚,肝虚不能濡筋,肾虚则不能养骨,迁延日久,血脉痹阻,蕴积成疾。其次是风寒湿邪入侵,痹阻关节筋脉,则形成局部硬结、粘连或条索状物等,颈、肩背疼痛,颈部板硬,上肢放射痛。研究表明,根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类型。主要由于颈椎间盘的退变,后方小关节的骨质增生或创伤性关节炎,钩椎关节的骨刺形成以及相邻的3个关节(椎体间关节、钩椎关节及后方小关节)的松动与移位等造成对脊神经根的刺激与压迫[3]。主要表现为颈项僵硬,活动受限,有一侧或两侧颈、肩、臂放射痛,并伴有手指麻木,肢冷,上肢发沉,无力,持物坠落等症状[4]。蜂针又不同于普通的针刺,它是将针、药、灸结合在一起的,药理研究结果显示,在蜂毒中存在一定量的透明质酸钠等活性物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治疗颈椎间盘退变所导致的后方小关节骨质增生、创伤性关节炎以及相邻三个小关节松动或位移等;它刺入皮肤较浅,属于针刺的毛刺,再加上蜂针刺后局部会出现红肿皮肤发热又起到灸的作用。使局部肌肉得到松解,毛细血管得到扩张。针刺可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血管痉挛。消除自生之炎症水肿,改善组织缺血缺氧状态,使症状趋于好转。大椎穴居督脉之上,督脉循身之背,为“阳脉之海”,其脉气通过大椎穴与手足三阳经交会,其循经所过之处是神经根型颈椎症状最为突出部位,加之大椎穴又能驱风除痹,通利血脉,可调理筋骨,活血化瘀,驱风除痹,通络止痛;蜂针和大椎穴的联合应用大大提高了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症状改善。操作简便,取穴简单,疗效确切。
蜂针作为一种古老的治疗方法应该被继承和发展。但是由于蜜蜂的特殊性,蜂针蜇刺又有风险性,所以一定要了解禁忌症,掌握好方法,及时处理产生的各种不良反应,在安全有效的情况下解除患者病痛。
[1]刘美荣.扬刺、排次为主治神经根型颈椎病[j].针灸临床杂志,2008.18(1):41.
[2]李万瑶,段金华,李珊云.蜂针过敏反应及防治探讨.广州中医药大学[j].中国蜂业,2009,60(9):37-39.
[3]赵定麟.现代颈椎病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221.
[4]袁建强,侯云山.中医经络脊柱推拿疗法图解,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1.129.
潘慧滢(1987.9-),女,研究生,研究方向:针灸,E-mail:31273499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