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晶
吉林省松原市中医院,吉林 松原 131200
左金丸加减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治验举隅
张 晶
吉林省松原市中医院,吉林 松原 131200
反流性食管炎属中医 “嘈杂”、“呕吐”、“泛酸”等范畴,文章列述三则左金丸加减治疗肝气犯胃型反流性食管炎的病案,分析中医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证经验,认为中医药辨证加减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值得临床应用。
反流性食管炎;中医治疗;左金丸加减
反流性食管炎,主要是酸性胃液返流食管,破坏食管粘膜保护层所引起的食管粘膜炎症,长期可出现粘膜糜烂或粘膜溃疡等病[1]。属中医 “嘈杂”、“呕吐”、“泛酸”等范畴,早期可出现胃胀、胸痛、吞酸、返流清涎等。长期可引发胸前区灼热感,胃中嘈杂,时常伴有胸脘痞闷、嗳气反酸等不适症状。
本病发生多因饮食失节,或喜、怒、悲、忧、恐等五志过极,或纵情嗜欲、或恣意酒食、或劳累过度、或辛辣过度损伤脾胃、或情志不畅而致肝失疏降、气机升降失常、阳气内结、阴血淤滞、湿热蕴结、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肝木阻碍胃气、胃气下行、肝气冲逆、挟痰浊上犯、导致痰气瘀结而致本病。笔者临床以中医辨证加减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常获良效,略述三则病案如下。
1.1 病案一 患者,女,44岁,机关干部。因胸闷,咽阻不畅,欲吐泛酸,胃脘胀满,食少纳呆,呃逆,伴头晕易怒,心烦,月经期超前错后不定,经期乳房胀痛、伴腹部疼痛而就诊。曾在医院做胃镜检查诊断:食管炎、胃炎、间断性服用中、西药三月余,未见明显好转,且时轻时重,约持续半年左右。近十天又因情绪不畅,症状较前加重,舌质红、苔薄,脉沉弦。
证属:气机郁滞,肝气犯胃,胃失和降。治则:舒肝理气,通补胃腑,苦降辛通,调理气机,治以左金丸为主方加减。方药:吴茱萸10g,黄连12g,生姜10g,白术15g,半夏10g,郁金10g,青皮15g,砂仁15g,柴胡15g,石菖蒲15g。以吴茱萸、黄连行气止痛、辛开苦降,生姜、半夏和胃降逆止呕,白芍敛阴柔肝,郁金、柴胡泻肝火、理气开郁,服药十剂。
二诊:症状减轻,胀满消失,食欲增加,上方加陈皮15g、党参15g以扶脾益中气,减白芍,继续服五剂。
三诊:自述症状消失,经胃镜检查轻度胃炎、食管炎消失,嘱咐患者继服五剂。
1.2 病案二 患者,男,50岁,工人,经常性胸脘痞闷,吞咽不畅,持续性反酸,呃逆,噫气,胃脘部隐隐作痛,胃镜及钡透检查诊断为浅表性胃炎、食管炎,服用中、西药多种,半年余病情时轻时重,无明显减轻,近几天又因饮食无规律、情绪不畅,较前加重,呃逆、反酸,胸前区及胃脘呈灼热感,咽部不适似阻塞感,食后尤甚,伴胸闷、心烦,舌质红,苔黄粘腻,脉沉弦有力。
证属:肝气犯胃。治则:抑肝和胃治酸法以。辛开苦降法,辛可宣通气机,清泻郁热,治以左金丸为主方的加减。方药:吴茱萸10g,黄连10g,川连10g,半夏10g,生姜10g,苏叶15g,乌贼骨15g,煅瓦楞子15g,石菖蒲15g,郁金15 g,白芍15 g,砂仁15 g,元胡15 g,川楝子15 g,枳实15 g,以川连、半夏、苏叶、生姜苦辛并用,和胃降逆。以乌贼骨、煅瓦楞子制酸,以石菖蒲、郁金、白芍砂仁、元胡、川楝子、枳实抑肝滋阴理气散郁,服上方十剂。
二诊:自述病情较前减轻,但胃脘部胀痛,进食后饱腹感,时呃逆、胃中嘈杂,伴有失眠,大便秘结,舌质红、苔略黄,脉沉弦。证属:肝气犯胃。治则:和胃降逆、开痞散结。治以上方加玄参20g,丹皮15g,柏子仁15g,青皮15g,减石菖蒲,郁金,乌贼骨,煅瓦楞子,滋阴润下,降逆下行。继续服药五剂。
三诊:病情好转,症状消失,继服五剂以巩固治疗。1.3 病案三 患者,男,48岁,教师,反流性食管炎病史约三年,间断性治疗,症状时轻时重。胸闷,食少,咽部吞咽不适,晨起时吐清水、噫气、反酸,畏寒肢冷,四肢不温,胃部饱胀疼痛,近一月加重,胃镜检查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胃窦炎,服用吗丁啉、奥美拉唑、西米替丁、气滞胃痛冲剂等药均未见明显减轻,近几天又因生气、失眠出现胸闷、胃脘胀满痞塞感、时有疼痛、饭后尤甚,并且同时伴有头晕、心悸、呃逆,舌质淡,苔滑腻,脉沉迟。
证属:肝气横逆犯胃、浊阴不降。治则:疏肝温中、理气开郁。治以左金丸为主方加减。
方药:吴茱萸、黄连。吴茱萸10g,黄连5g,半夏10g,桂枝10g,川楝子15g,生姜10g,以苦降辛开,和胃温通行滞,加石菖蒲15g,郁金10g,砂仁15g疏肝开郁理气,服用七剂。
二诊:症状较前减轻,呕吐清水、四肢不温、畏寒肢冷消失,但胃脘痞塞、心悸、头晕,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弦无力,调整治则为理气开郁,温通肾阳,上方加益智仁15g,青皮15g,白术10g,仙灵脾15g,继续服药七剂,症状消失。
中医认为人体是个有机的整体,人体脏腑阴阳气血失去平衡状态而发生疾病。本病在食管,为胃所主,与肝胆密切相关。一般认为肝失疏泄,胃气上逆是本病的病因病机。若因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失疏泄,肝郁化火移热与胆,胆受熏蒸,胆汁外溢,胆气不降挟持胃气上逆,故成酸水上犯之患。本病初起病情较轻多不重视,后期由于肝郁化火,横逆与脾,脾虚生痰,气机不利,胃失和降。治疗宜疏肝理气和胃降逆。正如 《金匮》所云: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反胃,乃胃中无阳,不能容受食物,命门火衰,不能熏蒸脾土,以致饮食入胃,脾失健运而胃不和,治宜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补脾通阳,温运脾胃;丹溪谓:食入良久复出,隔宿吐出者,名曰反胃,主要阳结于上,阴亏于下,治之以通阳开痞,以通胃腑,上热下塞为治。呕吐皆因肝气冲逆,阻胃之降而致,故 《灵枢·经脉篇》云:足厥阴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五行之生克,木动则必化土,胃病治肝。《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输于肺”。脾为胃行其津液,脾属阴,主乎血、胃属阳,主乎气,胃易燥,全赖脾阴以和之,脾易湿,必耗胃阳以运之,故一阴一阳,互为表里,若脾阴虚,则胃饮食游溢之精气输于脾,不能留津液以自润,则胃过于燥而有火所致。其病机脾虚肝乘,中焦气机郁滞,胃气上逆,选左金丸加减,主治肝经气火旺,脘痞吞酸、反胃、嘈杂、呕吐等症,以左金丸清肝泻火、辛开苦降,加乌贼、煅瓦楞子抑酸和胃,加砂仁、川楝子、青皮等疏肝和胃,行气解郁。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需仔细辨证,寒、热、虚、实,综合分析,可获良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反流性食管炎诊断及治疗指南 [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4,21(4):221.
R571
A
1007-8517(2015)17-0043-02
2015.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