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薇
(辽宁省昌图县中心医院 内科,辽宁 昌图 112599)
慢性肺心病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66例临床分析
郭 薇
(辽宁省昌图县中心医院 内科,辽宁 昌图 112599)
目的 提高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的临床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 对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确诊慢性肺源性心脏病190例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66例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 66例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MOF)病例中,死亡34例,病死率为51.5%。3个器官受累者42例,死亡17例,病死率为40.5%,4个器官受累者17例,死亡10例,病死率为58.8%,5个器官受累者7例,死亡7例,病死率100%。未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MOF)病例124例,死亡5例,病死率为4.0%。结论 器官损害发生率,除肺、心以外,以肺性脑病最高,其次为肾功能不全。衰竭器官越多,病死率越高。及时诊断多器官功能衰竭,积极治疗并控制感染,纠正首发呼吸衰竭,阻止其恶性循环,逆转多器官功能衰竭,是降低病死率的重要措施。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多器官功能衰竭;临床分析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multiple organ failure,MOF)临床上并不少见,其预后差,病死率高。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190例,其中66例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MOF),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
1.1一般资料:190例慢性肺心病其中66例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MOF),发生率34.7%。66例中男56例,女10例,最小年龄40岁,最大年龄81岁,平均年龄64岁,慢性肺心病病程5~19年,平均病程9.6年。66例入院时均为呼吸道感染急性发作。
1.2诊断标准:全部符合肺源性心脏病诊断标准[1]。多器官功能衰竭(MOF)诊断标准:在某些诱因作用下易致病情加重,如:急性严重感染、严重创伤、大面积烧伤等突然打击后,同时或先后出现2个或2个以上器官功能障碍,以至在无干预治疗的情况下不能维持内环境稳定的综合征。即多器官功能衰竭(MOF)[2]。不包含慢性疾病终末期发生的多个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①呼吸衰竭:低氧血症伴/不伴高碳酸血症,动脉血气分析:动脉血氧分压(PaO2)<60 mm Hg或伴有/不伴有二氧化碳分压(PaCO2)>50 mm Hg[3]。②心功能不全:以右心功能不全为主要表现,如:颈静脉怒张,肝肿大,肝颈静脉回流症阳性,下肢浮肿等。③肺性脑病:符合1980年全国肺心病会议制定的肺脑标准。④肾功能不全:肾小球滤过率下降GFR<60 mL/min,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肾功能不全。⑤肝功能损伤:血清胆红素>34.2 mmol/L或ALT超过正常上线2倍。⑥上消化道出血,并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消化道出血。⑦胰腺:脂肪酶>2倍正常上线,并持续存在48 h以上者;⑧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者。
1.3并发症:66例在呼吸衰竭和心功能不全基础上并发其他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中累及脑、肾、肝、消化道1个器官者42例,占63.6%,2个器官者17例,占25.8%,3个器官者7例,占10.6%。其中并发肺性脑病者45例,占68.1%,并发肾功能不全者31例,占46.9%,并发肝功能损伤者13例,占19.6%,并发消化道出血者7例,占10.6%。
66例(MOF)病例中死亡34例,病死率为51.5%。3个器官受累者42例,死亡17例,病死率为40.5%,4个器官受累者17例,死亡10例,病死率为58.8%,5个器官受累者7例,死亡7例,病死率100%。与文献报道相符[4]。未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MOF)病例124例,死亡5例,病死率为4.0%。
慢性肺心病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是一种预后差的综合征。由此可见慢性肺心病并多器官功能衰竭(MOF)者病死率明显高于非多器官功能衰竭(MOF)者。器官损害发生率除肺、心以外,以肺性脑病最高,其次为肾,肝,消化道,休克和DIC少见。衰竭器官越多,病死率越高。多器官功能衰竭(MOF)发病机制 至今尚未完全明确,发病因素主要是由于慢性肺心病在急性加重期,感染引起低氧血症和(或)高碳酸血症,机体免疫功能紊乱,病原微生物直接损伤器官,使器官功能相继破坏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MOF)。由于缺氧致红细胞增多,血红蛋白升高,血液黏稠度增大,肝、肾、脑等器官容易出现微血栓形成。持续缺氧和(或)高碳酸血症致组织微循环障碍,进一步加重组织缺氧和代谢障碍,引起心肌收缩力下降,导致心率紊乱,心功能不全,严重心脏骤停。同时由于缺氧、酸中毒,ATP 产生减少,钠泵失调,神经细胞能量供应不足,细胞膜通透性增高,可引起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出现中枢衰竭。严重低氧血症,导致毛细血管痉挛,微循环障碍,使肾功能急剧下降,胃肠黏膜缺血坏死出现应激性溃疡、肝功能受损以及血液凝固、纤溶系统功能障碍。同时,感染内毒素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触发内源性凝血系统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可诱发多器官功能衰竭(MOF)。内毒素使组织胺、血清素、前列腺素等释放,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激活补体,释放C3等活性物质,使中性粒细胞黏附于复合体,释放氧自由基,而引起血管内皮严重损害,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受损使血中微聚物及血管活性物质难以消除,从而自左心室排出而引起全身器官损害,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MOF)[5]。
治疗中注意的问题:①饮食。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由于长期慢性消耗,进食差,呼吸做功增加,需要足够的营养供应。增加抗病能力,加快病情的好转。②监测生命体征,尿量,动态监测血气分析,肝肾功能及电解质。③改善通气功能,翻身、拍背排出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雾化吸入。持续低流量低浓度吸氧,纠正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保护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短程氧疗也可降低肾血流阻力,增加肾血流,改善缺氧状态所致的损害。对重度低氧血症患者,动态监测系统器官功能的敏感指标。④根据痰培养及药敏试验,合理使用抗生素,在还没有培养结果前,根据感染的环境及痰涂片革兰染色选用抗生素。对于严重感染,病程长,应注意菌群平衡失调。⑤纠正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水肿者除非合并左心衰竭、肾功能不全则不用利尿剂。⑥控制心功能不全及呼吸衰竭。应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血管活性药物以及肝素等,可增加心排血量,降低肺血管阻力,改善肾血流量,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心、肺、肾功能。⑦肾功能不全时,禁止使用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单纯治疗肾功能不全无效,在缺氧、电解质紊乱、酸中毒、感染、心功能不全等诱因去除,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好转后,肾功能可恢复。⑧肝功能损伤时,给予保肝药物。⑨上消化道出血时,给予抑酸,保护胃黏膜等对症治疗[6]。⑩呼吸机应用。对于顽固性呼吸衰竭,综合治疗无效时,应果断的及时使用呼吸机治疗,取得良好效果。
减少慢性肺心病病死率的关键是防止多器官功能衰竭(MOF)的发生。及时诊断多器官功能衰竭,积极治疗并控制感染,纠正首发呼吸衰竭,阻止其恶性循环,逆转多器官功能衰竭,是降低病死率的重要措施。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4,6(2):67-80.
[2]朱元珏,陈文彬.呼吸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974.
[3]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49.
[4]朱丽莉.慢性肺心病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47例治疗体会[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2,22(10):625.
[5]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302.
[6]许丙俊.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加重期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36例临床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2,17(8):789.
R541.5
B
1671-8194(2015)25-008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