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太雷,李应红
(贵州省织金县饲草饲料工作站,贵州 织金 552100)
专 论
喀斯特山区农村肉牛业发展的潜力与契机
——以贵州省织金县为例
郭太雷,李应红
(贵州省织金县饲草饲料工作站,贵州 织金 552100)
喀斯特山区农村发展养牛不仅能完成积肥和耕作任务,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缓解肉食品供需压力,也是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文章以贵州省织金县为例,深入分析了喀斯特山区农村发展肉牛产业的目的、潜力与契机,并提出了发展措施,以期为喀斯特山区肉牛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喀斯特山区;肉牛业;发展潜力;契机
牛肉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味道鲜美,深受消费者喜爱,享有“肉中骄子”的美称。贵州省织金县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区,笔者通过对该县农村肉牛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把发展肉牛产业作为解决农牧民用肥、耕地和收入偏低的重要课题,目的是找到新的发展路子,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旨在为下一步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1.1 积肥
为降低投入成本,避免土壤板结,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实现用地与养地的有机统一,农村养牛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向农田提供有机肥源。据统计平均每头肉牛每年可积肥9 125~14 600 kg(含杂草、乔灌丛枝叶、秸秆垫料)。如按每季作物需施放底肥(或追肥)22 500 kg/hm2计算,则每头牛每年可为0.40~0.65 hm2农田提供1季作物的底肥(或追肥)。
1.2 耕地
喀斯特山区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山峦起伏,道路崎岖,土石坎多,坡度陡,耕地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旱地不平,交通闭塞,在尚未寻求到适合替代耕牛翻耕土地的农业耕作机械的今天,用牛翻犁土地仍然是山区人民的必然选择。
1.3 产犊销售
据调查,在存栏牛中,有75%左右为能繁母牛和后备母牛。大多农户饲养的能繁母牛平均3年产2胎,少数1年1胎;一般6~12月龄犊牛本交市价5 000~8 000元/头,杂交改良7 000~12 000元/头。
1.4 淘汰育肥
通常农户饲养耕牛经7~10年劳役、产犊4~7胎后,进行3~4个月育肥,销售后补栏后备母牛或初产能繁母牛。
1.5 肉用
部分农民、规模养殖场、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小区)养牛不承担积肥与耕作任务,专供肉用。该类养殖约占存栏数的50%~65%。
2013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84 624万元,其中,牧业产值102 889万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6.15%,人均牧业总产值894.69元;牛存栏108 925头,马5 964匹,羊38 733只,猪156 899头,家禽2 116 045羽;牛出栏30 954头,马5 350匹,羊9 913只,猪85 394头,家禽2 097 855羽;肉类总产量达37 956 t(其中牛肉4 021 t,占10.59%),禽蛋产量达2 300 t[1]。从上述结构看出,肉牛养殖在畜牧业结构中的养殖量较多,但屠宰数较低。
3.1 种群优势明显
牛历来是山区人民赖以生存的重要生产资料。该县农民视牛如宝,在长期的养殖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饲养管理和选种选育经验。经过长期驯化和选育繁殖的织金黄牛,行动敏捷、新陈代谢旺盛、性格温驯、体质结实、肉质鲜嫩、繁殖率高、耐粗饲、抗病力强、挽力较好和持久,能水旱兼作,尤适应陡坡梯田的耕作和劳役,属役肉兼用型地方良种。1981~1982年,由贵州省农业厅畜牧局组织调查,将其归并为关岭黄牛,命名为“盘江黄牛”;将织金水牛归并为贵州水牛,载入《贵州省畜牧品种志》。为发展肉牛产业提供了良好的种群基础和比较丰富的遗传资源[2-3]。
3.2 饲草饲料资源充足
织金县有天然草原面积3.36万hm2,灌木、半灌木1.01万hm2,人工草地0.36万hm2,林、果、茶草间作0.88万hm2,深石、重地灾、高海拔区域弃耕闲置土地0.74万hm2,冬闲田土年种草2.12~2.75万hm2,农田3.91万hm2。据县饲草饲料工作站(草原监理站)动态监测与实测,年总鲜草产量为196 578.41万kg;另产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等农作物秸秆51 240万kg。如按鲜草、秸秆利用率分别为68%和53%、平均每头黄牛采食鲜草(秸秆)21.10 kg/d、全年采食鲜草(秸秆)7 701.50 kg为1个标准黄牛单位计算,则该县的饲草与秸秆资源理论载畜量为208 830万个标准黄牛单位。该县2013年草食家畜存栏153 622头(匹、只),折算为124 127个标准黄牛单位,其理论载畜潜力为84 730个标准黄牛单位。如能对天然草原实施有效改良,闲置土地进行人工种草,其产草量和载畜能力还可进一步提高。
此外,还有用于养畜的玉米16.12万t(含外购),油菜饼0.90万t,豆类0.86万t,马铃薯(折粮)4.62万t,工业饲料1.24万t,其它蛋白饲料原料(豆粕、鱼粉等)0.53万t。
3.3 冻配技术保障
该县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使用冷冻精液对本地牛进行杂交改良,以黄牛为主的品种改良工作一直处于贵州领先地位。全县设冻配点76个,基本覆盖32个乡镇(街道)。2013年输配24 289头,(其中西门塔尔19 317头、利木赞1 768头、安格斯1 876头、摩拉水牛1 328头),产犊成活20 147头,其中黄牛19 031头、水牛1 116头。
4.1 政策机遇
织金县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化扶贫规划(2010-2020年)明确指出:大力培植以商品牛羊为重点的草食牲畜特色优势产业,是喀斯特山区人民实现增产增收的重要源泉。随着国家对内蒙、宁夏、新疆、吉林等省(区)草原禁牧、休牧、轮牧制度和“北牧南移”政策的贯彻落实,贵州省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化科技扶贫项目的强力推进,饲养10头能繁母牛以上产犊奖励,标准化圈舍建设补贴等系列政策的扶持,为草食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必将促进喀斯特山区肉牛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4.2 市场需求量大
织金县人均肉类产量32.93 kg,其中牛肉占有量3.49 kg,远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膳食结构改善,健康理念逐步深入,对牛肉需求量不断增加,价格将逐步攀升[4]。调查数据显示,织金市场普通牛肉的售价已达到76~80元/kg,优质牛肉高达90~100元/kg,这充分显示织金已进入牛肉需求的快速增长期[5]。
5.1 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农牧民调整养殖结构
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理念的悄然转变,高蛋白、低脂肪的牛肉食品越来越受到消费群体的喜爱。与养牛相比,几年就要经过1次大起大落“生死轮回”的耗粮型养猪业[6],因饲料投入成本高,价格波动周期短,波幅大,养殖户亏损频繁。为扭转亏损,提高养殖效益,通过宣传动员,利用农户身边养猪、养牛的典型案例,经过投入产出算帐对比,让他们完全弄清楚两者之间的利弊关系,在饲草饲料富足区域引导养殖户弃猪从牛,把政府引导变为他们的自愿选择,提高肉牛养殖业在畜牧业内部结构中的比重。
5.2 采取有效措施,扩大基础母牛群养殖量
2013年,全县有能繁母牛67 642头,繁殖犊牛37 652头(其中冻配杂交20 147头),这是发展肉牛产业的宝贵财富,是农民增收致富的命根子。农户除在确保满足农田耕作、积肥用牛外,应尽量增加肉用基础母牛的养殖,把多养基础母牛作为“减贫摘帽”和增收致富的突破口;金融部门应在购基础母牛方面降低抵押担保门槛,对要求购1~2头基础母牛的信誉户不设障碍;政府应建立对购基础母牛贷款适当贴息、产犊适当补贴机制;畜牧部门应在肉牛免疫、改良、饲养管理等方面抓好指导服务。以达到形成合力,齐抓共管,把促进基础母牛群的快速增加作为推动肉牛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5.3 大力开展选育改良工作,加快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在本品种选种选配和杂交改良工作中,一要广泛开展本品种选育,把有生殖缺陷、矮小瘦弱、产犊成活率低、病残、年龄偏大的母牛个体淘汰;种公牛认定由县、乡镇(街道)农牧主管部门负责,并实行“持证上岗”、“挂牌经营”制度,种用公牛要求来源清楚,体格高大、健壮,性欲旺盛,年富力强,具有该品种的明显特征。未经认定、无牌证公牛一律作强制阉割、全舍饲或卖出县境处理,千方百计提高地方品种的良种化程度和生产性能。二要充分发挥人工冻配技术优势,广泛开展以西(西门塔尔)本杂二元杂交、级进杂交或西本杂所产F1代母本与利木赞、安格斯父本的三元杂交或利本杂、安本杂等为主的二元杂交改良,积极探索选择其它更好的杂交组合;在巩固现有设点的基础上适当增设冻配点,以扩大冻配改良的覆盖面;保证液氮、冻精等冻配物资的常年供应,规范操作规程,帮助后进点开展宣传发动活动,为冻配技术较低人员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提供资金、技术和学习场地帮助;建立健全并不断完善输精员正常进入和退出长效机制,稳定输精员队伍。
5.4 加大投入与扶持,做大做强肉牛产业
做大做强肉牛产业,一要增加投入。要充分利用饲草饲料资源、气候、交通、政策、冻配技术等优势,积极开展招商引资与争取帮扶,吸引外来资金、地方闲散资金、信贷资金、财政资金、部门资金和技术投资肉牛产业。二要加大扶持。不仅要扶持千家万户散户养殖,更要着力引进和扶持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质量档次的规模养殖场、专业合作社(养殖小区)、饲草饲料加工企业、屠宰加工厂和物流等相关企业,从饲草饲料-养殖-屠宰-加工-运输-销售-消费等各个环节进行扶持,使之不断发展和壮大,以牵动产业发展;要加强对龙头企业的引导,完善利益连接机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开拓市场、科技创新、标准化生产等方面的带动作用,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7];鼓励开展肉牛产品的精深加工、包装和寻求“农超对接”渠道,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减少中转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巩固和规范大牲畜交易市场,建设立健全大牲畜交易市场各项规章制度,引导规模养殖场、专业合作社、养牛协会、村级经济组织、屠宰等企业或牛贩进入流通领域参与流通,确保肉牛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1] 织金县统计局.贵州省织金县统计年鉴[M].织金县统计局,2013.
[2] 罗启华,王安娜.贵州关岭黄牛发展现状与思考[J].草食家畜,2011,28(4):15-16.
[3] 郭太雷.织金县肉牛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J].养殖与饲料,2013,13(9):68-70.
[4] 罗应安.农区草食畜牧业的发展潜力及对策--以贵州省思南县为例[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3,34(2):76-79.
[5] 杨振燕,李淑梅,杨振波,等.莱芜市肉牛产业发展思路探索[J].中国牛业科学,2013,39(2):69-70,74.
[6] 甄云肖.专家支招新行情下养猪业如何应对[J].中国猪业,2009,4(7):4-12.
[7] 袁跃云,杨荣昆.云南省生猪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J].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2005(7):38-41.
Development Potential and Opportunity of Rural Beef Cattle Industry in the Karst Mountainous Area——Taking Zhijin County of Guizho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GUO Tai-lei, LI Ying-hong
(ForageandFeedworkstationofGuizhou,ZhijinGuizhou, 552100)
Karst mountainous area country developing cattle industry can not only collect manure and farm, increase the content of soil organic matter, and relieve the stress of the supply and demand of meat dish, but also is an important way to help people get rid of poverty. This article took Zhijin country of Guizho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analyzed the purpose, potential and opportunity about Karst mountainous area country developing the beef cattle industry in deep. We also proposed development measures, which would provide scientific evidence for development of Karst mountainous area beef cattle industry.
the Karst mountainous area, beef cattle industry, development potential, opportunity
2014-11-26 修改日期:2015-01-12
郭太雷(1957-),男,贵州省织金县人,高级畜牧师,主要从事饲草饲料生产、调制加工技术研究与草地生态畜牧业技术推广工作。
S8-1
A
1001-9111(2015)03-006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