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学雷 耿小路 曹维彬 毛艳蕊
多层螺旋CT多平面及曲面重建在小儿肠套叠诊断中的应用
赵学雷 耿小路 曹维彬 毛艳蕊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多平面及曲面重建在小儿肠套叠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0例小儿肠套叠患儿, 回顾性分析多层螺旋CT的临床资料, 观察肠套叠的CT表现特征, 检测套叠肠管长度及管壁肿胀厚度。结果40例患儿均准确诊断为肠套叠, 其中, 套叠肠管相对较直的14例经多平面重建测量,26例套叠肠管弯曲者曲面重建后测量。修复成功34例, 失败4例,1例肠坏死,1例小肠型的肠套叠行手术。修复成功组套叠肠管的长度为(8.18±3.09)cm, 厚度为(0.79±0.31)cm, 修复失败组套叠肠管的长度为(12.18±0.24)cm, 厚度为(1.48±0.26)cm, 两组长度和厚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多层螺旋CT多平面及曲面重建有助于套叠肠管长度和管壁厚度的测量, 提高临床修复的成功率, 为科学明确治疗方案提供临床依据。
肠套叠;肠管长度;肠管厚度;多层螺旋CT;曲面重建
小儿肠套叠是一类较普遍出现的急腹症, 采用影像学技术检查尤为关键[1]。近年来, 多层螺旋CT已被广泛地运用在临床诊断中, 多平面及曲面重建不但能检测肠道发生病变的具体方位及病因, 还能观察肠套叠的情况, 已成为肠套叠患儿首选的检测办法。为此, 本文选取本院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40例小儿肠套叠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系统探讨多层螺旋CT在诊断小儿肠套叠疾病的临床价值,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小儿肠套叠患儿40例, 男28例, 女12例;年龄2个月~5.2岁, 平均年龄(3.1±1.3)岁;发病年龄3个月~4.3岁,平均发病年龄(1.5±0.8)岁;病程7~75 h, 平均病程(38.2±7.6)h;临床症状见呕吐、排便出血、阵发性哭闹及腹痛。
1.2 方法 运用西门子SOMATOM Emotion16排螺旋CT机。患儿取仰卧位, 并行平静呼吸扫描, 扫描范围为膈顶到耻骨联合上端, 由2位医师负责多平面重建的容积扫描数据重组,套叠肠管弯曲的患儿要行曲面重建重组, 随即对套叠肠管长度及管壁肿胀厚度进行记录测量。在套叠肠壁包块的进口、肠与肠壁的双端及盲端口取样。运用500 mA的遥控X机,利用荧光屏完成套叠肠管弯曲的修复。
1.3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40例患儿均准确诊断为肠套叠, 其中, 套叠肠管相对较直的14例经多平面重建测量,26例套叠肠管弯曲者曲面重建后测量。修复成功34例, 失败4例,1例肠坏死,1例小肠型的肠套叠行手术。修复成功组套叠肠管的长度为(8.18±3.09)cm, 厚度为(0.79±0.31)cm, 修复失败组套叠肠管的长度为(12.18±0.24)cm, 厚度为(1.48±0.26)cm, 两组长度和厚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小儿肠套叠在所有肠套叠患者群体中的出现率较低, 依据有无隐藏型病因可再度分为肿瘤性、自发性和非肿瘤性肠套叠[2]。在小儿阶段, 肾形肿块征、彗星尾征及靶征是肠套叠发生最普遍的征兆。当扫描垂直于套叠的长轴时, 也就是所称的“同心圆征”或“靶征”, 这能直观地展示肠套叠每层肠腔、肠壁和肠系膜的关联[3], 同时, 所卷入的系膜脂肪的构造, 也可以用作辨识分层的构造。当扫描平行于肠套叠的长轴时, 套叠的尾处会显现彗星尾征, 即卷入血管、肠系膜。依据上述任何一个特征的表象, 便可在临床上精确诊断肠套叠。
一般而言, 发生在小儿肠道内的急性腹泻及细胞巨病毒感染等均会加剧肠套叠的病情。肠套叠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慢性或亚急性腹痛, 本次选取的患儿, 平均年龄(3.1±1.3)岁, 肠管分布相对聚集, 给临床诊断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如今大都运用影像学检测的方法, 例如超声及钡灌肠检查对诊断小儿肠套叠有一定的帮助。国内外曾有多篇报道认为, CT是最恰当的影像学检查办法。
肠套叠在CT检测表现特征的显示与套叠长轴的实际角度相关, 多平面重建技术利用容积数据, 能显示任意断面的图像, 更能体现肠套叠的CT特征。检测套叠肠管的长度及厚度对后续的修复治疗有着深刻的意义。徐晓院等[4]曾报道小儿肠套叠空气修复与管壁厚度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也就是说, 管壁肿胀的厚度越大, 则成功修复的几率越小。邓义等[5]曾报道套叠肠管的长度>12 cm的患儿案例,均以修复失败而告终。本次修复失败组套叠肠管的长度为(12.18±0.24)cm, 厚度为(1.48±0.26)cm, 与修复成功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可见采用多平面及曲面重建技术测量套叠肠管的长度及管壁的具体厚度能为后续治疗方案的明确提供科学依据, 在临床上拥有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 采用多层螺旋CT多平面及曲面重建诊断小儿肠套叠, 在病情的检测及准确度方面有着极为关键的运用价值, 使临床治疗尽早步入正轨, 本方法可成为诊断小儿肠套叠的首选办法。
[1]公佩友.多层螺旋CT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山东大学,2013.
[2]秦秀, 万建国, 李晓红, 等. 多层螺旋CT多平面及曲面重建在小儿肠套叠诊断中的应用.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4,13(1):13-14.
[3]吴涛.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及曲面重建(CPR)技术诊断胆道梗阻性疾病的价值分析.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8(10):186-187.
[4]徐晓院, 谢梓荣, 邱伟江, 等. 小儿肠套叠空气整复与肠壁肿胀关系的研究.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08,17(4):171-172.
[5]邓义, 关秀红, 赖碧玉. 小儿肠套叠CT平扫诊断价值探讨. 基层医学论坛,2013(13):1704-1705.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6.031
2014-11-25]
454150 焦作市妇幼保健院影像中心(赵学雷曹维彬 毛艳蕊);焦作市马村区人民医院(耿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