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草原文化与疾病防治

2015-01-24 01:00包丽红萨其拉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5年12期
关键词:秘史蒙古人蒙古包

包丽红 萨其拉

(内蒙古民族大学公共卫生教研室,内蒙古 通辽 028000; 2.内蒙古医科大学蒙医药学研究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并由多民族组成的国家,所以各民族的预防保健医学也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蒙古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了适应蒙古民族特色、风俗习惯、气候条件、地理环境的医药卫生及预防保健知识。

1 蒙古包(毡房)的研制使用

早在2000 多年前,蒙古族先民就研制使用了蒙古包(毡房),这对改善北方游牧民族的居住条件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预防寒性疾病的发生和防止野兽的伤害发挥了积极作用。从《蒙古秘史》中“戴一顶貂鼠皮帽”、“穿一双鹿蹄皮靴子”等记载,可以发现当时的蒙古人就用各种兽皮加工制作出了比较实用的衣物。这也是防寒保暖、预防各种寒性疾病的一大创举。

2 环境卫生的保持

蒙古人非常讲究环境卫生,将炉灰和垃圾倒在蒙古包南几十米外,并指定女人在蒙古包南几十米外、男人在蒙古包西南几十米外洁身,禁止在蒙古包西北侧或井旁、牲畜棚圈附近洁身。这不仅是当时保持环境卫生的美德,并且也为防治疾病的发生和流行起到了积极作用。

3 火的发明和使用

火的发明和使用使北方广大游牧民族的饮食习惯产生了巨大变化,即从食生食到食熟食的演变。从而大大减少了消化不良等“寒性疾病”的发生和食物中毒现象。《蒙古秘史》中的“喝羊汤、烧羊肉”、“喝二岁羯羊汤”、“羊杀着烧着吃”等记载,充分说明当时的蒙古人,较熟练掌握了烹调食物的技能。另外,蒙古人相信火能净化万物,感觉不洁时便用火加以消毒。

4 饮食习惯与健康

蒙古谚语:“病之始,始于不消,药之源,源于白煎水”之说,《蒙古秘史》记载了蒙古人大量饮用有滋补身体,治疗疾病功效的“额苏克”(酸马奶),懂得适当食用奶食、肉食、汤类起到滋补、防病、治病的作用,生动说明了饮食卫生的重要。1330年元朝太医忽思慧用汉文编写了《饮膳正要》,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较完整的营养学著作,大量地整理了历代名医有关秘方、验方知识的同时,也记载了蒙古地区大量的饮食营养方面的内容,如马奶、奶食、牛羊肉、牛骨髓等。书中很多药物和饮食名称却是用蒙语译写的,如“八儿布汤”(羊腿肉汤)、“赤赤哈纳”(酸刺)等。在《四部甘露》、《蒙医药选编》、《观者之喜》等医学专著中都用专题阐述了以滋补理论为指导的饮食疗法。尤其酸马奶疗法普及甚广,对预防和治疗水肿、骨折、坏血病、肺病等疾病方面效果显著,已得到临床证明。

5 对疾病及疾病流行规律的认识

远古时期的蒙古族祖先,居住在祖国的北部边疆,在寒冷的环境条件下,因多食生食,从而得寒症较多。在中医经典著作《内经·异法方宜论》中有:“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地也,其地高陵居,水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热。故灸热者,亦从北方来”的记载。这说明当时在蒙古地区寒性疾病发病较高,同时也发明使用了防治寒症的有效方法。

汉朝时期,就有蒙古地区“瘟疫”流行的记载,1226年蒙古军队中瘟疫流行,曾用大黄治愈。当时蒙古族先民在与“瘟疫”作斗争的实践中,取得一定的预防和治疗经验。《蒙古秘史》中就有:“达达军马不宜水土,见生瘟病”的记载。这里所指的“水土”,不仅仅是狭义的水和土,还包含着自然环境和气候等。这说明当时已对“水土”与“瘟疫”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蒙古秘史》还有:“佩戴金、银、铜等制作的戒指、手镯、耳环等,用来治疗关节疼痛、解毒、防病保健和延年益寿”等记载。还详细记载着蒙古族三项竞技项目“赛马、摔跤、射箭”等活动的开展情况。这些传统的竞技活动,不仅丰富和活跃了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也为人们强身健体、预防疾病和延年益寿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之,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蒙古民族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发明和积累了大量的适合本民族的生活习俗、生产条件及地理环境特点的医疗保健知识,这不仅对当时人们的防病和保健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后人研究蒙医预防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学术资料。蒙医预防医学的发展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的探索与研究。

[1]白清云.中国医学百科全书 蒙医学(M14295 16).赤峰市: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7

[2]苏荣扎布.蒙古学百科全书 医学卷(ISBN7 -204 -06201 -9)呼和浩特市: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4

[3]阿古拉 蒙医药学(ISBN978 -7 -5311 -8226 -9)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10.12

猜你喜欢
秘史蒙古人蒙古包
我爱我的蒙古包
《蒙古秘史》中的奶食文化研究
蒙古包
掌门人秘史
蒙古人为何打不过清军
这是蒙古包吗
拍马屁
喝酒的蒙古人
蒙古人名中的“巴图”
UFO秘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