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医籍哮喘治疗探究*

2015-01-24 00:38王康乐崔健美马树祥王洪彬
针灸临床杂志 2015年4期
关键词:崔氏脾经肺经

王康乐,崔健美,马树祥,王洪彬

(河北联合大学中医学院,河北 唐山063000)

中西医对哮喘的发病机制有着不同的理解,在治疗方面也各有优势。本研究通过整理中医大型电子图书《中华医典》中先秦至民国的哮喘文献,以期探究古医家治疗哮喘的特异性选穴及方法,指导现代临床哮喘治疗。

1 特异性选穴

古医籍中治疗哮喘多使用天突、膻中、肺俞、足三里等穴为主,经络多采用任脉、膀胱经、肺经、胃经、肾经等[1],除此之外,一些特异性选穴治疗哮喘也有着较好的疗效。

1.1 聚泉穴

最早见于《奇效良方》:“聚泉一穴,在舌上,当舌中,吐舌出直者,有缝陷中是穴。治哮喘咳嗽,及久嗽不愈。若灸则不过七壮,灸法用生姜薄切一片搭于舌上穴中,然后灸之”。《针灸集成》曰:“聚泉在舌上,正当舌中央(值脾经,通心经)。”《黄帝内经太素》曰:“足太阴别……上贯于舌中,故舌下中脉者足太阴也。”也就是说舌中聚泉穴所在的位置属于脾经,脾经流注于心经,所以舌中“值脾经,通心经”;而脾经和肺经同属于太阴经,同名经“同气相通”,肺经出于胸中,脾经入于胸中,胸中为肺所居之处。另外,《外经微言》记载:“舌属心而知味,味属土,是舌中有脾之阴也。”《形色外诊简摩》曰:“舌者,心之窍也。凡病俱见于舌……舌中主脾胃。”《增订通俗伤寒论》曰:“脾胃属中焦,故舌中主中焦”,“凡舌膜由三焦腠理直接胃肠……舌中主中脘”。可见,古医家对于舌的认识是将其分属于脏腑或者三焦,且舌中多为脾胃或中焦所居,具有疏通三焦、沟通内外的作用。而肺与脾在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方面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所以舌中聚泉一穴可以起到治疗肺病哮喘的作用。

1.2 郁中

首见于明代龚廷贤《云林神彀》:“灸哮吼神法,患者耳前两边名郁中,二穴;百会一穴,用艾七壮,灸之立已。”《中国针灸辞典》将其定位为:“颞部,耳轮棘前缘一穴,耳垂下缘相平一穴[2]。”但《寿世保元》又云:“胸中两边,名郁中、膻中,百会一穴,用艾灸之立已”,这里的郁中定位有所差别。《说文解字》曰:“郁按古假借为戫字。如《论语》郁郁乎文哉是也。戫,有文章也。其始借彧为戫。其后又借郁为彧。”所以笔者认为“郁”和“彧”是相通的两个字,“郁中”即是“彧中”。《太平圣惠方》曰:“彧中二穴,在俞府下一寸六分陷中,仰卧取之,是穴。足少阴脉气所发,主胸胁支满,咳逆,喘不能食饮。”

1.3 胁堂、旁廷

胁堂见于唐代王焘《外台秘要》,曰:“在腋阴下二骨陷者中。主治胸胁支满,胪胀贲?,噫哕,喘逆,瞻视目黄。举腋取之”。《中医大辞典》援引《中国针灸学》定位在“腋窝下二寸陷中,当渊液穴斜上一寸之处”[3]。旁廷首见于《备急千金要方》,曰:“在腋下四肋间与乳相当,乳后二寸陷中,俗名注市”,但至《外台秘要》才提出了其治疗喘的作用,曰:“灸三壮,主…胸胁支满…呕吐喘逆,咽干胁痛”。《中医大辞典》描述为:“经外穴名。位于胸部第四肋间隙,乳头外开2寸,适与足太阴脾经天溪穴同位[3]。”笔者认为胁堂、旁廷二穴位于腋下,内藏肺脏,故可以治疗哮喘之疾。

1.4 尾骨尖

明代陈会《神应经》载:“灸哮法:天突、尾窍骨尖。”明代高武《针灸聚英》载:“医者若欲灸人哮,天突尾穷骨尖高。”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载:“灸哮法:天突、尾闾骨尖。”其中所言“尾窍骨、尾穷骨、尾闾骨”均为现代医学所说的尾骨。天突为任脉穴位,于胸骨上端凹陷中,内里是气道必经之处;尾骨尖在督脉循行路线上,为凸起之处,内里是谷道必经之处,一阴一阳,一凹一凸,一进一出,暗含阴阳和合、气机自调之理。

1.5 灸哮穴

明代陈会《神应经》记载:“背上一穴,其法以线一条套颈上,垂下,至鸠尾尖上截断,牵往后脊骨上,线头尽处是穴。灸七壮,妙。”《中国针灸辞典》援引《中国针灸学》定位为:“灸哮,以纸绳环颈向前下垂至鸠尾骨尖端,切断,转向背后,绳之中央平结喉,绳之两端并脊上,尽处即是。灸七壮。主治支气管炎,喘息。[2]”笔者认为选取鸠尾穴为对应点,是古人通过直观观察发现,患者哮喘发作时鸠尾穴深陷如坑,应用阴病治阳、前病治后之理,选取鸠尾对应的督脉上的穴点,施以艾灸之法,温阳以祛邪。

1.6 崔氏四花穴

崔氏四花穴为唐代崔知悌《骨蒸病灸方》所提出,原书已遗失,后代医家的记载只有《外台秘要》和《苏沈良方》保持了原文取穴的标准,而《针灸资生经》和《针灸聚英》简化为“胆俞穴、膈俞穴”一侧2 穴共四穴[4];《古今医统大全·崔氏四花六穴并辨》认为崔氏四花穴为“心俞、膈俞、胆俞”一侧3 穴共六穴;现代也有的学者认为崔氏四花穴实为“膈俞穴、胆俞穴、胰俞穴、肝俞穴”一侧4 穴共八穴的组合[5]。《古今医统大全》记载:“治男子妇人……咳嗽痰喘……并宜治之……通前共六穴,择取离日、火日灸之,百日内宜忌房室劳思,将息调养,饮食应时,寒热得中。未愈者,如前再灸一翻,无有不愈。”《经穴汇解》曰:“此四花穴……咳嗽痰喘……凡所有见,悉皆治之。”《神灸经纶》曰:“愈后仍觉未瘥,依前再灸无不愈者。故云累灸至百壮,但骨脊上两穴不宜多灸。凡一次只可三五壮,多则恐人倦怠,若灸此六穴亦宜灸足三里泻火方妙。”因此,不论四花穴为哪几个穴位,它均为背部穴位,多为脏腑俞穴,故可以治疗脏腑引起的哮喘之疾。

2 特殊人群

小儿生理特点为稚阴稚阳,最易受邪伤肺,而且小儿不耐药物和针刺,所以小儿哮喘治疗方法应该以操作简便、刺激量小为度。由于小儿穴位不似成人,所以取穴有其特殊性。

2.1 马脾风奇穴

小儿哮喘,古代医籍中称之为“马脾风”,出于《医学纲目》,曰:“小儿喘胀,俗谓之马脾风”。《大方脉》曰:“哮吼俗名马脾风,喉中声响如水鸡之声,甚者声如拽锯。因寒邪客于肺腧,寒化为热,闭郁肺经。”《医学纲目》曰:“以草茎量病儿手中指里近掌纹至中指尖截断,如此二茎,自乳上微斜直立两茎于梢尽头,横一茎,两头尽头,点穴灸三壮,此法多曾见愈。”

2.2 手小指端

《类经图翼》中记载:“小儿盐哮,于男左女右手小指尖上,用小艾炷灸七壮,无不除根,未除再灸。”肾主水其味为咸,盐哮病因在肾。《幼科推拿秘书》曰:“五经者……肾经在小指……能开咽喉胸膈中闷塞,气吼泄泻诸症”,即是说小手指为小儿肾经所在,手小指尖即为肾顶,由于面积小,所以用小艾柱灸即可治疗哮喘。

2.3 无名指头

《神灸经纶》曰:“吼气,灸无名指头二壮。”《幼科推拿秘书》曰:“五经者……肺经在无名指……能开咽喉胸膈中闷塞,气吼泄泻诸症”,即是说无名指为小儿肺经所在,所以艾灸即可治疗哮喘。

3 讨论

通过研究发现古代医家治疗哮喘有以下特点:一是取穴精练,聚泉穴、套头灸、手小指尖、无名指头、马脾风奇穴均为单穴治疗;二是讲究穴对,如尾骨尖配伍天突穴、胁堂穴配伍旁庭穴、郁中配伍百会穴等;三是多为灸法,如聚泉隔姜灸不过七壮,郁中、百会灸七壮,胁堂灸五壮、旁庭灸三壮,套颈灸法为七壮等;四是效果良好,从“神法”、“灸之立已”、“妙”、“一灸而愈、无有不愈”、“多曾见愈”、“无不除根、未除再灸”等描述可以看出其良好的临床效果。

综上所述,在整理古医籍中发现的一些对于哮喘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穴位和方法,希望对临床起到一些启示作用。笔者认为对于古代医家留下的一些经验方法应该辨证的认识,首先要充分了解其用意,研究其作用机理,不仅要学习他们的经验,更要学习背后的思维方法和理论,然后在现代的生产力基础上找到适合的创新方法。更要通过大样本的临床验证,进一步证明其作用,对于发展适宜技术,推广中医治疗哮喘的方法有着积极作用。

[1] 刘立公,顾杰.哮喘的古代针灸治疗特点分析[J].上海针灸杂志,2000,19(5):42-43

[2] 高希言.中国针灸辞典[M]. 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54-851

[3] 李经纬.中医大辞典[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092-1465

[4] 贾春生,王雪苔.“四花”穴定位的文献考证[J].针灸学报,1989,6(3):36-38

[5] 黄世福,江一平. 崔氏四花穴再探[J]. 上海针灸杂志,1988,7(3):36

猜你喜欢
崔氏脾经肺经
张唐法主任医师针药结合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经验
向聪明的一休学秘方
向聪明的一休学秘方
向聪明的一休学秘方
中正平和,调摄肺经
崔氏腹部八法治疗儿童便秘的教学应用
调好脾经身体棒
常推脾经孩子不挑食
最方便的健身
性格命运,皆在六笑一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