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民
在教学中,“主题”是一门课程学习的要点、中心思想或主要观点,是将分散的学习内容整合在一起的“黏合剂”。[1]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为了促进学生对主题内容的理解以及相关能力的发展,主题的学习一般是以问题或议题探究的方式进行的。因此,主题探究法就是围绕一个重要问题或议题,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运用多学科的知识、技能进行综合认知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表明,恰当地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运用主题探究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思维能力和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本文就围绕这一方法的特点及教学策略,谈谈笔者的观点与做法。
一、主题探究法的教学特点
主题探究法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一)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思维能力
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对一些综合性的社会现象或问题,学生如果仅从单一学科视角出发进行思考,是难以形成科学、合理的认识的。而只有学会综合地运用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形成整体、系统地认识问题的思维方式,才能真正提高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能力。可以说,让学生具有多维视角思维能力,是21世纪现代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据此,《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尝试多角度探究当前生活中的挑战与机遇,学会独立思考、提出疑问、进行反思,逐步提高自主选择与决断的能力。”[2]而运用主题探究教学法,则对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二者的关系如表1所示。
表1 主题探究的过程与培养多角度思维的关系[3]101
(二) 侧重于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
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一些重要的主题探究活动,如“来自家乡的报告”“认识宝岛台湾”“探寻丝绸之路”“感悟工业时代的社会变迁”等,学生个体往往难以独立完成,一般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加以完成。图1较清晰地显示了一个主题探究学习中的师生、生生关系。
可见,采取主题探究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多维分析问题的视角,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这对提升学生综合认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因而也是最能体现历史与社会课程价值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主题探究法的实施策略
在确定了探究主题之后,就需要对探究的目标、内容、方法以及评价进行一系列的流程设计,以确保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具体如下(图2)。
(一)确定主题探究目标
探究主题确定以后,首先要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状况,对主题的教育意义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设计主题活动的具体学习目标,旨在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及情感的全面发展。在主题探究目标的设计中,特别要关注学生合作意识和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并有机地整合认知、能力和情感目标。
(二)设计主题探究内容
主题探究内容设计的主要方式是主题问题化,即将要探究的主题分解成一系列具体的问题。当然,设计问题,并不是只让教师提问、学生思考,而是通过创设情境,促使学生提出问题,进而认真地讨论、修正、分析和解决问题。另外,主题探究学习内容的设计,离不开丰富的课程资源的支持。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和学生要充分开发和利用与主题有关的各种资源,如图书资源、网络资源、人力资源、社区(乡土)资源等。
(三)开展主题探究活动
开展主题探究活动的方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专题研习、分组探究、头脑风暴、实地考察等。具体采取何种活动形式,要视主题性质、学生能力、资源供给、时间多寡等情况灵活选择。表2列举的一些活动形式及其适用的教学内容,可作为选择活动形式的参考。
表2 历史与社会主题探究活动的基本方法
(四)评价主题探究成果
历史与社会主题探究活动的评价,是对整个探究过程的全方位评价,包括对学生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协作能力等评价内容。其中,应重点评价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以及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评价内容详见表3。
表3 主题探究教学活动评价表
三、主题探究课例设计
本文以“冷战后的和平主题”一课为例,具体笔者谈谈关于主题探究课例设计的思路。
(一)确定探究主题
伊拉克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大一次区域性战争,也是当代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为了使学生了解这一战争爆发的复杂背景以及冷战后的世界格局,可设定“探究伊拉克战争的原因”这一主题。
(二)确定教学目标
1.学会从多角度探讨伊拉克战争的多元成因。
2.掌握合作学习和资料研习的技能与方法。
3.树立珍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思想意识。
(三)开展探究活动
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结合课文内容及以下材料,分别探究伊拉克战争爆发的历史因素、地理因素、文化因素和国际政治因素等等。
材料一 伊拉克有悠久的历史,两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近代曾沦为英国“委任统治区”。1932年获得完全独立。1958年7月14日,以阿卜杜勒·卡里姆·卡赛姆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推翻了费萨尔王朝,成立了伊拉克共和国。1979年7月,复兴党人萨达姆·侯赛因接任总统。1980年,伊拉克因同伊朗边界纠纷发动了历时8年的两伊战争。1990年8月,由于领土纠纷等问题,伊拉克突然出动10万大军入侵科威特,引起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应,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向伊拉克发动了海湾战争。2002下半年,美国认为伊拉克支持恐怖主义,称已掌握了伊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确凿证据,对美在中东的利益构成了“潜在威胁”,并对伊政权一再隐瞒事实、欺骗国际社会的行为已经失去了耐心,公开表示将以武力推翻萨达姆政权,随即大量陈兵海湾。endprint
材料二 伊拉克位于阿拉伯半岛、小亚细亚半岛和伊朗高原之间,东邻伊朗,北接土耳其,西部与叙利亚和约旦接壤,南部与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交界,东南角濒波斯湾,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土耳其通向波斯湾、伊朗和东亚通往地中海的重要交通枢纽。伊拉克境内富藏石油,1988年已探明储量约136.4亿吨,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10%以上,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居世界第二位。除石油外,伊拉克还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预计储量达3.1万亿立方米。
材料三 作为欧洲基督教文化的延续,“后起之秀”的美国对伊斯兰世界的早期观念与认识源于其欧洲的历史记忆,受到欧洲殖民主义的影响。故此,美国继承了欧洲文化那种视伊斯兰为独裁宗教、穆斯林是恐惧与幽灵的象征等这样一些价值观。欧洲的这种伊斯兰世界观被美国所承袭,并通过精英与媒体的结合,逐渐形成为美国社会对伊斯兰世界一种模式化的固有成见。[4]
材料四 根据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的说法,美国对这场战争最终要达成的目的:
·铲除萨达姆政权,帮助伊拉克人民建立一个自治的政府。
·发现并销毁藏匿在伊拉克境内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以及恐怖分子。
·结束制裁,并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保护伊拉克的石油以及其他天然资源。
(四)展示和评价探究结果
每组派一位学生代表从不同视角对伊拉克战争爆发的原因进行阐述,然后由教师对每组的探究结果进行评价。最后,教师对每组的探究结果进行整合并加以完善,以帮助学生形成对这一主题的全面理解和认识。
四、教学实践及反思
以上所探究的主题,笔者曾在杭州某中学进行过教学实践研究。在未知研究意图的情况下,笔者在九年级某班听了一位有十几年教龄的教师的课,内容为“冷战后的和平主题”。这节课,授课教师采取讲述为主的教学方法,内容的逻辑性和条理性都很强,学生也积极回答问题,教学任务顺利完成。但存在不足之处:没有根据教科书的要求开展有关战后的区域冲突问题的专题探究活动。对此,授课教师的解释:九年级的课一般是按照中考的有关要求重新设计教学内容,时间有限,主要让学生掌握知识体系和重要知识点,很少进行探究活动。于是,笔者向授课教师谈了自己的想法,提供了相关材料。经过一天的精心准备之后,该教师在另一个平行班就同一教学内容作了尝试。课后,笔者就“伊拉克战争爆发的原因”这一问题,对上述两个班的学生进行了书面测试。
通过分析测试问卷,笔者发现,教学内容设计以及学习方式不同,学生的认识也不同。前一次授课班的学生主要是依据教科书正文中呈现的基本观点来回答的,如认为“美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了伊拉克的石油”是发动战争的主要理由。而后授课那个班学生回答问题的视角则明显发生了变化:增加了地理分析的视角,如“伊拉克的重要地理位置——‘五海三洲战略要地”“伊拉克的地理位置属于战略要地”等;增加了历史分析的视角,如 “西方世世代代对伊斯兰世界的偏见”“两伊战争、海湾战争、911事件等历史因素”;还增加了文化的因素,如“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等等。可见,从多维视角观察社会问题能让学生的分析更理性、全面和深刻。
长期以来,学校人文学科的教育习惯于向学生灌输大量的学科概念、观点和原理,如果学生记住了这些知识,并能在各种测试中准确地予以复述,就被认为学生已经掌握了知识。然而,这样的“掌握”是受到质疑的。正如国外学者所指出的,“对于知识来说,如果仅仅局限于背诵下来,那么,这些知识就不是一种‘真正的知识,也不能认为学生‘真正地掌握了知识。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这种知识的学习并没有触及到理解过程及学生内在洞察力的培养。”[5]因此,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重视主题探究活动的设计和开展,让学生经历跨学科、多角度思考和探究问题的学习过程,对于促进学生理解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应予以充分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罗伯茨,克洛夫.跨学科主题单元教学指南[M].李亦菲,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1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6.
[3] 李子建,等. 综合人文学科:课程设计、教学与实施[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 杨东平.后冷战时期美国与伊斯兰世界冲突的文化根源[J].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11(5).
[5] 格兰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理解力培养与课程设计[M].么加利,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6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