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东?王艳
文物保護,是指对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的历史遗存采取的一系列防止其受到损害的措施。近代中国文物保护意识产生较晚,一般认为近代中国文物保护意识的产生源自于中国近代史上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文化侵略。近代史上的外来入侵,使我国的珍贵文物大量流失,对我国古代文化遗产造成巨大破坏,这也刺激了中国人民产生一种强烈的民族情结,维护历史文化古迹,促进了近代中国人的文物保护意识。在文物保护过程中,传统的保护方式已不能适应客观要求,这就促进了西方科学技术在文物保护过程中的应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文物工作者以强烈的责任感投身文物保护工作中,结合工作实际,创新工作方法和方式,做好文物保护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文物保护的原则是“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还有“修旧如旧原则”,即在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前提下对文物进行保护或修复,最大程度的保留传承文物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内涵。对于大量的可移动文物,我们通常是将其保存在文物库房或者文物展柜、展厅之中。在日常的文物保护中,由于一些人为操作不当或者一些不可抗拒因素,会导致文物出现一些损坏。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室内湿度控制不当造成对文物的损害。文物库房或者文物展厅过于干燥或过于潮湿,都会对文物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根据阿伦尼乌斯法则,室内温度每升高10度,化学反应速度就会增加1—2倍,与之相随的是过于潮湿会对文物产生损害,包括生物腐蚀、化学破坏和物理破坏等。这就需要文物工作者在日常文物保护过程中,通过有效手段对文物库房或者展厅内空气温度和湿度进行人为调节和控制,使其达到理想状态以便更好的对文物起到保护作用。
2.文物保护过程中的虫害问题。一般文物库房或者文物展厅,或多或少的都存在一些虫害问题,特别是在气温较高、空气潮湿的阴暗角落里大多成为虫害滋生的温床,虫害的出现会对文物造成很多不可修复的损害,值得文物工作者提高警惕。对此,文物工作者应该充分了解文物保护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害虫类别以及应对措施。一旦发现虫害,应及时处理,将损失降到最小。特别是有机材料制作而成的文物,如布匹、纸张等原料要特别精心保护。
3.注意日常卫生清洁。文物保护过程中,由于日常的灰尘和一些细菌滋生,会导致文物产生霉变等化学反应或者损害。对此要采取必要措施,目前文物管理部门大多采用防霉剂。针对不同的文物应采用不同的防霉剂,而且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使用剂量和方法。此外,文物工作者还应对文物进行定期卫生清洁,在日常清洁或文物搬运过程中,都会对文物产生一些伤害,称之为“维修性破坏”,工作人员应注意这些问题。同时也要做好自身卫生清洁、带好手套、穿好工作装,从而减少职业损害。
4.减少闪光灯对文物的损害。目前多数博物馆展厅都内作出禁止拍照的规定,有的博物馆规定可以拍照,但禁止开闪光灯;还有的博物馆明令禁止拍照,这是出于对文物保护角度的考虑。因为拍照时闪光灯的反复照射对文物的破坏很大。普通的可见光波长在400纳米至700纳米之间,低于400纳米的紫外线能量很大,容易被物体吸收,从而使物体变质;而高于700纳米的红外线能量很小,不易被物体吸收,对物体没有大的损害。闪光灯的型号不同,波长有长有短,但都是低于700纳米的可见光,或多或少都对高分子结构的文物有破坏。所以,越来越多的文物保护机构都明令禁止对文物进行拍照。
此外,为了保护文物,文物展厅内的照明灯均为弱光灯。这也是因为长期的灯光照射会对文物产生一定损害,而且灯光照射也会提高室内温度,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对文物的伤害。
总之,文物保护是国家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环节,不容忽视。文物工作者理应通过创新工作方式来切实做好文物保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