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苏绣,属于中国传统艺术分类下工艺美术中的一种,早已凭借“飞针走线万象生”式的美征服了中外民众。苏绣美是有厚度的美,它将历史的积淀、文化的支撑与时代的创新融为一体。在本文中,笔者将依据实地调查对苏绣的“美”以及这种“美”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作为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苏绣;苏绣美;中华文化
在苏州市景德路的苏绣研究所,笔者了解到苏绣的历史发展、制作过程等基本信息。苏绣源于苏州吴县一代,此地土壤肥沃,气候温和,蚕桑发达,盛产丝绸和丝线,为苏绣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历史上关于刺绣的记载可以追述到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国将刺绣用于服饰。三国时,方帛上已绣出五岳河海,有“绣万国于一锦”之说。宋代苏绣技艺已具有相當高水平,到了明代,江南已成为丝织手工业中心。清代是苏绣的全盛时期,出现精美的“双面绣”、“仿真绣”等,涌现出了一大批刺绣名家。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新的技艺不断涌现,苏绣由传统单纯的手工艺品演变为当代市场条件下的文化消费品。在参观过程中,讲解人员详细向笔者介绍并展示了苏绣制作的步骤。第一步:设计图样。创作出适合各类绣品的画稿即刺绣的蓝本。第二步:勾稿。根据创作完成的画搞,复制黑白单线的轮廓稿。第三步:上绷。将绷布与底料缝接、形成一块整料后安放到绷架上。第四步:刺绣。根据绣稿要求和制作过程中的再创作意图,用最恰当的针法、最合适的色线进行刺绣。这是苏绣最主要的步骤。第五步是修缮绣品。第六步是装裱。之后,一幅苏绣成品展现于世。
笔者在欣赏苏绣时感触颇多,每一幅成功的绣品都能给人以美的感受。初次见到,笔者便惊叹不已,只能用两个字——绝妙——来形容。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任谁也不相信这是人的一双手绣出来的,真是巧夺天工。小猫、金鱼毛丝松顺,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仿佛一旦有人靠近,它就会逃跑一般;千娇百媚的花朵更是活色生香,尽态尽妍,好像贴近一点,香味便扑鼻而来;山水、风景或人物刺绣,远远望去,想不到眼前的竟是一幅绣品。每一幅美的作品都让人产生一种据为己有的冲动。根据真实感受以及对介绍苏绣的资料的研究,笔者对苏绣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并总结出苏绣具有图案秀丽、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构思巧妙的独特风格,地方特色浓郁。苏绣的技艺特点,大致可用“平(绣面平伏)、齐(针脚整齐)、细(绣线纤细)、密(排丝紧密)、和(色彩调和)、顺(丝缕畅顺)、光(色泽光艳)、匀(皮头均匀)”八字来概括,有别于国内其他地区的绣品。苏绣别致的美诠释了她独具一格的特点,而她的美又与孕育这种美的中华文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二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点:
1、苏绣的“精、细、雅、洁”——素白的绢帛,绵柔的绣线,题材的选择以及浓淡适宜的颜色,符合中国人,尤其是文人士大夫的传统审美标准。同时苏绣给人的平淡谦和、温润恬淡的感觉,如美玉一般温柔敦厚,符合中国人“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的人生追求。
2、博采众长的发展个性使苏绣在保留自身精巧、雅致、秀丽特点的基础之上,融合了其他艺术的内容,不断丰富完善。包容万象、博采众长是中华文化形成和发展中的个性品质,这种品质对苏绣作品的提升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在苏绣悠久的发展历史中,借鉴和融入其他艺术的表现方法是其独特之处。经过查看资料笔者了解到,苏绣艺人不断实践,在深入理解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内涵的基础上,运用中国绘画中工笔、白描、重彩、彩墨、泼墨的特点,以及书法艺术中的多种手段,使苏绣技艺的表现力不断扩展。现有的《百蝶图》、《水乡》、《彩墨荷塘》、《李白行吟图》等绣品,都兼得中国书画之妙,体现了中国画“留白”的手法以及重在“神似”和以虚写实的艺术追求。
3、饱含感情的绣品与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相契合。刺绣过程中,绣师将景物从画稿转移到绢帛,因材施艺,充当的不仅仅是一个搬运工的角色,而是把自己对画稿的理解、领悟以及情感倾注到指间针上,一针一线地再现景物,这是一个独立创造的过程,而作品正是绣师的艺术造诣、独立人格的体现。著名美学家科林伍德曾说“没有艺术的历史,只有人的历史”,同样“没有艺术的苏绣,只有人的苏绣”。由此可见,相同的设计画稿,不论是中国传统的山水花鸟画、人物画,抑或是西方印象派画稿,如果由两位不同的苏绣大师来制作,无论内容题材、针法有多么一致,最终绣品给人的整体感觉绝不会雷同,而是会有一种“同曲异功”的美感。产生此现象是因为每位绣师都对作品融入了各自的领悟和感情。正如清代王道贻诗中所云:“一叶一花加意绣,为他出格写精神。”
另外,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巧思善构的生产方式和民俗习惯,使苏绣的产生成为可能;同时中国人精巧、细腻的心理态势,打造了苏绣作品精美细致的风格;而中国文人士大夫追求纯朴简练、宁静致远、回归自然的审美观念和心理需求,又影响了苏绣清静淡雅、淳朴浑厚、极富诗情画意的文化特色,反过来,今天苏绣已成为能够慰藉人们精神的文化产品之一。
总之,苏绣在中国人眼中成为“美”的代表,这与她的“美”能够反映中华文化的内涵,彰显中华民族的精神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说,中华文明滋养了苏绣,而苏绣,则成了中华文化中耀眼的明珠。
作者简介:王倩(1990—),女,山东潍坊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