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民族民间舞“雅”化的发展与思考

2015-01-23 23:38杨晋越
北方文学·下旬 2014年9期
关键词:舞蹈

杨晋越

摘 要:“雅”化的民间舞是一种取自民间,经过脱胎换骨和艺术改造之后,变成了具有独立于民间文化之外的“雅”文化属性和审美属性的舞台民族民间舞,有标志性的个性和独特的韵味形式,是现阶段“主流”的民间舞,发展也十分迅速。然而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本属于“俗”的民间舞面临着“雅”化的碰撞,两者的相互关系引发对此的深入思考。

关键词:“雅”化民间舞;舞蹈;发展与思考

民间舞本是“俗”舞,因为它的风格朴实,是民众自娱自乐的、不受任何艺术创作原则限制、具有俗文化性质的舞蹈。但随着艺术水平的逐渐提高,艺术研究者的发掘、加工、创造,原本具有“俗”文化特征的民族民间舞逐渐被“雅”化,如今各类舞蹈院校和专业歌舞团体成了塑造“雅”化民间舞的重要输出地,舞台舞蹈也成了“高雅艺术”的代名词。今日看到的多数民族民间舞蹈,都是“雅”化了的“俗”舞。

一、“雅”化的民间舞的概述

“雅”化的民间舞是一种取自民间,经过艺术改造之后,变成具有独立于民间文化之外的“雅”文化属性的舞台民族民间舞,有标志性的个性和独特的韵味形式。而作为“雅”化的民间舞,它是具有极高的艺术性、技巧性与情感性的,它需要有自己的文化象征和内涵,因此在作品创作中就形成了以情感表现文化、以文化传达精神的艺术表现形式。像讴歌了伟大母亲为生活做出无私奉献及母爱的藏族独舞《母亲》;体现青年男女诚挚爱情以及对大自然深深眷恋的傣族双人舞《两棵树》;把“黄土情结”升华为民族精神的群舞《黄土黄》等。这些舞蹈都是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思想感情,赞颂高尚精神为主,都是对人生的思考,对社会现象的反映。

如今舞台舞蹈已然成为“雅”化了的民间舞的主要走向,舞台民间舞的“雅”就在于对“俗”舞的风格特征进行“存其根、留其形、取其精、扬其神”的处理,提取元素性动律,动作逐渐统一规范,形成具有原始民间舞特点和学院派风格的舞蹈。

二、“雅”化的民间舞在专业舞蹈教育中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雅”化的民间舞也逐渐走向大众,从小范围的歌舞院团到大范围的舞蹈兴趣班培训,都是从“俗”到“雅”的成功转变,具体表现如下:

(一)教材的编写

随着“雅”化民间舞的盛行与发展,无论是在舞蹈专业院校还是在各大小兴趣班,都有一套“雅”化版的舞蹈教材进行参考,并以教材为范本进行技术技巧及文化知识的学习。学院派民间舞的“雅”化教材,是通过提取各民族的“根元素”,通过“元素—短句—组合”以及以“动律为中心择取主干动作和基本动作直到体现风格和编排典型组合”的方法,并搜集了各类民间舞的典型手型、脚位、体态、动律、舞姿等,编排一些舞蹈短句和小组合,最后总结成一套教材。目前具有代表性的教材有《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中国汉族民间舞教程》、《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舞教程》等。这些教材是教师在进行舞蹈教学时的一个依托的基点,它既有代表性又有独特性,既有传统性也有创新性,既丰富多彩又不失训练价值,是“雅”化的民间舞中的一部葵花宝典。

(二)教学的运用

有了“雅”化教材作为舞蹈教学的基点,舞蹈教学就可以遵循教材进行“雅”化的组合编排,但编创动机必须是以舞种所需的技能为出发点,并限制在该舞种的风格特征之内。现阶段除了在教学中编排风格性组合、技巧性组合,各高校还将搜集的元素性动作素材運用到舞蹈排练课、编舞技法课上,以充分掌握该舞种的风格特点。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利用高等院校的各方资源,从实践领域拓展到科研领域,进行“雅”化民间舞的理论性研究,类似《舞蹈艺术概论》、《中国舞蹈史》、《中国民族民间舞文化教程》等理论课程,还有学术性期刊《北京舞蹈学院学报》、《大舞台》、《舞蹈》等都是舞蹈理论教学和科研的先锋典范。这些理论课程的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知识的正确与否,同时在无形中也拓宽了知识的广度与深度。

(三)舞台的表演与创作

虽然“教”是传承“雅”化民间舞的重要环节,但舞台创作也在“雅”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仅能展示给大众自己的学习成果,用舞蹈表达所感所想和社会现实,同时也在发扬和宣传自己的舞蹈文化。像当今由教育部、文化部等部门联合举办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就是舞蹈教育走向舞台表演的很好例证。当然还有大量的舞蹈作品、舞剧、歌舞晚会,都是“雅”化民间舞的基本走向,这些剧场舞蹈都担负着“雅”化民间舞的建设和推广。

三、关于“雅”化的民间舞的思考

虽然“雅”化的民间舞正在逐渐走上正轨并繁荣兴盛起来,但是这种繁荣及其包含的理念是否符合民间舞的走向规律,则是我们亟待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第一,过于“雅”化忽视了原生态元素。民间舞伴随着时代的前进,质与量都有很大的提升,然而根据新的社会需要,人们热衷于比美比鲜,展示炫技,在各类院校教授的民间舞,也逐渐都沦为比美、炫技的奴隶,不再为传统的继承性而服务。在教授组合课和作品编排时,“学院派”过于浓厚,舞蹈中的原生态元素没有或少之又少,这都是为之遗憾和叹息的。

第二,融入大量西方现代舞元素,民间舞失去本源。民间舞本是文化积淀的传承手段,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民间舞中时代性、功利性愈发严重,不少民间舞作品中都融入了大量的西方现代舞元素。这样的现象可以说是吸收借鉴西方优秀的舞蹈元素,对外来文化兼容并蓄,从横向和纵向都促进了中国民间舞的创新和繁荣。但是,不乏一些作品运用过多的西方元素,使得民间舞变形了,失去了风格性,远离了民间舞的基本素质。

这些现象的出现都是“雅”化民间舞发展到一定时期所不可避免的问题。其实雅和俗是有其内在的关联性的,“雅”源自“俗”,“俗”衬托“雅”,无“俗”则无“雅”,无“雅”亦无“俗”。故“雅舞”源于“俗舞”,并不断得到“俗舞”的原生文化滋养,“俗舞”的自然与真实,又难免原始与粗糙,必然会被“雅舞”去粗取精。从雅和俗的关系中可以得知,“雅”化的民间舞与“俗”的民间舞是相互吸取养分、共进共存的,如果独立于“雅”而摒弃“俗”,民间舞就失去存在的根基,失去懒以生存的土壤;若单单立足于“俗”,民间舞蹈只会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被人们遗忘并失传,这对于中国民族民间舞的传承与发展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民间舞的传承与发展的重任自然落在我们这代艺术工作者的肩上,可以说处理民间舞的“雅”与“俗”的关系是民间舞专业工作者的社会责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我们如今面临着民间舞蹈传统与新时代思想的碰撞,传统稳固性面临着新的挑战。到底是选择“雅”还是坚持“俗”呢,这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对于此,本人觉得两者都要兼顾,并且两者都要在一个“度”内,不能过“雅”,也不能完全“俗”化。“雅”化要依附传统进行,不管走多远,“根”不能丢,传统民间舞要跟上当代审美意识与时代精神的步伐,在不离开民间舞基本原则的情况下,对外来文化与传统相互结合;“俗”不能固步自封,要接纳新的思想、新的精神,在适度的原则内雅俗结合,这样既不会失去大众,也可推陈出新,使传统获得新的生命支柱,达到“雅俗不悖”、“雅俗相融”的艺术境界,继续创作出优秀的民间舞作品。

结语:综上,我们可以进一步总结:“雅”化的民间舞的确是我们大众所推崇,也深受大众的喜爱,代表者当代的审美取向。而“俗”的民间舞是“雅”的根源,没有“俗”在先就不会有“雅”化的再发展,只有“雅”与“俗”共进,并保持在一个“度”内,继承宣扬传统文化精华,同时吸收当代精华,两者相互结合,才能使我们的民间舞蹈熠熠生辉、绽放光彩。

参考文献:

[1]赵铁春.中国民族民间舞研究[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0

[2]袁禾.中国舞蹈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03

[3]北京舞蹈学院民间舞系.中国民间舞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集[D].山东:山东友谊出版社,1997,06

猜你喜欢
舞蹈
你可曾见过父亲的舞蹈
舞蹈教学策略之我见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舞蹈之美——姑鲁寨
梧桐叶的舞蹈
雪精灵的舞蹈
我和舞蹈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