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 茉 王 淋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要求实施的一个重大项目,它的目标旨在培养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其基本思路是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引导,通过加强高校和行业企业的合作,重点提升学生的工程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积极推进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为各行业培养不同类型的优秀工程师后备军。而课程体系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和重点,是保证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和前提。
按照目前执行的最新修改2013版北华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本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分配如下表1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学校工管专业对学科专业基础教育课的学时进行了加大,而削弱了学科专业方向课程的理论课时。这虽然满足了学校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指导思想,但也使得学校的培养计划中没有突出的特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开设工程管理专业较早的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及同济大学专业方向课程的理论课时都比较高,相比之下,学校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方案中专业方向课程的设置就显得薄弱了许多。
课程类别 修读方式 学分 占总学分百分比 学时 占总学时百分比 备注通识教育课 通修课39 27.08 718 29.64通选课8 5.56 128 5.28本学科基础必修课40 27.78 664 27.42选修课学科专业基础教育课跨学科基础12 8.33 192 7.93必修课13.5 9.38 216 8.92选修课3.5 2.43 56 2.31专业教育方向课 学科专业方向 必修课 14 9.72 224 9.25选修课 14 9.72 224 9.25总 计 144 100 2422 100
依据“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标准中的通用标准、行业标准和学校标准,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包括以下两大方面:
(一)通识教育课改革。学校现有通识教育课程包括通修课和通选课两大部分,现有通修课比较重视政治教育及自然科学基础教育,但“缺乏个人的基本素养教育”,结合工管专业的特点,建议在通识课程部分,重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开设商务写作、公开演讲、心理学概论等课程,增强学生的人文修养。在智力教育之余,提高大学生的情商,增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应适当压缩思修课和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建议思修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毛概课合并,计算机课程结合不同专业的需要来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计算机课程应重在AUTOCAD、PKPM软件、广联达软件等专业相关软件的学习,可适度减少编程类课程,重在软件应用。
(二)基于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在我国,工程管理主要是指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而各类工程建设项目均具有全寿命周期的特征,而完整的建设项目寿命周期包括了项目的前期决策、勘察设计、施工、使用维修乃至拆除各个阶段。实施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Life Cycle Project Management,简称LCPM)是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趋势。作为一名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虽然工作后大多从事建设项目的某个阶段,如前期可行性研究阶段、勘查设计阶段、施工阶段,但其必须具备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的整体认识,才能提高其开展工程项目管理的水平,同时也与“卓越计划”中强化学生的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特点相吻合。
1.基础课(本学科和跨学科)课程体系改革。基础课课程体系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知识广度,而且覆盖面非常广泛,是专业课的理论基础,此类课程的设置对专业面的宽窄和学生将来自我发展的能力起绝对性作用。工程管理专业基础课(本学科和跨学科)设置要体现土木工程和工程管理专业基础平台课程的综合能力,主要以土木工程为依托,使管理类与工程技术类课程紧密衔接、相互渗透,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横向结构进行拓宽。由于本专业毕业生授予工学学士学位,所以基础课在设置时土木类基础课程的比例相对来说要高一些。这样有利于学生选择工程设计类工作,或满足考工学方向研究生需要,拓宽就业渠道。
2.专业课课程体系改革。考虑到本校工程管理专业招生人数的限制,目前按工程项目管理和工程造价管理两个方向设置专业方向课,专业方向课以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活动过程为主线形成各课程间的紧密联系,可以促进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有效掌握相关知识,对培养学生的LCPM能力起到关键的作用。同时专业课设置应有效地体现本专业人才培养“全面发展”的思想。考虑本专业毕业生工作后大多服务于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的某一阶段,如项目前期策划阶段、设计阶段、招投标阶段、施工阶段、运营阶段等,应根据学生将来的毕业取向突出有关前期策划、工程设计、工程招投标、工程估价、工程监理等能力的训练,
3.实践类教学环节一体化改革。人才培养的重点是实践能力培养,人才培养的目标是综合素质的提高,而实践类教学环节是体现“卓越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管理专业的本科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参与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的全过程能力,以获得项目全寿命周期的实践经验,这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良好途径。为此可以将全寿命周期所对应的相关课程设计锁定为一体化课程设计的内容,如以同一大型项目为背景,在项目前期策划阶段做可行性研究与项目评价课程设计;在项目设计阶段做建筑结构课程设计;在项目招标阶段做工程估价课程设计、工程招投标与合同课程设计;在项目施工阶段做施工组织课程设计、工程项目管理课程设计;在项目运营阶段做物业管理课程设计。
“卓越计划”是国家工程教育改革的风向标,也是各个高校进行工程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起点。在这种形势下如何结合工程管理专业的特点,进行有效的课程体系改革,探索出富有北华大学特色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之路,并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过程。本文结合北华大学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现状,从通识教育课、基于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两大方面进行了课程体系改革,目前也只是改革的初步设计阶段,具体的实施效果有待实践进行检验,希望能为我国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尽微薄之力。
[1]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征求意见稿)[Z].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申报工作研讨会材料,2010
[2]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
[3]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
[4]朱培逸,徐本连,谢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