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华
哮证的中医治疗分析
王中华
目的探讨哮证的中医主法治疗效果。方法对40例哮证患临床中医治疗方法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总结其治疗效果。结果经中医有针对性地运用中医思辨方法对哮证发作期和缓解期的治疗, 治愈28例, 好转12例。结论哮证在治疗手段上应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 严格掌握适应证,以便更快提高哮喘的防治水平。
哮证; 中医治疗; 主法分析
哮证又名哮吼, 是以突然出现呼吸喘促、喉间哮鸣有声的病证。因内有壅塞之气, 外有非时之感, 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 闭拒气道, 则搏击有声。临证有实哮、虚哮、冷哮、热哮、水哮、痰哮之别。西医学的支气管哮喘、哮喘型支气管炎典型发作时可出现哮证[1]。临床上哮与喘常互见, 但“喘以气息言, 哮以声响音”。 对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哮证患者临床中医治疗方法分析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2012年1月~2013年12月哮证患者40例, 其中男20例, 女20例。年龄19~82岁, 平均年龄63岁。病程1~3年, 平均病程2.5年。
1.2 病因分析与表现
1.2.1 病因分析 外邪侵袭, 外感风寒或风邪, 未能及时表散, 邪蕴于肺, 肺气宣降失调, 津液凝聚, 痰浊内蕴, 导致哮证。饮食不当, 贪食生冷, 寒饮内停, 或嗜食酸咸甘肥, 积痰蒸热, 脾失健运, 痰浊内生, 壅阻肺气而成哮证。体虚病后,素体亏虚, 或病后体虚, 以致肺气耗损, 气不化津, 痰饮内生;或阴虚火盛, 热蒸液聚, 痰热胶固, 导致哮证。
1.2.2 临床表现 寒哮型:胸满哮喘, 面色青晦, 形寒肢冷,痰少咯吐不爽, 口不渴, 舌苔白滑, 脉紧。热哮型:气粗息促,哮鸣声响, 痰浊黏稠, 炽闷不安, 而赤唇干, 口渴, 舌苔黄腻,舌质红。肺虚哮型:呼吸不利, 神疲乏力, 畏寒自汗, 少气不足以息, 盗汗, 咽干, 苔薄白, 脉细。脾虚哮型:胸脘胀闷,食少, 倦怠乏力, 大便溏薄, 常因饮食不当而诱发, 舌苔薄腻,质淡, 脉细。肾虚哮型:短气息促, 腰酸腿软, 头晕, 耳鸣,或畏寒肢冷, 舌红苔少, 脉沉细。
1.3 中医治疗方法
1.3.1 辨证组方 温肺散寒, 豁痰利气, 参苏温肺汤加减:党参30 g, 紫苏10 g, 白术9 g, 茯苓12 g, 五味子12 g, 陈皮6 g,半夏10 g, 桑白皮10 g。清热化痰, 宣肺降逆, 越婢加半夏汤加减:麻黄10 g, 石膏15 g, 生姜5 g, 半夏10 g, 杏仁10 g, 款冬花9 g, 甘草5 g, 紫苏子10 g。补肺固气, 玉屏风散加减:黄芪15 g, 白术10 g, 防风10 g, 桂枝9 g, 白芍10 g, 玉竹9 g,生姜5 g。补脾益气, 六君子汤加减:党参30 g, 白术9 g, 茯苓12 g, 甘草6 g, 陈皮6 g, 半夏10 g, 桂枝9 g, 干姜5 g。补肾纳气, 金匮肾气丸加减:熟地黄10 g, 山药12 g, 山茱萸10 g,牡丹皮9 g, 茯苓9 g, 泽泻9 g, 桂枝6 g, 紫河车10 g, 女贞子12 g[2]。
1.3.2 中成药 蠲哮片,8片/次,3次/d, 饭后服用,7 d为1个疗程。适用于热哮痰瘀伏肺者。哮喘冲剂1包/次,2次/d。适用于肺热哮喘。蟾龙定喘口服液10~15 ml/次,2次/d。适用于肺脾肾气阳虚之支气管哮喘。
1.3.3 单方验方 川椒目研末, 装入胶囊,3 g/次,2~3次/d。适用于寒哮。萝卜子12 g炒熟, 杏仁12 g去皮尖, 加水煎煮,取汁饮服, 适用于痰哮。紫苏子10 g, 白果7粒。水煎取汁,每日分2次温服。适用于久哮。豆腐麻杏哮喘方, 豆腐120 g,麻黄30 g, 杏仁15 g。将麻黄、杏仁装入纱布袋内, 与豆腐加水共煮1 h, 去药袋, 吃豆腐喝汤, 分2次服完。于哮证受凉发作时服最有效。
1.3.4 饮食疗法 白萝卜远志汤, 白萝卜200 g, 远志6 g。将白萝卜洗净切片, 与远志共加水煎煮。食萝卜饮汤。适用于热哮。老南瓜500 g, 牛肉300 g, 生姜10 g。三味加水共煮,至牛肉酥烂, 加黄酒、盐、味精调味,2次/d, 宜常食。适用于虚寒体质, 哮证反复发作者。鸡蛋丝瓜粳米粥, 鸡蛋膜2张,丝瓜10片, 粳米适量。鸡蛋膜水煎取汁, 入粳米煮粥约1碗,加丝瓜片煮至熟, 放入盐、味精、麻油即可。1次食完。适用于热哮。
1.3.5 针刺法 主穴取肺俞、定喘、孔最、列缺、膻中、天突。实证配尺泽、丰隆、太渊;虚证配肾俞、气海、关元、太溪,发作期及实证用泻法, 寒证用温针灸。缓解期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取穴6~8穴/次, 留针20~30 min。发作期1~2次/d,缓解期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耳针取穴气管、肺、喘点、神门、交感、肾上腺、内分泌、咽喉。取穴3~5穴/次,快速捻转, 留针1~4 h, 或24 h埋针,1次/d,10次为1个疗程。
1.3.6 敷贴法 用小磁片敷贴天突、膻中、大椎、肺俞、尺泽、丰降、孔最等穴。取3~5穴/次, 连续1周后换另一组穴位。桃仁、杏仁、生栀子各10 g, 白胡椒、红曲各20粒, 樟脑少许。烘干共研细末, 以鸡蛋清调成糊状, 外贴双涌泉穴或膻中穴,且覆纱布, 固定2~4 h后去之[3]。隔日1次。吸入法麻黄6 g,杏仁、僵蚕、款冬花各9g, 炙紫苏子12 g, 地龙12 g, 甘草5 g。浓煎取汁60 ml, 超声雾化吸入,10~15 min/次。适用于哮证发作期。
1.3.7 推拿法 患者坐位, 分推眉弓20次, 拿风池2~3 min,再以手拿着力, 自天突穴开始, 向下推至膻中穴, 反复数次。接着以两拇指顺其肋间自内向外推按, 反复操作多次。适用于哮证发作期。患者坐位, 肺虚者揉按大椎、肺俞、膏肓、膻中各2 min, 后在胸脊部和手太阴经肘关节以下施以擦法;肺脾两虚者加揉按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丰隆各2 min,在足阳明经膝以下施以擦法;肺肾两虚者加揉按肾俞、命门、气海、太溪各2 min, 在足少阴经膝以下施以擦法。适用于哮证缓解期。
经中医有针对性地运用中医思辨方法对哮证发作期和缓解期的治疗, 治愈28例, 好转12例, 疗效显著。
应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 严格掌握适应证, 以便更快提高哮喘的防治水平。
[1]方向明.曹世宏教授哮证辨治观探析.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1,20(4):34-36.
[2]汪珊, 梁仁.中药地龙药理与哮喘气道重建相关性研究.广东药学院学报,2004,20(1):60-62.
[3]罗社文.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中医辨证论治之思路.中国全科医学,2004,7(6):395-39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7.175
2014-12-18]
150000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抚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