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杨 孔庆辉 刘春芳
针药结合治疗重度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1例
隋杨 孔庆辉 刘春芳
2014年7 月本科收治1例患者,30岁,男性,无饮酒史,无病毒性肝炎病史,无肝损性药物应用史,无中毒及放射性物质接触史。主诉右侧胁肋部疼痛,乏力,尿黄,大便稀溏。查体:体形肥胖,腹壁脂肪明显增厚,肝区叩击痛阳性。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查腹部超声示重度脂肪肝、肝囊肿。肝功示胆红素(TBIL) 20.6 μmol/L、谷丙转氨酶(ALT) 327 IU/ L、谷草转氨酶(AST) 101 IU/L、谷氨酰转肽酶(GGT) 126 IU/ L。血脂示总胆固醇(CHOL)5.97 mmol/L。血糖正常。乙肝表面抗原及甲丙丁戊庚肝病毒抗体均阴性。中医诊断:胁痛(湿热蕴结);西医诊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给予口服中药加针刺治疗。治法:清利湿热,疏肝健脾。口服中药汤剂三仁汤合逍遥散加减。针刺取穴:太冲、足临泣、太溪、三阴交、阳陵泉、足三里、丰隆、上脘、中脘、下脘、天枢、关元、气海。操作方法患者取平卧位并暴露针刺取穴处皮肤。局部常规消毒。毫针直刺。太冲、足临泣、太溪、三阴交、阳陵泉、足三里、丰隆直刺0.5~0.8寸,天枢、上脘、中脘、下脘、关元、气海直刺2~2.5寸,平补平泻,留针30 min,期间足三里、三阴交、中脘加强手法行针1次。1次/d,7 d为1个疗程治疗。
4个疗程后,右侧胁肋部疼痛、乏力、尿黄、大便稀溏等症状消失,腹壁脂肪变薄,体重减轻约10 kg。复查腹部超声示轻度脂肪肝,肝囊肿。肝功示TBIL 16 μmol/L、ALT 50 IU/L、AST 21 IU/L、GGT 54 IU/L。血脂示CHOL5.43 mmol/L。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不健康的生活饮食习惯的盛行,脂肪肝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脂肪肝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呈年轻化趋势。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一种病变主体在肝小叶,以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为病理特征但无过量饮酒史的临床综合征。一般来说,正常肝脏中脂肪含量约占肝湿重4%~7%。在某种病因下,如果肝内脂肪占肝湿重达到或超过10%时,即为脂肪肝。疾病随病程的进展表现不一,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和脂肪性肝硬化三种主要类型和阶段[1]。患者常伴有体重超标、高血糖、高脂血症等。轻度脂肪肝可仅有疲乏感或无临床症状,中重度脂肪肝可有食欲不振、疲倦乏力、腹胀、嗳气、恶心、呕吐、右上腹胀满隐痛等症状。约6%~8%的患者可转化为肝纤维化、肝硬化,部分患者可并发高血糖、高脂血症、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在我国古代医籍中,没有记载过脂肪肝这一病名,也无相应的专病名称。大多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归属中医 “胁痛”、“肝癖”、“痰浊”等范畴。正如《内经》所载:“肝之积,曰肥气”,故也可将其称为肥气病,系指体内肥脂痰湿之气过多地累积于肝脏。成因于过食油腻肥甘食物,碍脾不运,脂膏累积于肝,导致肝脏疏泄功能失调而出现一系列症候的病证。中医认为其病位主要在肝,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肾为主,标实主要与气滞、痰湿、血瘀有关。脂肪肝的形成与肝脏的生理病理均有非常密切的关系[2]。“土得木而达”说明了肝主疏泄的重要性,脾胃对饮食物的受纳腐熟及对水谷精微的吸收、转输和运化的功能,不仅需要本身功能的正常,更需要肝气的调节与疏通,故肝主疏泄功能正常是保证脾胃运化功能正常的重要先决条件。如果肝主疏泄的功能失常,则气机不畅而郁滞,包含膏脂在内的精微物质无法正常输布于全身,就会导致膏脂在体内的转输、排泄发生异常,转变成为病理性的痰湿脂浊,最后在肝脏累积,形成脂肪肝。本病治疗主要在于去除病因和诱因,如控制高脂饮食、体重、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原发病,阻止慢性肝病进展,通过对症治疗、健康宣教和行为干预达到控制体重、改善胰岛素抵抗、调整血脂和控制血糖、促进脂肪肝康复的目标。西医西药治疗一般以应用降脂和保肝药物为主,尚缺乏理想的针对性治疗药物,且长期应用降脂药物易导致药物性肝损伤,对于脂肪肝患者,必须进行系统的护理干预,包括饮食指导、运动指导、心理指导、帮助患者树立健康的生活理念、纠正不良行为等,既是对脂肪肝患者最基本的治疗方法,又能控制脂肪肝的发病率,在脂肪肝的预防中起到重要的作用[3]。从古至今,中医中药在脂肪肝的治疗上主要以药物为主,针灸治疗甚为少见。本科提倡在健康宣教、行为干预同时进行针药结合多位一体治疗,疗效显著。脂肪肝主因过食肥甘厚味,导致脾胃健运失职,水湿内停,聚而成痰,痰湿内阻,土壅木郁,则肝之疏泄失常,气机不畅,血行受阻,日久成瘀,痰瘀互结留于胁下而成。主张从肝胆、脾胃及肾论治,口服中药加针刺治疗。选择的腧穴分别属于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和任脉。太冲为肝经输穴、肝经原穴,具平肝潜阳、行气解郁之功效,取之可疏肝理气;足临泣为胆经输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带脉,取之可通经活络;太溪为肾经输穴、肾经原穴,取之可滋阴补肾;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乃足三阴经中气血交会之处,可健脾养血、滋肝补肾,刺激三阴交穴可利于体内的湿浊及毒素排出体外,取之可疏通肝脾肾经气;足三里为胃经合穴、胃之下合穴,“三里”有理上、中、下三焦之意,取之可健脾益气,升清降浊,化痰,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针刺足三里穴可促进胃肠蠕动规律而有力,并能提高多种消化酶的活力,增进食欲,利于消化,降低血脂;丰隆为胃经络穴,为古今医家所公认的治疗痰湿证的首选要穴,具有通调气机、行气布津,运化中土,祛湿化痰的功效,取之可化痰降浊;阳陵泉为胆经合穴、筋之会穴,取之可疏肝解郁、通络止痛;中脘别名上纪、太仓、胃脘,为腑之会穴、胃之募穴,是任脉、手太阳与少阳、足阳明之会,具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之功效,天枢为大肠募穴,天枢、中脘、上脘、下脘合用可健脾祛湿;关元为小肠募穴,气海为肓之原,合用可温煦补虚。方中诸穴相辅相成,共奏清利湿热、疏肝健脾之效。从而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脂肪肝的发生。针药结合,疗效显著。
[1]曾映荷,陆定波.消脂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60例.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7,17(3):174-175.
[2]刘桂荣,袁汝明.对高脂血症几个问题的探讨.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5(5):330-332.
[3]邹丽娟,王安娜.脂肪肝的预防干预.长春中医学院学报,1994,10(5):94-95.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3.171
2014-11-18]
264200 山东省威海市中医院肝胆病科
隋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