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艳霞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1191)
·临床报道·
中西医结合治疗肛门瘙痒症50例
邓艳霞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119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肛门瘙痒症的临床疗效。方法:①初始发病,给予中药玄明粉、冰片、硼砂混合,每次50 g,坐浴;然后皮肤外涂红霉素和氢化可的松软膏混合物,2次/d。②若发病时间长,治疗给予瘙痒皮肤注射术。③顽固性皮肤瘙痒症,治疗给予瘙痒皮肤切除术。结果:治愈45例,显效5例,有效率为100%。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肛门瘙痒症,疗效好且持久,不易复发。
肛门瘙痒症/中西医结合疗法;中药坐浴疗法;临床观察
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患肛门瘙痒者数量多,病程长,痛苦大,患者难以启口,就诊时多是难以忍受的瘙痒,反复运用激素药膏,疗效欠佳,副作用较大,并且对治疗方法有很多误区,加重症状。笔者本着普及肛门瘙痒症知识为出发点,纠正防治中错误观点,争取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减少复发,以及达到彻底治愈的目的。2001年1月—2014年12月,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肛门瘙痒症50例,总结报道如下。
50例均为本院就诊的肛门瘙痒症患者,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20~50岁;病程2~5 a;合并肛裂3例,混合痔2例,出血1例。
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原因不明,肛周皮肤无任何原发性皮肤损害,多仅限于肛门周围,有时可蔓延至会阴、阴道、阴囊周围,多见于20~40岁者。
按照《实用肛门手术学》[2]相关标准:血虚风盛,久治不愈,肛周皮肤呈灰白色;风袭皮肤,起病突然,夜间加重,肛门干燥;湿热蕴肤,肛门潮湿,皮肤潮红,刺痒不适。
①初始发病,症状轻,肛周皮肤无明显变化者,给予中药玄明粉450 g、冰片5 g、硼砂45 g,3药混合,一次50 g,加入开水2 000 mL熔化,待水温降至皮温时坐浴,然后皮肤外涂红霉素和氢化可的松软膏混合物,2次/d。若合并肛窦炎,则给予复方角菜酸酯栓(由西安杨森制药厂生产,批号 141217226)纳肛,2次/d。②若发病时间长,反复发作,肛周皮肤呈苔癣样化、增厚、皲裂,痒痛难忍,夜间加重,保守治疗疗效差者,治疗给予瘙痒皮肤注射术。方法:100 g/L亚甲蓝注射液(由济川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 1412042)2 mL加50 g/L利多卡因注射液(由天津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批号 1110111)10 mL加75 g/L布比卡因注射液(由上海朝晖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 1406121)加90 g/L氯化钠注射液(由国药集团容声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 13011641)20 mL,混合均匀。术前禁食,排净大小便,左侧卧位,肛周皮肤常规消毒,以混合液距肛缘1 cm外瘙痒区皮内皮下均匀点状注射3~4圈;或局部浸润注射,使注射后皮肤呈皮丘状隆起并呈蓝色,各皮丘互相连接不遗留,总药量可达20~30 mL,合并痔肛裂者一并切除。注射完用干纱布按压肛周片刻,防止出血及药液外渗,无菌敷料包扎固定,每次大便后给予中药坐浴。药物组成:苦参30 g,黄柏10 g,防风20 g,地肤子20 g,蛇床子20 g,土荆皮20 g,枯矾30 g。水煎,1 d 1剂。③顽固性皮肤瘙痒症,病变范围较小,两侧对称的原发性肛门瘙痒症者,治疗给予瘙痒皮肤切除术。方法:肛周消毒,局麻,于肛周两侧距肛缘1 cm各做一半月形切口,将瘙痒皮肤包括切口内,然后将两切口内半月形瘙痒皮肤切除,沿切口游离创口外侧皮肤,减少缝合张力,并在前后和两侧皮下剪断末梢神经,止血,冲洗伤口,用4号线缝合切口,敷料固定,术后控制大便,换药,10 d左右拆线。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治愈:症状、体征均消失。显效:症状消失,偶有皮肤蚁行感。有效:症状减轻。无效:症状无改善。
治愈45例,显效5例,有效率为100%。并发症:注射术后肛周皮肤麻木感2例,轻微肛门失禁1例。切除术切口渗血1例,感染1例,均经相应处理后缓解。随访2 a,未复发。
肛门瘙痒症是肛肠科的多发病、常见病,多反复发作,且无规律性,常晚间睡前加重,多有连续强烈搔痒,抓致局部出血,伴疼痛,一般仅局限于肛周皮肤,有时也可延及会阴,多发于中年人,男性多于女性。现代医学[2]认为:此病与体质高敏、食物刺激、局部刺激、肛周汗液及皮脂腺分泌异常、肛窦炎、精神因素等有关。采用单一治疗方法疗效欠佳。笔者临床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肛门瘙痒症,轻者给予中药坐浴,外涂药物,重者局部封闭,手术切除病灶,再配合中药坐浴,取得良好疗效,无明显不良反应。治疗同时,应嘱患者控制食用辛辣,避免久坐、抓挠、热水及外用刺激性药物,以免复发。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李春雨.实用肛门手术学[M].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2005.
(编辑 马 虹)
1001-6910(2015)09-0035-02
R574.8
B
10.3969/j.issn.1001-6910.2015.09.17
2015-06-15;
2015-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