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志英,霍丽霞,巫鑫辉,李顺景,姚 涛,张海霞
(1.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2.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校医院,河南 郑州 450052;3.河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中医诊断学科,河南 郑州 450046; 4.郑州大学第四附属医院中医科,河南 郑州 450044)
·名师高徒·
王国斌教授运用柴胡疏肝散化裁方治疗乳腺增生经验*
车志英1,霍丽霞2,巫鑫辉3,李顺景4,姚 涛3,张海霞3
(1.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2.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校医院,河南 郑州 450052;3.河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中医诊断学科,河南 郑州 450046; 4.郑州大学第四附属医院中医科,河南 郑州 450044)
王国斌教授是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之一,擅长西医诊断、中医辨证治疗临床各种疑难症,临床疗效突出。乳腺增生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王教授认为:本病以肝郁脾虚、冲任失调为本,气滞、痰凝、血瘀为标,治疗应在疏肝理气的基础上酌加调补之剂,补泻并用。王师运用柴胡疏肝散化裁方治疗乳腺增生,以期为临床治疗乳腺增生提供一些思路。
乳腺增生/中医药疗法;乳癖/中医药疗法;王国斌中医师;辨证论治;用药经验;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运用
乳腺增生是女性最常见的乳房疾病。据调查,约75%的女性都有不同程度的乳腺增生,多发于25~45岁。近些年,该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低龄化趋势[1],临床上多认为本病与内分泌紊乱和精神因素刺激有关[2]。其症状主要以乳房肿块、周期性疼痛为临床特征,且肿块随经期喜怒消长,常伴有胸闷胁胀善郁。目前,现代医学对本病治疗以内分泌调节和手术为主要措施,虽能在一定基础上改善患者病情,减轻临床症状,但治疗时间长,易复发,尚缺乏特效药物和理想手段,而中医药治疗此病却有其独特优势。
王国斌教授是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之一,从事临床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40余载,精勤博览,造诣深厚,学验俱丰,提倡中西合参,擅长西医诊断、中医辨证治疗临床各种疑难症,注重病症结合,辨证准确,擅用经方合方,临床疗效突出。笔者有幸随王师临诊,颇受师之教诲,受益匪浅。
乳腺增生属中医学“乳癖”范畴,多与情志内伤、劳倦饮食等因素相关。“乳癖”记载最早见于汉代《中藏经》,曰:“治小儿乳癖,胸腹高喘急吐乳汁。”指出小儿食奶过多,导致胸腹高喘急吐乳汁,并非女性乳房疾病。有很长一段时期将其笼统地归入“乳肿痛”加以论治。至明代,医家龚居中明确将其界定为乳房肿块,并将本病独立成章加以论述。至清代,随着对本病深入系统的认识和各类典籍的丰富才将病名逐渐确定下来[3]。中医学认为:该病的发生与肝、脾、肾及冲任二脉关系密切,是由于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等多因素相互作用,致肝气郁结,气机阻滞,思虑伤脾,脾失健运,痰浊内生,肝郁痰凝,气血瘀滞,阻于乳络而发;或因冲任失调,上则乳房痰浊凝结而发病,下则经水逆乱而月经失调,为本病病因病机[3]。《外科正宗》曰:“乳癖乃乳中结核,形如丸卵,或重坠作痛、或不痛,皮色不变,其核随喜怒消长……多由思虑伤脾,怒恼伤肝,郁结而成。”《外科活人定本》曰:“乳癖,此症生于正乳之上,乃厥阴,阳明之经所属也……何谓之癖,若硬而不痛,如顽核之类。”《疡科心得集》曰:“乳癖由肝气不舒郁结而成。”《圣济总录》曰:“妇人以冲任为本,若失于将理,冲任不和,阳明经热,或为风邪所客,则气雍不散,结聚乳间,或硬或肿,疼痛有核。”
王师根据多年临证经验认为:乳癖多见本虚标实之证,以肝郁脾虚,冲任失调为本,气滞、痰凝、血瘀为标;病机主要是肝气郁结,脾失健运,冲任失调。肝属木,主疏泄;脾属土,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水湿津液运化之枢纽。木郁土衰,则肝气乘脾,脾失健运,升降失常,水湿失于运化失常,内聚为痰浊,又为气为血之帅,气滞则血瘀,血瘀痰凝,结于乳房发为癖块;肝肾不足,冲任失调气壅不散,阻闭乳络所致,日久而成包块。王师认为:乳癖的病因固然离不开气滞痰凝,但病机有虚、实之分。因乳癖有反复发作且病程较长的特点,故临床以虚实夹杂者最为多见,亦为本病的病机关键。
中医治疗乳腺增生一般采用疏肝解郁、活血破瘀、行气化痰散结的治法[4],药物常选用柴胡、香附、青皮、橘核、陈皮、积壳、夏枯草、当归、白芍 、川芎等。《妇人良方》曰:“乳岩初起,用益气养荣汤,加味逍遥、加味归脾可以内消,若用行气破血之剂,则速其亡。”《疡医大全》曰:“奶栗即乳栗,又名乳癖,破者少有生。须用参、蔑、归、芍大补兼解毒,外以丁香末敷之。”王师指出:乳中结成肿块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功,辨证多实证,病程相对较长,久病因实致虚,又可因虚致实,呈现虚实夹杂双向性的病机。针对其虚实并见之病机,临床治疗中,在疏肝理气的基础上酌加调补之剂,攻补并用,一则防疏泄太过而伤正,加重病情;二则培其不足,顾护其本。
《外科医案汇编》曰:“治乳者,不出一气字定之矣……若治乳从一气字着笔,无论虚实新久,温凉功补,各方之中,夹理气疏络之品,使乳络疏通,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自然雍者易通,郁者易达,结者易散,坚者易软。”王师主张以疏肝理气、活血止痛为基,辅以调补肝肾之药,扶正与祛邪相结合,首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乳腺增生,经多年临床验证疗效颇佳,但不可拘泥于一法,务必切对病机遣方用药,方能效如桴鼓。药物组成:柴胡10 g,川芎10 g,白芍12 g,炒枳壳10 g,陈皮10 g,制香附10 g,黄芪30 g,当归10 g,皂角刺10 g,炮穿山甲3 g(冲服),甘草6 g。适当佐以巴戟天等调补肝肾药物。方中柴胡入肝胆经,性味苦平,通达三焦, 升发阳气,透邪外出,为疏肝解郁之主药,《名医别录》曰:“除伤寒心下烦热,诸痰热结实,胸中邪逆……”《神农本草经》曰:“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白芍敛阴养血柔肝,李时珍曰:“白芍药益脾,能于土中泻木。”与柴胡合用,补养肝血,条达肝气,使柴胡升散而无耗伤阴血之弊,为调肝常用组合。枳壳理气解郁,泻热破结,与白芍相配能理气和血。香附理气疏肝而止痛,《滇南本草》曰:“调血中之气,开郁,宽中。”《本草纲目》曰:“利三焦,解六郁,消饮食积聚。”川芎活血补血,养新血而破积宿血,畅血中之元气,《日华子本草》曰:“治一切风,一切气,一切劳损,一切血,补五劳,壮筋骨,调众脉,破癥结宿血,养新血……及排脓消瘀血。” 当归被《本草正》谓其“味甘而重,故专能补血,其气轻而辛,故又能行血,补中有动,行中有补,诚血中之气药,亦血中之圣药也”,与川芎合用活血和营。陈皮味辛苦性温,通气健脾,既可理气行滞,又可燥湿化痰。黄芪补气利水,托毒生肌,鼓动血行,生用益气化结,托毒外出,炙用虽补元气但无托毒之力,且有助火之弊,故本方黄芪须生用、重用。穿山甲被《医学衷中参西录》谓其“味淡性平,气腥而窜,其走窜之性,无微不至,故能宣通脏腑,贯彻经络,透达关窍,凡血凝血聚为病,皆能开之”。皂角刺搜风化痰,引药上行,《医学入门》曰:“皂角刺,凡痈疽未破者,能开窍;已破者能引药达疮所,乃诸恶疮癣及疠风要药也。”皂角刺、穿山甲、黄芪合用,消散穿透,直达病所,软坚溃脓,以消散脉络中之积,祛除陈腐之气。配以甘草,调和诸药,益脾和中。全方取柴胡疏肝散疏肝解郁之义为基础方,配伍大量黄芪益气托毒,皂角刺、穿山甲直达病所[5]。全方配伍严禁,共奏疏肝行气、散结止痛、活血推陈之效;补泻并用、温清同炉、双向调节治疗虚实错杂的病证而取效。
患者,女,42岁,2014年4月初诊。主诉:双乳周期性胀痛半年余,加重1周。患者疑为癌症,思想负担较重,经医院诊断为乳腺增生。现症:患者形体肥胖,双乳胀痛,每于经前加重,胸部憋闷,并向两上臂放射,不敢触摸,无外观改变,无溢乳,两乳腺内、外上限均可扪及大小不等的肿块,质地稍硬,触痛明显,月经周期25~27 d,行经4~5 d,色暗,无血块,无腹痛,时有腰痛,乏力,白带无异常,平素胸闷,善太息,情志不畅易怒,常有气短、乏力的感觉,纳眠可,大小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舌下络脉瘀张,脉沉弱而滞。西医诊断:乳腺增生。中医诊断:乳癖,证属肝郁气滞夹瘀。治宜舒肝理气,化瘀通络。给予柴胡疏肝散加减,处方:柴胡15 g,陈皮12 g,青皮12 g,川芎10 g,制香附10 g,炒枳壳10 g,白芍12 g,黄芪30 g,当归15 g,皂角刺10 g,炮穿山甲6 g(冲服),白芥子10 g,延胡索10 g,甘草6 g。7剂。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期间忌辛辣油腻刺激之品,畅情志。服药7剂,患者自觉肿块缩小,但出现便秘症状。上方加火麻仁12 g、瓜蒌仁 10 g。服药7剂,患者便秘症状消除,乳痛症状减轻,肿块较二诊又缩小,但时有腰痛。上方去火麻仁、延胡索,加肉苁蓉10 g、巴戟天12 g。继服14剂。加减服用3个月余,病情稳定,乳痛消失,触诊无肿块,无压痛, 乳腺彩超提示未探及明显结节。随访半年,无复发。
按 本病诊断明确,诊治此类病证应仔细审查病机,抓住主要矛盾。本例患者临床表现为乳房肿块、肋胁胀痛、胸闷、心情抑郁、乏力,可初步定位为肝,肝主疏泄,性喜条达,其经脉布胁肋循少腹。若情志不遂,木失条达,则致肝气郁结;经气不利,故见胁肋乳房疼痛肿块,胸闷,脘腹胀满;肝失疏泄,则情志抑郁易怒。病性属实,病位在肝。遵《黄帝内经》“木郁达之”之旨,治宜疏肝理气。方中柴胡、香附、枳壳、陈皮、延胡索疏肝解郁,理气和中而止痛;川芎、芍药、甘草和血通络,柔肝缓急;黄芪、皂角刺、炮穿山甲消散穿透;白芥子祛痰散结;陈皮兼能理气化痰。此乃气、血、痰并治之方。王师辨证翔实,病症结合,切中病机,药中其鹄,其病霍然。
[1]白淑,何涛,白鸿,等.乳腺增生病的研究概况[J].中国疗养医学,2015,24(1):26-29.
[2]陈红风.中医外科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34.
[3]杨慧霞.乳癖证治的古今文献研究[D].武汉: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
[4]谷丽艳,易佳丽,樊延宏,等.中医药疗法治疗乳腺增生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1):173-176.
[5]邓中甲.方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83.
(编辑 马 虹)
1001-6910(2015)09-0040-03
R655.8
B
10.3969/j.issn.1001-6910.2015.09.20
车志英,副教授、博士,chezy365@126.com
河南省中医药科学研究专项课题(2013ZY02032);河南中医学院博士科研基金(BSJJ2012-17,BSJJ2010-38)
2015-04-02;
2015-05-08
车志英 (1972-),女(汉族),河南荥阳人,副教授,博士,国家第五批名老中医继承人之一,主要从事中医诊断学的研究及中医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