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菲菲
水胶体敷料在儿童红霉素静滴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
关菲菲
目的探讨水胶体敷料在预防小儿红霉素静脉滴注(静滴)所致的疼痛应激及静脉炎的临床效果。方法100例外周静脉滴注红霉素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50例。观察组采用水胶体敷料结合3M透明敷帖固定静脉留置针, 对照组常规采用3M透明敷贴固定静脉留置针, 分析比较两组对红霉素刺激所造成的疼痛应激和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疼痛的发生率分别为30%和64%, 静脉炎发生率分别为16%和64%, 两组疼痛应激和静脉炎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水胶体敷料可有效预防小儿静滴红霉素所致的疼痛应激和静脉炎。
水胶体敷料;儿童;红霉素;疼痛应激;静脉炎
红霉素属于大环内酯类碱性抗生素, 当其作用于支原体核糖体亚单位时, 可以阻止蛋白质合成以达到深度抑菌的效果[1]。儿童应用红霉素静脉滴注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有两种:疼痛应激和静脉炎。“疼痛应激”表示有害刺激或组织操作的一般应激反应相伴随的疼痛感受[2]。静脉炎多是由于选择静脉血管不当, 输入浓度较高, 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大的塑料管时间太长, 未执行无菌操作,或者同一静脉反复多次穿刺造成的静脉感染[3]。两种并发症可缩短留置针留置时间, 导致穿刺频率、患儿痛苦、药疗费用均增加。因此, 如何降低疼痛应激和静脉炎的发生率是小儿输注红霉素过程中需要探讨的问题。本科于2013年1月~2015年1月对应用红霉素静滴的3~5岁患儿为观察对象, 采用水胶体敷料与3M敷料联合固定方法, 发现水胶体敷料在预防红霉素静滴所致疼痛应激和静脉炎中有较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本科住院并接受红霉素静滴治疗的年龄为3~5岁的患儿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50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静脉选择 两组患儿均选择前臂静脉, 要求为初始穿刺。
1.2.2 实验方法 采用BD公司生产的24 G静脉留置针一次穿刺成功, 见回血后固定。观察组将水胶体敷料(4 cm×5 cm)下缘固定于穿刺点沿静脉向心方1 cm处, 将3M透明敷贴(4.4 cm×4.4 cm)固定于留置针针座并覆盖于水胶体敷料下缘;对照组常规使用3M透明敷贴固定留置针, 输注完毕均采用预充式导管冲洗器(BD公司)进行封管, 留置针保留72 h,操作过程严格执行无菌原则, 留置其间如出现穿刺点渗血或贴膜固定不牢时及时更换敷料。
1.2.3 结果观察 由穿刺护士负责记录患儿穿刺部位疼痛及静脉炎情况, 观察记录时间从穿刺日开始至留置针排除之日止。
1.3 疗效评定标准
1.3.1 静脉炎的诊断标准 静脉炎采用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所制定的诊断标准。0级:没有症状;Ⅰ级穿刺部位发红, 伴有或不伴有疼痛;Ⅱ级穿刺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水肿;Ⅲ级穿刺部位疼痛伴有发红, 条索状物形成, 可触摸到条索状的静脉;Ⅳ级穿刺部位疼痛伴有发红疼痛, 条索状物形成,可触摸到条索静脉, 其长度>1英寸, 脓液流出[4]。
1.3.2 疼痛评估标准 疼痛评估标准采用WHO的疼痛分级标准针对3~8岁儿童采用FACE评分法进行评估, 0~10分, 0分无痛, 10分剧痛。患者疼痛应激总发生率=2~6分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等级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检验水准定位α=0.05,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静脉炎发生率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静脉炎总发生率为16%(8/50)。对照组患者静脉炎总发生率为64%(32/5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疼痛发生率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疼痛应激发生情况:0分35例, 2分10例, 4分4例, 6分1例, 无8分。总发生率30%(15/50)。对照组患者疼痛应激发生情况:0分18例, 2分16例, 4分10例, 6分6例, 无8分。总发生率64% (32/5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红霉索pH为8~10, 属于碱性药物可引起静脉血管纤维细胞增生, 使血管擘增厚, 内皮细胞破坏, 血管内瘀血, 周围组织出现炎症和水肿等反应, 静脉滴注时可产生局部疼痛等不良反应, 从而导致输液时间延长。输液过程中患儿疼痛难忍, 患儿家长的情绪焦虑、恐惧, 直接影响医患关系[5]。
水胶体敷料是闭合性材料, 它可以在局部形成张力, 刺激释放巨噬细胞以及白介素,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加速炎症消退, 防治药物引起的疼痛, 积极有效的保护血管, 是防治小儿静脉输注红霉索引起疼痛的有效措施;水胶体敷料中含有的高分子聚合体颗粒(CMC)可以吸收渗液保持穿刺部位干燥, 减少菌落生长, 其透气不透水, 可以阻挡皮肤外界的微生物, 减少穿刺点感染的机会, 减少静脉炎的发生。经临床实践证明, 在小儿接受红霉素静滴治疗时使用水胶体敷料,可以有效地防治小儿因输注红霉索引起的疼痛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延长留置时间。
[1]秦莉. 药物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吉林医学, 2010(31):609-610.
[2]李仲廉.临床疼痛治疗学.第2版.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606.
[3]谭业葵, 冯肖卿, 刘雪梅. 应用水胶体敷料固定外周静脉留置针预防静脉炎的临床观察. 现代医院, 2013, 13(12):75-76.
[4]王燚. 金黄散外敷加艾灸治疗静脉输液并发静脉炎的疗效观察. 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2, 4(1):368.
[5]叶丽芹. 赛肤润预防小儿红霉素静滴所致静脉炎的效果观察.内蒙古中医药, 2014, 33(21):158.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20.081
2015-06-30]
110032 沈阳市儿童医院内四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