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部队水上卫勤应急保障力量建设初探

2015-01-23 22:08:45陈朦
灾害医学与救援(电子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伤病员卫勤内陆

陈朦

武警部队水上卫勤应急保障力量建设初探

陈朦

武警部队;水上卫勤保障;力量建设

目前我国还没有内陆水系灾害医学救援专业队伍,在执行内陆水系灾害医学救援任务时,常常由于医务人员缺乏针对性训练、医疗装备配置不够科学、救援医疗队伍任务分工不够明晰等,影响着医疗救援效果。因此,加强水上卫勤应急保障力量建设,是武警部队面临的一项现实课题。

1 充分认识水上灾害处置卫生勤务的特点

1.1 准确把握任务属性和行动特点 内陆水系灾害处置大致可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大类。传统军事行动,对抗性为主要特点,卫勤任务主要是对部队官兵实施伴随保障,属于保障性质。而现阶段内陆水上灾害处置以抗洪抢险和船舶事故救援为主,非对抗性特征较为突出,挽救生命、维护民众身体健康为第一要务,水上卫勤保障分队主要为战斗队性质,是直接参与救援行动的重要力量。同时,内陆水上灾害处置涉及海事、卫生、军队、武警、公安、消防等多个部门,灾害处置联合性特征突出。水上武警部队卫勤救援分队要严格遵循部队指挥体系,尊重地方领导,立足自我保障、自给自足原则[1],加强协调沟通,赢得支持配合,提高工作效率,共同完成救援任务。

1.2 认清水上卫勤救援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内陆水上卫勤救援不同于陆地卫勤救助,其时效性、危险性、专业性更高,对人员和装备设施要求都要高于陆地救援;但与搜救网络较为完善的海上救援相比,内陆水上卫勤救援尚处于空白,力量比较薄弱。一是野外保障能力弱,大型医疗装备无法携带,难以按常规展开工作;二是卫勤保障难度大,水上气候恶劣,空气湿度大,加大了卫勤保障的难度;三是医疗后送比较难,体系医院多在内地,伤病员后送比较困难。

1.3 明确水上灾害处置的卫生勤务要求 武警水上卫勤应急保障分队主要承担民众和救援人员中伤病员的现场救治和后送任务,有条件时可承担部分早期治疗任务,其编制规模、装备器材应适应担负任务的需要。处置行动中大部分伤病员(包括救援队伍中的伤病员)的早期治疗和专科治疗应由地方医院或解放军支援力量开设的野战医院负责。在伤病员后送工作中,要注重与第二级医疗机构协调,防止治疗脱节。后送过程中,要与当地卫生急救中心协调,成立水上卫勤救援应急小组,随时做好准备,保证部队一旦遇有紧急情况,伤病员能得到及时救治。

2 明确水上医疗救援人才队伍的素质要求

2.1 必须具备全面而精湛的医疗技术 人员结构应以外科医师为主,辅以少量的内科医师和护理人员。医疗人员不一定是某一学科的专家,但要求具备跨学科、跨专业的医学训练背景,特别是要有参加急救训练的背景。每一名医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人员溺水后心肺复苏、低体温综合征身体复温以及通气、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基础生命支持、抗休克、抗感染等现场急救技术;能够熟练使用心电监护、除颤仪、呼吸机、吸引器等急救设备和B超、血球计数仪等检查检验设备;部分医务人员还要能够完成救命手术和清创手术,对冲击伤、挤压伤等复杂伤病能够进行有效救治。

2.2 必须具备特定环境下的救援能力 参加一线水上救援的医疗人员要通过与水上部队的共同训练,练就强健的体魄,掌握过硬的游泳技术、落水搜索营救技术和野外生存技术,能够较好地克服眩晕对救援工作的不利影响;并通过共同训练,增强医务人员和普通官兵间的信任感,使他们在实际救援中配合更加默契。

2.3 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借鉴中国国际救援队的经验,通过采取单独野外宿营、单独接触尸体、观看灾害现场影像资料等措施,对卫生救援人员进行强有力的心理干预,提高心理适应能力,使他们能够以稳定的心理状态面对灾害现场往往十分惨烈的景象。

2.4 必须具备合理数量的部队卫生人员 对于部队来讲,要充分考虑内陆水上卫勤保障人员的在位率,保持现有人数的90%以上在位,80%以上人员随部队遂行卫勤保障;针对武警部队驻地分散的实际,在人员调整上,将基层营连的卫生人员配齐配强;要加强领导力量,卫勤领导必须亲自到部队水上救援点实施保障和训练工作。

3 精心打造适应任务需要的水上治送结合平台

治送结合平台是急救系统和运输系统的有机结合,能够将救治装备第一时间投送到伤病发生地点,使伤病员在最短时间内获得确定性治疗,并且使这种治疗贯穿于伤病员后送的全过程。同时,在伤病员运输过程中,能够随时监测其病情,实施紧急救治,提高生存率、降低致残率。目前我国内陆水系运行的医疗船艇仅仅是船艇和一般急救设备的简单组合,船艇没有严格按照医疗需求进行改造,急救系统不完善,信息化含量不高。因此,要精心谋划建立适应任务需要的水上治送平台。

3.1 按照伤病员治送这一特殊用途打造卫生救护艇 合理确定门框、过道宽度,尽量减少楼道设计,确保急救推车、轮椅、担架顺利通过;设计防风保暖、减少颠簸的装置,避免伤病员后送过程中受到二次伤害;完善安全措施,防止伤病员在上乘和下载中发生管道脱落、担架侧翻等危险。

3.2 为医疗船艇配齐通用急救物资 按照易于操作、携带便捷、供电方式灵活的要求配备心电监护仪、除颤仪、人工呼吸机、电动吸引机、便携式B超等骨干医疗急救设备,以及足量的抗休克药、液体、急救箱、氧气瓶、担架等通用急救药物器材,并适时检查装备药材的完好率,使救援队伍随时能够以医疗船为基础为伤病员提供最有效的现场救治。

3.3 加强专用急救医疗药材设备模块化建设研究 水上灾害事件类型多,除最常见的洪灾和沉船事故外,还可能发生火灾、化学事故、核事故等情况。要针对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救援任务,对各种专用急救设备、器材进行集成,形成功能配套、数量合理的模块化组合。并通过卫生救护艇将模块化设备器材及时送到事发现场,以缩短伤病员早期治疗的时间。

3.4 注重搞好后送机动保障 大部队、长距离机动,部队卫勤工作必须科学组织,针对性搞好机动保障。铁路输送时,要提前派人与沿途各兵站及驻军医院取得联系,搞好饮食、饮水卫生,开设医疗保障点,明确途中伤病员后送地点和路线,并保证每个专列有一个医疗小分队,每节车厢有一名卫生员,实施伴随保障;摩托化输送时,要每30~50辆车为一个车队,每个车队有一辆救护车伴随保障,使发病的官兵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治。

4 积极提升应急保障分队的信息化水平

目前卫生装备信息化程度低,加强救援装备信息化建设研究,可以充分发挥后发优势,使武警水上卫勤应急保障分队救援能力跨越式提升。

4.1 注重卫勤指挥辅助决策系统研发 在水上救援行动中,气象、水情、潮汐、地形、交通、流行病学以及卫生资源等军事医学环境信息随时可能发生变化。要利用计算机软件,对存储在计算机数据库内的军事医学环境信息和适时的紧急事态信息、现有力量与任务信息、事态处置机构信息等进行计算处理,以为指挥员科学制定、及时调整处置方案提供有力理论支撑[2]。

4.2 加强船载远程医学系统建设 通过无线通讯系统,将伤病员的生命体征信息和超声、X线影像资料发送到各级远程会诊中心,以得到医疗专家的治疗指导,提升早期治疗水平;对于专业性强的核、化学事故医疗救援,更应及时得到远程医疗指导,确保快速处置救援。

4.3 积极研发电子伤票系统 水上灾害救援任务中,参加救援的医疗机构分属不同体系,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间伤票等医疗文书格式不统一,伤病员搜救、治疗、后送过程中医疗文书可能因河水浸泡毁损或遗失,导致伤病员重复检诊和漏治等情况的发生,降低救治效率。通过研制电子伤票、电子病历和电子统计报表,能够使伤病员治疗和后送全过程始终处于计算机系统监控下,以有效避免漏诊漏治和延误医疗。

[1]时立强,戴卫民.提升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卫勤保障能力的实践与思考[J].武警后勤,2013,11(22):37-39.

[2]康 宁.抗震救灾医疗救援的几点启示[J].武警医学,2012,12(20):63-65.

(收稿:2015-09-17 修回:2015-10-25 编校:吴弈彤)

R 821

A

2095-3496(2015)04-0238-02

300250 天津,武警指挥学院后勤教研室(陈 朦)

猜你喜欢
伤病员卫勤内陆
解读:70年,重庆从内陆变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
基于排队论的战时伤病员急救建模仿真研究
烧伤伤员综合救治卫勤保障经验
内陆移民(外二首)
天津诗人(2017年2期)2017-11-29 01:24:16
千里移防,卫勤保障不中断
解放军健康(2017年5期)2017-08-01 06:27:44
阳澄湖三十六个伤病员的由来
解放军健康(2017年5期)2017-08-01 06:27:42
100吨吸内陆渔政船
中国船检(2017年3期)2017-05-18 11:43:21
某部抗洪抢险卫勤保障经验做法
某部冬季野营拉练卫勤保障体会
西南军医(2016年3期)2016-01-23 02:18:02
内陆国家级新区发展政策建议——基于内陆与沿海新区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