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翠霞
改良型腮腺切除术治疗腮腺肿瘤的临床效果观察
孙翠霞
目的探讨改良型腮腺切除术治疗腮腺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48例腮腺肿瘤患者,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2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腮腺切除术进行治疗, 实验组患者采用改良型腮腺切除术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17%,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8%(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评分(46.5±5.3)分, 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38.9±4.6)分(P<0.05)。结论改良型腮腺切除术可以明显缩短腮腺肿瘤患者的住院时间, 相关并发症较少, 患者预后效果良好,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改良型腮腺切除术;腮腺肿瘤;并发症
腮腺肿瘤的生长过程较慢, 早期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患病过程可达数年, 同时存在良性肿瘤向恶性肿瘤的转变,患者需要早诊断, 早治疗, 以免影响治疗的效果[1]。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手术的方式治疗腮腺肿瘤。由于面部神经和腮腺肿瘤有密切的关系, 手术过程中一旦操作不当将导致面瘫或出现口眼歪斜的症状, 不利于患者的身心健康。临床治疗时要认真评估腮腺肿瘤的具体情况, 从而选用合适的手术方式, 才能降低手术的风险。为探讨改良型腮腺切除术治疗腮腺肿瘤的临床效果, 本研究选取本院收治的腮腺肿瘤患者采用改良型腮腺切除术进行治疗, 取得较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腮腺肿瘤患者48例,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24例。实验组中男14例, 女10例;年龄34~64岁, 平均年龄(47.4±6.5)岁;病程7~23个月, 平均病程(12.3±3.6)个月。对照组中男12例, 女12例;年龄31~61岁, 平均年龄(44.7±5.8)岁;病程6~22个月, 平均病程(11.9±4.2)个月。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腮腺切除术进行治疗,患者全身麻醉后切开“S”形的传统手术切口, 切除患处的腮腺浅叶和肿瘤, 腮腺管不保留, 结扎腮腺深叶的残端后放置引流管, 清洗后闭合手术切口。实验组患者给予改良型腮腺切除术进行治疗, 患者全身麻醉后, 在颌后绕过耳垂部位进行切口。切口要沿着耳屏游离缘的内侧, 绕过耳垂的后沟到达耳廓后沟的2/3部位, 在以75°角转向枕发际线处, 采用钝性分离, 充分暴露患处, 切除患处的腮腺浅叶和肿瘤,同时要保留腮腺管, 结扎腮腺组织的残端以及分支导管[2]。清扫腮腺腺体的边缘淋巴结, 用带蒂的胸锁乳突肌对缺失的腮腺进行填补后放置引流管, 清洗后闭合手术切口。
1.3 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生活质量评分。生活质量评价包括饮食﹑精神﹑疼痛﹑休息情况﹑面部表情﹑日常生活以及对疾病的认识等,总分60分, 分数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对比 实验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7.7±2.3)d, 短于对照组的(11.2±2.5)d,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实验组患者术后出现切口感染1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4.17%;对照组患者术后出现切口感染3例, 面部神经损伤2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20.8%, 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实验组患者术前生活质量评分为(28.7±4.1)分, 术后生活质量评分为(46.5±5.3)分;对照组患者术前生活质量评分为(28.4±4.2)分, 术后生活质量评分为(38.9±4.6)分, 实验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腮腺肿瘤是临床上常见的颌面肿瘤之一, 腮腺腺体及腺体导管多集中于浅叶, 因此腮腺肿瘤多发于浅叶。腮腺肿瘤的早期主要治疗方法是单纯摘除肿瘤, 对患者的面部神经没有损伤, 但是该病具有较高的复发率, 早期治疗往往无法彻底根治。随着医学的发展, 目前腮腺肿瘤多采用改良型手术治疗的方式, 具有康复率高﹑不损伤面部神经﹑复发率低等优势。传统的腮腺肿瘤切除虽然可以根除肿瘤, 并有效的防止其复发。但是切除面积较大, 往往需要切除整个腮腺, 影响患者的面部美观, 并且造成腮腺周围的软组织受损, 严重影响腮腺功能, 同时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与传统的肿瘤摘除相比, 改良型腮腺切除手术治疗是目前最有效的手段。医学的发达也使得临床上对于腮腺肿瘤的病理和面部神经的分布特点有了正确的认识, 在手术中减少了腮腺的切除面积,保留了腮腺导管, 可实现根治肿瘤的同时维持患者腮腺的正常形态和功能[3]。
本研究结果显示, 实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 ;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17%, 低于对照组的20.8%(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评分(46.5±5.3)分, 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38.9±4.6)分(P<0.05)。
综上所述, 改良型腮腺切除术可有效的切除肿瘤, 防止复发。同时手术具有创伤小﹑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等特点。应对其治疗过程进行研究, 并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1]郭琦.改良型腮腺切除术与传统切除术治疗腮腺肿瘤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中国实用医药, 2014, 9(4):32-33.
[2]冉屹东,周彪.改良型腮腺切除术治疗腮腺肿瘤的临床优势评估.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15, 22(2):158-160.
[3]吴文艺,张丽婷,王朝阳,等.沿下颌缘支逆向解剖面神经在腮腺肿瘤手术中的临床意义.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2, 30(4):466-468.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23.045
2015-08-03]
122300 辽宁省喀左县中心医院口腔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