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乡村旅游考察札记

2015-01-23 16:11姜国乐
中国果菜 2015年3期
关键词:牧场青蛙旅游

文/姜国乐

作为朝阳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旅游以其主题明确、节奏轻缓而被人们喜爱,最近几年,全国各地乡村旅游遍地开花。但就记者所见所闻,我们的乡村旅游普遍处在理念落后、经营粗放、设施简单状态,主题产品不明确,衍生产品近乎空白。台湾的乡村旅游开发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结合先进国家的经验与自己的本土优势,已经形成了生产持续、生活稳定、生态良好的特色,小而美、小而精,其丰富的经营内容与细心精到的服务很值得我们借鉴。11 月初,本报记者应台湾乡村旅游协会之邀,对部分乡村旅游社区与景点进行了考察,希望其经验对读者有所启发。

橘黄色的月亮站在又高又细的橄榄树梢,温柔的晚风伴着陌生的乡韵向我们拥来:和谐的茶礼、浓浓的茶香、阿婆亲手做的农家菜、阿伯或欢快或忧伤的口笛,让南投县鹿谷乡的一个山村走进了我们的心里——受台湾乡村旅游协会之邀,我们几家大陆媒体的代表于11 月初体验了别具一格的台湾乡村旅游。

好农场——要具备生产生活生态要素

“一片青青草原,无价;一座自然森林,无价;一趟放松充电之旅,无价;与心爱的人完全相处,无价……”经过几番曲折的道路之后,我们来到了坐落于山林深处知名的“飞牛牧场”。牧场总指导徐白龙一见面就对我们说:在这里要放下急忙,因为缓慢是牧场的步调,动物是牧场的主角。

听到他介绍这个台湾第一大农场只有50 公顷(750 亩)时,我们惊呼这么小啊!徐白龙解释:台湾地小人稠,自然风景小而美,不像大陆的大而壮丽。因此,为了满足人们的休闲活动,台湾除了自然景观外,还开发了许多小型的人为景观或主题乐园,诸如农场、牧场、森林乐园、水上乐园、海洋乐园等,大都兼具娱乐和休闲及教育的功能。我们的飞牛牧场,就是属于畜牧方面的主题乐园,是非常适合全家大小、亲子活动的场所。

飞牛牧场的前身为“中部青年酪农村”,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由政府资助、从美国接受完酪农专业训练回国的有志青年,在苗栗县通霄镇南和里保安林地旁开垦的台湾专业乳牛养殖示范区,1985 年转型为休闲牧场。飞牛牧场的飞字代表蝴蝶,牛字则代表乳牛,表明牧场的主要自然生态资源为乳牛和蝴蝶。牧场内规划完成的区域有蝴蝶园、草原活动区、有机农园区、童玩区及牧场区,游客在这里可充分体验酪农生活,了解乳牛的生态,并有机会在榨乳区中亲自体验牛乳的生产过程,还可以居住生活,可谓集视觉享受、教育性、知识性、娱乐性为一体。正如牧场主人所标榜的:看牛是一回事,亲手喂牛、挤乳是另一回事;品尝美味是一回事,品味自己做的美味又是另一回事。

好的农场必须具备生产、生活、生态三要素才能持续发展。因为独特的风景与经营方式,飞牛牧场被选为电视剧《一剪梅》和热播偶像剧《薰衣草》的拍摄地,在《薰衣草》一剧中,女主人公的工作地点就是飞牛牧场。此剧播出后吸引了很多游客到此亲身体验剧中的故事情节,这里也逐渐成为新人们青睐的婚纱摄影取景地。目前,飞牛牧场年接待游客约30 万人次,平均每人每天消费2000 元台币(相当于人民币400 多元)。临别时徐白龙“提醒”我们:大陆人太多,你们一定要适度宣传,否则我们接待不了啊。

乡村旅游——后现代的旅游产品新风貌

如今,乡村旅游呈燎原之势在全台铺开,其转折点缘于“九二一大地震”——1999 年9 月21 日凌晨,台湾发生了7.6 级大地震,震中在南投县集集镇。地震造成伤亡人数过万,由于台中县、南投县为主震区域,受灾特别严重,多数农民的房屋倒塌。震后重建时,台湾乡村选择了从传统的纯农业种植向以旅游为前瞻目标的美丽乡村转变。其主要特点是:生产持续、生活稳定、生态优美。

政府设置的乡村重建专项基金发挥了重大作用。独具慧眼的退伍军人陈基能购买了50 亩地建起了“花露休闲农场”,不管住宿还是游玩全以原生态的物品与风格设计,其客户多为新加坡等东南亚的富人。农场兼营各种精油提炼,他搜集了百年前的精油样品和设备,正在筹建一座精油博物馆,其中数字视频项目需要大约一百万人民币。他告诉我们:政府部门已经来考察了,这一部分的投资、设计、安装全由政府来做。“在台湾,凡是真正用于乡村建设与发展的项目,只要你真干起来了,政府按投资规模与质量真帮助你,不需要当事人跑门路。”

陈基能的话在苗栗县的大湖乡农会和南投县的信义乡农会、桃米休闲农业区得到了印证:大湖乡农会利用政府无偿扶持的项目资金和低息贷款搞起了草莓合作社,种植草莓3000 亩,除了每年12 月至来年4 月吸引数十万城里人来采摘之外,还开发了近百种草莓产品,有吃的有用的有看的,摆满了近200 平方米的超市。这里是亚洲第一个草莓酒制作基地,以纯草莓发酵酿造的酒格外爽口。

信义乡农会借助政府资金将当地特产梅开发成了食品、酒类、保健品等完整的产业链的产品,使一枚青梅身价增加十几倍,他们已经在国际上注册了“Mai in Taiwan”商标,总干事黄志辉说:让全世界的人一提到梅就会想到我们。桃米社区的农会会长廖永坤召集60 家农民创建了桃米休闲农业区,靠政府资金教育培养新型农民,打造出一个“慢活、悠闲,零噪音、零污染”的人间天堂,这里的37 家民宿、农场、餐厅特色各异,从业者之间紧密串连、共荣共生,已建立起一个密不可分的“社造产业链共同体”,让游客体验不一样的幸福农村。廖永坤介绍:政府的资金支持至今还在持续,只要我们规划的新项目做起来了,政府会根据工程进展不断加大资金支持。

台湾乡村旅游协会在乡村重建与转型中起到了可贵的推动作用,协会组织者全是教授与大学毕业生。这个协会也是在政府的资助下于2008 年成立起来的,属于非营利的自发性社会团体。他们将“所学”几乎无偿地落实到农民的“所用”,给农民输入新概念,改变农民的经营方式;帮助农民开发新的旅游项目和产品,利用各类资源组织岛内和大陆媒体团、参观团,为各地乡村旅游社区组织推介会。各个乡村旅游组织只需要花500 元台币(大约人民币100 元) 就可以加入协会, 目前会员已发展到150家。协会会长、暨南大学教授郑健雄告诉我们:与大旅游相比,乡村旅游更突出主题性,强调了参与性,它享受的是慢生活,已经成为“后现代的旅游产品新风貌”。据了解,台湾人以前岛内游年人均4 到5 次,如今达到了6 到7 次,“无疑,我们为城里人与乡下人对接与交流起了催化剂的作用。”乡村旅游协会副会长、暨南大学观光系教授曾喜鹏说。

回归自然——夜宿青蛙丫婆的家

在桃米社区一条乡村小道旁,有一座在台湾颇有名气的民宿——青蛙丫婆的家。青蛙丫婆的家是幢三层小楼,坐落在田间林旁,周边植物品种丰富,常年有蛙鸣陪伴,还有萤火虫的舞蹈,许许多多久居城市的人们,来此寻找一份安逸和雅趣。

年过花甲的女主人王惠美介绍,丈夫以前是台中市的建筑商,“九二一”大地震后,他俩“想开了,不愿再为花不完的金钱打拼”,于2002 年离开喧嚣的城市来到这里,买了16 亩山林颐养天年。在建造楼房过程中遭遇连日大雨,停工数日后准备开工时,发现工地上水洼中积聚了很多蝌蚪,夫妇俩不忍心伤害小蝌蚪,考虑再三决定再次停工,一直等到蝌蚪衍变成青蛙后才继续施工。后来,女主人把这幢房子改建成了民宿,并起名“青蛙丫婆的家”。室内小摆设多为青蛙造型,加上植物花卉点缀,清清爽爽,悠闲生趣。

投宿丫婆家时已是晚上10 点钟,迎面碰上身挎照相机头戴照明灯的丫婆王惠英,老人根本没把我们当客人,轻声而激动地招呼我们:“快来看我今晚拍的蛙仔!”“这个是台北赤蛙,这个是腹斑蛙,瞧这个小不点,它是指蛙,没有相当的功夫是见不着它的……”老人自得地炫耀着,大家看一个赞叹一个,奇特的小青蛙驱散了满身的疲劳。正在这时,一个轻柔的声音提醒我们:大家快回房间把行李放好,我带你们去找青蛙!回头一看,是一位大约30 岁个子不高的男人,后来得知他叫张建吉,是丫婆家的雇工。

下了楼、穿上雨靴,跟着他就上了屋后的山坡。张建吉边轻步走着边轻声介绍着当地的风情:桃米生态村面积18 平方公里,人口1200 多人,面积不到全岛的两千分之一,却拥有全台29 种原生蛙类中的23 种。突然,他的手电光停在一个水缸边一棵叫不上名字的植物的枝杈上:你们快看,这里有只莫氏树蛙!我们定睛一看,有一只几同绿叶颜色的小青蛙静静地趴着,那种浑身的翠绿与清澈的眼睛让人好生爱怜!建吉对我们说:你们可以轻轻地摸它一下,它不会跑,因为它知道我们是它的好朋友。我们每个人小心翼翼地用手指触摸了它一下,果然一动不动,那种感觉好奇妙。

“嘎!”一声响亮的叫声从树林里传来。“听到了吧?那是腹斑蛙在找朋友呢!”建吉像孩子一样兴奋地带着我们在树林里穿棱着,嘴里一刻不停地讲着各种青蛙的习性与故事:“人与生物是有感应的,你不害它,它也不害你,你爱护它,它就喜欢你;丫婆家刚搬来的时候,附近只有十几种青蛙,现在竟有二十多种了,从哪儿来的?我们也不知道!”

台湾的乡村,宁静如夜空——虽有星光闪烁却无嘈杂之音,连狗碰到人都乖乖的不狂叫;干净如清池——大街小巷、庭院道路不见一粒扬尘;清新如森林——不管家里的还是公共的卫生间,没有一丝异味。这让我想到了曾经读过的一句话:真正幸福的人,是一个忘记了时间的人;真正幸福的地方,是让人忘记了时间的地方。无疑,台湾的乡村就是这样的地方。

台湾,教我如何不爱她!宝岛,教我如何不想她!

猜你喜欢
牧场青蛙旅游
海上牧场
小青蛙捉虫
旅游
谁能叫醒小青蛙?
叮当牧场
青蛙便签夹
Gift Horse
骄傲的青蛙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