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叶君(江苏省靖江市农业委员会 214500)
春季雏鸡饲喂管理与疫病防治
倪叶君(江苏省靖江市农业委员会 214500)
春季是规模化养鸡业育雏的关键季节,不当的饲喂管理方式方法与缺失的疫病综合防控措施,极易造成禽流感、非典型鸡瘟、雏鸡大肠杆菌病、鸡球虫病等春季常见病的高发病率。通过分析春季育雏典型的生理学特点,切合实际改进当前饲喂管理方法,并制定较为完善的疫病综合防治方案,在坚持预防为主的前提下,可有效提高春季育雏疫病防治效果,并保障规模化养鸡的经济效益。
春季;雏鸡;生理学特点;饲喂管理技术;疫病综合防治;防治效果
春季是规模化鸡场自繁自养雏鸡的旺季,只有全面掌握雏鸡生理特点,加强饲养管理、科学防控常见病,才能提高成活率,保障本场养殖效益。春季育雏生理学主要特点具体总结如下。
(1)21日龄以内雏鸡机体体温调节机能尚未健全,对温差波动极为敏感,当昼夜间鸡舍内温度波动超过3~5℃,雏鸡就会产生一定不适性,极可能产生冷应激综合症;21日龄以后随羽翼逐渐丰满,机体体温接近成年鸡,至42日龄以后,才具有一定的抵御外界环境温度变化的能力。因此,雏鸡出壳后至育成前所需的外界环境温度要高于中大鸡,一般适宜温度为25~30℃。
(2)雏鸡期是生长、代谢最旺盛的时期,对营养物质要求较高,特别是蛋白质、含硫氨基酸、矿物质元素、维生素等,必须要满足全价日粮和饮水供应,才能确保其健康体质、增强抗病力。
(3)雏鸡消化器官容积较小、消化机能不健全、消化能力较弱(消化酶分泌不足),因此要少食多餐,均匀给料,饲喂容易消化的低纤维性、高能蛋白性饲料,才能适应其旺盛的生长代谢特点,减少营养性疾病,促进机体产生热量,抵抗外界环境温度波动。
(4)雏鸡应激性极强,对各种病原微生物(病毒、细菌、寄生虫)抵抗力极弱,对营养物质缺乏、环境污染(包括寄生虫滋生、噪音、有害气体、其它有毒物质等)、养殖环境条件突变、不当疫苗接种操作等,均可诱发应激性综合症。
(5)雏鸡期感染各种重大疫病的病死率为最高,是养殖全程中重点保护对象(易感群),病毒性、细菌性、寄生虫性、营养性疾病再继发(并发)感染呼吸性疾病,则病死率高达100%。
现代规模化(适度规模)养鸡一般育雏期均选择购买正规饲料厂家生产的肉用仔鸡前期料,以针对性加入药物饲料添加剂的产品较为实用,可有效预防各种春雏常见病;选购饲料应为破碎小颗粒料,各种营养全价,适合雏鸡采食及消化;15~20日龄以后需换饲料时,应以前期料按一定比例混合当前待换料饲喂5~10d,再逐渐过渡到要更换饲料。
农区有丰富的饲料资源,自主配制雏鸡料应满足:饲料适口性好,易消化,新鲜优质,颗粒大小适中;雏鸡出壳后30min以内开饮,12~24h内开食,开食可用碎玉米、小米、碎米、碎小麦等,有条件的可煮至八成熟饲喂,最利于雏鸡消化;1~3日龄每天(24h)喂6~8次为宜,4日龄以后日喂4~5次,夜间可补喂1次;之后逐渐改喂雏鸡混合料,在饲料中可混拌一些切碎的青菜叶或新鲜牧草等,添加量10%左右,以后逐步加大喂量到占饲料总量的20~30%。如此可以充分利用农村自有资源实现就地转化增值(增收)。
所谓 “三位一体”即 “温度、湿度、空气质量”三要素的合理协调控制,具体要求为:1~7日龄30~32℃,8~21日龄 28~30℃, 21~30日龄 25~28℃, 30日龄 22~25℃, 以后每周降低1~2℃,育成后维持室温;湿度一般保持60~65%为宜,若鸡舍地面(空气)过湿可用布袋装一些生石灰置室内吸潮,初春时节空气湿度不足,可采取食醋液或高锰酸钾液熏蒸的方法增加室内湿度,还可杀灭室内多量病原微生物,一举两得;规模化养鸡的数量较大,鸡舍内粪尿多量堆积,鸡群自体产热量大,经久密闭门窗保温或可致形成暂时性“高温、高湿、有害气体超标”的不良环境,极易诱发以“鸡呼吸性疾病”为主的多种常见病,因此,白天必须随时注意检查鸡舍内温湿度状况及空气质量,适时打开门窗通风换气,必要时应采用风扇(排气扇)纵向吹风,排出超标的水分、有害气体等,长期维持空气清新,饲管人员进入鸡舍应无刺鼻、不适感觉为宜。
春季接雏前应准备好育雏室,重点将饲槽饮水器等用彻底冲洗干净,再用热碱水喷施1~3次后晾干备用;育雏室地面、墙壁用清水洗干净,墙壁可用石灰乳粉刷,待干却后在放入育雏笼具等,之后按福尔马林28ml/m3、高锰酸钾14g、水14ml进行水浴熏蒸消毒,期间可关严门窗12~24h后再打开门窗通风换气;进雏前应将室温预热至30~32℃;20日龄以内雏鸡舍消毒最好使用刺激性较小的消毒方式(石灰水澄清液、食醋熏蒸、紫外线照射等)为宜,以免刺激雏鸡呼吸道粘膜,诱发呼吸道疾病;育成期雏鸡(20~30日龄)舍5~7d至少消毒1次,有动态疫情发生时应整群带鸡消毒1~2次;雏鸡舍卫生打理及防疫消毒应形成制度化管理,定期清扫、冲洗、消毒,长期维持清洁、干燥、无菌、空气质量良好的良性环境。
随雏鸡快速生长,单位面积上放养数量过大极易造成各种常见病交差感染、水平传染。所以,养殖过程中应按照雏鸡品种、日龄大小相同,个体发育基本一致的原则,以及品种饲养方式和鸡舍结构等综合条件进行合理调整。一般养殖雏鸡的合理密度为: 1~4周龄20~25只/m2; 5~7周龄为10~20只/m2; 网上育雏的合理密度为1~4周龄24~28只/m2; 5~7周龄 15~20 只/m2。
春季育雏自然光照时间相对不足,约少2~5h,而合理、充足的光照时间是保障雏鸡正常生理发育、强身健体的必要条件,此时最合理的光照时间为:1~3日龄实行24h光照,4~14日龄过渡到16~19h,15~20日龄以后可逐步过渡到自然光照。光照强度按每15m2的鸡舍在第一周时,用一个40W的灯泡悬挂在2m高的位置,第二周开始换用25W的灯泡就可以了。
任何规模化鸡场均不可避免会有一定数量的发病及死亡现象,尤其春季处于相对高发病时节,因此要加强雏鸡群的日常疫情动态观测,及时挑出发病、死亡个体,实行隔离治疗及规范化的无害化处理措施,可以有效预防疫情在本场(栏、舍)进一步扩散蔓延。为了优化整群,保证良好的养殖效益,雏鸡出壳后应经观测、检查,选择其中健壮的个体,健雏一般活泼好动、腿部结实、行动敏捷、双眼有神、脐部愈合良好;弱雏表现为羽毛污浊、精神不振、闭眼呆立、行走站立不稳等,这类个体应果断淘汰处置。
目前,鸡病普遍表现为高度应激性、混合感染型。因此,预防控制的关键在于加强饲养管理,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尽量消除各种不良应激因子,比如:养殖环境不良(温湿度不适、空气质量恶化、场地及食源污染、体内外寄生虫繁衍、消毒不严等),饲养管理方式方法缺陷(营养缺乏、饲喂方式不当、生物安全防范意识差等),不当的疫苗免疫接种操作及滥用抗生素等。
针对当前鸡病混合感染、多重感染普遍存在的现象,较为实用的药物防治方案为 “抗病毒+抗菌+对症控制(补液、排毒、强免疫、调节电解质代谢平衡、抗心衰、补充缺乏营养元素等)”。笔者推荐目前较为广谱、实用、高效的药物防治方案为:抗病毒、强免疫增效剂(代表剂型:黄芪多糖、双黄连、人参皂苷提取物等)+新型广谱抗菌剂(优选敏感制剂,如投保菌素类、复方青霉素、复方长效磺胺等)+电解多维(或补液盐)、营养剂、其它增效剂等应用,可兼顾混合感染全面控制的需要,在实践中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兽医和养殖者应根据本场(鸡群发病症状)实际情况,科学选用上述药物,合理加减组方应用,按照 “以保健预防为主、能管理改善的就不用药、能口服用药就不打针、重症病例针疗加改善饲喂管理(营养补充)”的原则,经实践验证,能达到理想的综合防治效果。
倪叶君(1977.4-),男,江苏省靖江市人,大学本科,兽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