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全中 沈玉林 徐驰 谢佳彬(浙江省桐乡市濮院镇农业经济服务中心 314500)
猪蓝耳病的病因及防治方法
陈全中 沈玉林 徐驰 谢佳彬(浙江省桐乡市濮院镇农业经济服务中心 314500)
蓝耳病不仅给养殖户形成直接的经济损失,并且还影响到存栏猪的成长和发育,导致母猪的流产和不育,影响到国内猪肉供给及国外出口,给养猪行业形成无穷的经济损失。本文深入分析了该病的发病状况和防治措施。
现状;病因;流行特色;防控措施
蓝耳病又称为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症,是由动脉炎病毒科中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引起,其病首要是以繁殖妨碍、耳朵紫蓝、呼吸困难、并伴发其他流行症为首要的特征,严峻的影响养猪业的流行症。猪蓝耳病从前称为新猪病、猪生殖与呼吸综合症、猪流行性流产和呼吸综合症、猪瘟疫、蓝耳病等等,如今我国将其列为二类流行症。近几年来猪蓝耳病防控作业已成为畜牧业人的热门话题。以下就猪蓝耳病病因及防治办法作一论述。
蓝耳病在美国最早发生,后来在世界上主要养猪国家呈流行状况。蓝耳病的首要临床表现为发病母猪呈现了发热、流产、厌食、死胎和木乃伊;种公猪会呈现性欲降低,精液质量及精子活力呈降低趋势,仔猪和育肥猪的表现是呼吸系统疾病,呼吸困难和时间短、呈间质性肺炎、耳部和肢体有发绀。蓝耳病十分容易致使继发性感染,会加重病情的严重程度,使猪的死亡率增高。猪蓝耳病是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症病毒致使的一种严重危害了养猪作业的新式盛行症。近期研讨表明,除了断奶后仔猪猪皮炎肾病综合症外、多系统衰竭症,还与增生性坏死性肺炎、猪繁殖阻挠、猪呼吸道综合症、仔猪先天性震颤及无名高热病等疾病有关。
大量研究证明, “高热综合症”现已成为制约全国多数养猪业最重要的疾病。当时国内外对于蓝耳病的分子病理学与免疫学研讨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为往后蓝耳病的防控供给了扎实的基础。当前我国对蓝耳病的防控首要仍是以疫苗防治为主,而且也取得了较好的作用。当前已上市有两种疫苗,一种是弱毒苗,另一种是灭活苗。如所运用的弱毒疫苗的基因序列与本养殖场所存在的病毒基因序列不一样的话,那就会意味着有一场新的蓝耳病的到来,存在许多排毒、散毒的危险性。另一种是灭活苗,灭活苗在运用上比较安全的,不存在排毒、散毒的风险性,可以诱导一定量的抗体发作,可是免疫维护稳定性还存在一定的疑问。因此,养猪业到当前对于这二种疫苗该不该打针,在疫苗的选择上是选用弱毒苗仍是选用灭活苗好,还没有结论。现在国外对蓝耳病的防控首要选用净化。最经典的事例即是清群和建群,对于猪场一旦爆发蓝耳病后,立即将悉数养殖的猪进行清群,并对染疫猪场进行完全的清洗、单调、消毒,通过一定时间后猪场中的蓝耳病病毒将完全被杀灭,再从当地的养猪场所引入检查阴性猪进行组群。这样的清群,建群的办法对于其它的感染性疾病也可以适用。可是这个办法的缺陷是费用太大,本钱十分高,就当时国内来说十分难实施。别的一种办法是逐渐替换法,当猪场正发作蓝耳病时,母猪呈现了流产,收集流产母猪的血清,一起对引入近几天内需求的后备母猪,将悉数猪群用血清进行人工感染并接种,到最后封群,期间实施严峻的生物安全准则,对死胎、木乃伊进行处理,选择带着病毒的弱猪,往后,再逐渐引入阴性猪,一起对引入的阴性猪进行悉数的检查,假定检查作用一直是阴性,就阐明封群成功,蓝耳病病毒得到了净化。这样的办法在国外现已相当的成功,许多的国外猪场都是通过这样的办法净化了蓝耳病,当前在中国也有一些小部分养猪场想用这种办法净化蓝耳病,能否成功将拭目而待。
猪蓝耳病病毒能够在猪的体内持续潜伏性感染,本病一旦发作很难完全铲除病毒,其实猪和野猪是蓝耳病病毒的仅有天然感染宿主,猪蓝耳病病毒不一样,毒株之间的抗原性也不一样。本病的发作和气候有很大的联系,特别是春季秋季多风的时节。蓝耳病病毒本身就有高度的感染性,能够水平传播和垂直感染等多种路径来感染猪群,特别美洲株与欧洲株之间区别的显著,对于树立精确的确诊办法与研发有用的疫苗已构成十分大的阻碍。
猪蓝耳病临床表现相当杂乱,发病程度也日渐加重,这个病其时呈现了新的临床表现,如口鼻奇痒,肌肉震颤,拉肚子,共济失调,眼睑水肿,后躯麻木,皮下水肿及耳部肌肤增厚等。欧洲型毒株传入我国只不过是时间问题,依据早年动物新疫病传入我国的规律与速度,估计在欧洲株会传入国内并快速播散。蓝耳病区域性十分显著,老疫区蓝耳病病毒发作后首先以匿伏感染为主,蓝耳病病毒扩散越来越广泛,如果防治观念不强,将使该病的亚临床表现日趋严重。
蓝耳病病毒的传播简单,在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养殖小区内传达,我国目前的养猪业状况为该病传播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表现为单一致病因子感染将会削减,并发和继发的感染将会成为病毒感染的首要方法。
猪蓝耳病在通过前些年的全国性大盛行后,在2008~2009年体现较为平稳,仅仅呈现零星的报告情况。在进入2010年往后蓝耳病病毒通过几年的演化,呈现了新的变异,其实虽然在基因序列等方面还没有发现新的特征,但在临床上已查询到了新毒株盛行的趋势和预兆。本年从4月份初步在嘉兴市的平湖、海盐、桐乡、秀洲区、南湖区等养猪区域均呈现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疫情,其中有许多猪场发病十分严峻,构成了比较大的威胁。首要体现是母猪发烧、不吃料、怀孕母猪大范围的流产、母猪或成长肥育猪有很高的死亡率,产房小猪与保育猪死亡率很高,可达80~100%。对母猪发情和公猪精液质量也有很大的影响。受影响的猪场或许需要3~6个月才康复正常生产水平。疫情的成因十分凌乱,既有人为要素,也有方针方面的影响,如某些地方政府在前几年盲目鼓动养猪,一些不具备实力和技能的公司或农户参加了养猪这个行业,由于技能、管理水平下降,构成猪群的亚健康情况加重,为病毒的变异演化提供了温床。
鉴于浙江省部分地区的疫情趋于凌乱、猪的报价的走势长时间低位、原材料报价长时间居高不下等要素,估量本年冬天至下一年春季前后会是桐乡市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高危险期,假设防控办法不妥很有呈现大范围的盛行,给养猪业构成较大的威胁。因而很有必要提前防控,使该病不会呈现大的流行。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是目前我国流行的主要毒株。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病毒属于动脉炎病毒科,其为单股RNA病毒。这个病毒可分为两个血清型:以LV株为代表的欧洲型与以VR-2332为代表的美洲型,这两个型之间的抗原性存在很明显的差异,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只有60%左右。但他的细胞嗜性、形态结构、复制特点、流行传播方式、引发疾病特征等生物学特性完全相同病毒表现为球形,二十面体对称,表面相对来说平滑,核衣壳外绕脂质体双层膜,直径45~65nm之间,包含20~35nm核芯。该毒株基本上都在猪原代肺巨噬细胞(PAM)与CL2621、MARC-145等传代细胞系上生长,同时产生蚀斑现象,其特征是感染细胞初期折光性增强,出现集聚、团缩,随时间延长细胞固缩,最后溶解脱落。
猪是家畜中唯一的易感动物,不同年龄的猪和各个品种猪都可以感染本病,主要侵害繁殖母猪、仔猪和公猪,育肥猪发病相对比较温和。
病猪与带毒猪是本病主要的传染源,病毒在耐过的猪的体内可以持续的存在2~3个月左右,在康复后的猪体内可持续存在6个月左右,并向体外排毒。成年猪在排泄病毒时间较短,一般情况不会超过14d。感染猪的口鼻分泌物、粪便、尿均含有病毒。
不同日龄、品种的猪都可感染发病,发病规律:大多猪场开始从母猪或生长育肥猪爆发,接着再传到保育猪、哺乳仔猪。此病传播迅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生。主要的传播途径是接触感染、空气传播、精液传播、也可通过胎盘进行垂直传播。易感的猪可以通过口、鼻腔、肌肉、腹腔、静脉以及子宫内接种等多种途径感染病毒,猪在感染病毒后2~14周都可以通过接触将病毒传播给其他的易感猪。通过感染的猪运输、粪便、灰尘及污染器具等多种途径运输也可以导致本病的传播,而空气传播范围最高可达到3km。
本病的潜伏期差异非常大,最短的3d,最长为37d,自然感染一般为4d。本病临床上分为急性型、慢性型、亚急性型等。
4.3.1 急性型
发病母猪主要的表现症状是精神倦怠、食欲减少或废绝、发热,出现不同程度呼吸困难。妊娠后期的母猪发生木乃伊胎、流产、早产、死胎、弱仔。母猪流产率高达50~70%,死产率高达35%以上。有一部分新生的仔猪表现为呼吸困难,运动失调和轻瘫等症状,产后1周内死亡率明显高这40~80%。少量母猪表现产后无乳、胎衣停滞以及分泌物增多。1月龄仔猪表现典型的呼吸道症状,呼吸困难,有时腹式呼吸;食欲减退到废绝;体温升高到40℃以上;渐进性消瘦;腹泻;被毛粗乱;共济失调;眼睑水肿;有一部分仔猪可见耳部、体表皮肤发紫,躯体末端的皮肤发绀。断奶前仔猪死亡率高达80~100%,断奶后仔猪的增重降低,日增重可下降50~75%,死亡率升高10~25%。耐过的猪生长很缓慢,极易继发其他的疾病。
4.3.2 慢性型
这是目前在规模化养猪场蓝耳病表现的主要形式。主要为猪群的生产性能明显下降,生长很缓慢,母猪群繁殖性能下降,猪群免疫功能也下降,容易继发感染其他的细菌性和病毒性疾病。
4.3.3 亚临诊型
感染的猪一般不发病,表现为蓝耳病持续性感染,猪群血清学抗体阳性,阳性率一般在10~88%左右。
病畜剖检时可见膀胱出血溃疡、心冠脂肪、心脏、心内膜均有出血点,肝脏肿胀,也有坏死灶。出血性肺炎与弥漫性间质性肺炎,有个别右肺有瘀血。脾脏肿大,有出血点。肾脏肿大和出血,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喉头充血,充满了填充物,颌下淋巴结肿大和出血,切面肿大,胃出血溃疡,回盲口、气管粘膜炎症,充满了填充物。
根据临床资料进行诊断比较困难,因为此病容易继发其他的疾病,从而给诊断带来较大的困难。在生产的任何阶段,猪群出现呼吸道症状,发现繁殖障碍,猪群整体情况很不理想,那就要考虑是否是蓝耳病感染。即便临床症状不明显,或缺少临床症状的情况也不能表明猪群中无蓝耳病病毒,因此还是应该结合实验室进行检查。
由于蓝耳病传染性强、传播快、发病以后可以在猪群中迅速的传播扩散与蔓延,给目前养猪业造成的损失较大,因此必须严格的执行综合性的防疫制度,从而起到预防和控制的作用。
养殖场预防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必须坚持科学的养殖,最好进行自繁自养,预防为主防控结合以及加强综合饲养管理,采用合理免疫程序等综合的防疫措施。主要应该做好如下几个要点:
(1)所有的养殖场应切实做好封闭饲养管理,建立严格隔离消毒制度:严禁对于生产无关人员进入生产区,生产人员进出必须进行严格消毒。搞好环境卫生,清除猪舍粪便及排泄物,对各种污染物品进行无害化处理。对饲养场、猪舍里面以及周边道路环境增加消毒的次数,同时做好环境杀虫灭鼠等工作,防止昆虫等媒介带入疫病。
(2)养猪生产要做到全进全出的制度饲养,种猪场必须要做到产房、保育舍和育成舍的全进全出。
(3)严禁从疫区引进种猪,从非疫区引种时要隔离观察45d,并按照规定进行检疫,确认没有此病时才可以进场。
(4)制定合理和规范的用药方案,在饲料中选择适当的预防用抗菌类药物和维生素类药物,预防猪群的细菌性感染的提高猪群体质,提高猪的健康水平。
(1)要做好猪群的饲养管理。冬天要确保猪舍保暖通风;夏天是高温季节,要确保猪舍的通风和防暑降温,提供好充足的清洁饮水,保持猪舍的干燥,保持合理饲养密度,降低应激因素干扰。 (2)要用高品质的全价饲料,保证好充足的营养,增加多种维生素矿物质补充,从而增强群体抗环境应激和疾病的能力。 (3)严禁用泔水喂猪。
实践证明,好的卫生环境对养猪场的疫病防控有着极其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在外部环境中存活能力比较差,只要日常的消毒措施得当,病毒会很容易被杀灭。
目前为止疫苗免疫是控制高致病性蓝耳病的一种有效措施。我国已成功研制出高致病性蓝耳病灭活疫苗,由于这病为新发的疫病,以前从未对易感动物实施过免疫接种,在这里推荐临时免疫程序是:
6.4.1 商品仔猪
仔猪断奶后第一次免疫,剂量为2ml/次。在高致病性蓝耳病流行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在首免后的1个月采用相同的剂量再加强免疫1次。
6.4.2 母猪
后备母猪70日龄前接种程序和商品仔猪一样;以后每次在怀孕母猪分娩前1个月进行1次加强免疫,剂量为4ml。
6.4.3 种公猪
70日龄以前接种程序和商品仔猪一样,以后每隔6个月加强免疫1次,剂量为4ml。
高致病性蓝耳病的特性是传染性强、传播快、发病后可在猪群中迅速的传播扩散与蔓延,因此,一旦发生疫情后,必须要坚持 “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监控、早消毒、早扑灭”的原则迅速的进行处理。
规模化的养猪场、养猪小区、养殖户要严格的执行兽医卫生防疫规定,发生疑似此病的时候,要立即隔离疑似患畜,单独隔离圈养、观察、限制猪的移动,并马上向当地动物防疫和监督机构进行报告。
对病死动物的尸体、排泄物按照严格 《畜禽病害肉尸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进行无害化处理。对于粪便、垫料污染物等进行就地焚毁或者堆积密封发酵、深埋等;棚舍、器具、污染场所必须进行严格彻底消毒,严禁出售与运输。
加强生猪的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管理,强化生猪的调运、交易和屠宰环节的行政执法监督工作,严格检疫监督,防止外埠病、死猪对本地的流入。对病死的猪采取 “四不一处理”处置措施,即不准宰杀、不准食用、不准出售、不准转运,对死猪必须要进行无害化处理。
通过本文对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因分析以及疾病的发病特点和综合的防治措施阐述,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对养猪业虽然危害严重,但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不可控,养殖业者完全是可以通过试验摸索、同行的相互交流经验来熟悉它的产生、发展的整个过程,在饲养实践中一定遵循 “养重于防、防重于治、养防共举”的综合的防治措施。从加强管理入手,提高猪体的整体抗病力,同时结合有规律性的效果好的其他措施,才能使猪病的防控做到有的放矢,做到健康的饲养养殖。通过全面科学合理的综合防控措施,从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本病的发生、传播和流行是完全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