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岚,王翰,刘海萍,刘敬东,宁华,王琼瑶,程祖强,王映佳
四川麝的养殖与发展
王岚1,王翰2,刘海萍1,刘敬东1,宁华1,王琼瑶1,程祖强1,王映佳1
四川自古就是麝的道地产区,近年,四川麝的人工养殖技术与养殖规模在国内名声鹊起,本文从四川麝的道地考证、人工养殖溯源、人工养殖现况方面综述了川麝的养殖概况,并对其人工养殖存在问题和发展前景进行分析。
四川;麝;养殖;发展
我国麝有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 Flerov、马麝Moschus sifanicus Przewalski、原麝M .moschiferus Linnaeus、黑麝Moschusfuscus、喜马拉雅麝Moschus chrysogaster等5种,新近文献报道发现原麝安徽亚种(简称安徽麝)Moschus moschiferus anhuiensis Wang Hu et Yan subsp.nov[1]。四川麝有林麝、马麝两种。近代,麝因其产贵重中药材麝香而被大量猎杀,天然麝香的年产量日益下降,为此,国家自1958年起开始进行人工养麝试验,四川是最早建立人工养麝场的省份之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难探索与不懈努力,四川麝的人工养殖技术与养殖规模已在国内名声鹊起。本文从四川麝的道地考证、人工养殖溯源、人工养殖现况方面综述了川麝的养殖概况,并对其人工养殖存在问题和发展前景进行分析。
麝产麝香,麝香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名医别录》载“麝生中台川谷及益州、雍州山中。春分取之,生者益良[2]。”《本草经集注》载“麝形似獐,常食柏叶,又啖蛇……其香正在麝阴茎前皮内,别有膜裹之。今出随郡、义阳、晋熙诸蛮中者亚之。出益州(今四川境内)者形扁。仍以皮膜裹之一子……若于诸羌夷(四川北部、青海及新疆南部)中得者多真好[2]。”《本草纲目》载“麝居山,獐居泽,以此为别。麝出西北者香结实,出东南者谓之土麝,亦可用,而力次之[3]。”结合其形态描述及麝属动物的分布,可知本草中麝香的原动物应为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 Flerov和马麝M. sifanicus Przewalski,而不包括分布于东北的原麝。《名医别录》、《本草经集注》和《本草纲目》均记载四川为产区,《增订伪药条辨》载“四川松潘山出,名蝙蝠香,皮厚有毛亦佳[4]。”《药物出产辩》“产四川打箭炉,为正地道。”由此可见,古代所指佳品麝香主要产于四川、青海、甘肃、山西、新疆、陕西等地,四川一直为麝(麝香)的道地产地之一。
麝科动物是亚洲东部地区的特产物种,我国是麝科动物的主要分布区,四川是麝科动物的道地产区。雄麝香腺囊的分泌物麝香是名贵中药材和香料,20世纪中叶以来因麝香需求量急剧增加,导致麝香价格快速上升和麝类动物被过渡猎杀,野生麝资源骤降,麝香产量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基于此,1958年国家有关部门先后在四川米亚罗、四川马尔康、陕西镇坪、安徽佛子岭建立了4个养麝场,揭开了我国人工养麝的序幕,四川人工养麝也自此伊始。早期,由于国家支持力度较大,麝的人工养殖发展比较顺利,人工饲养规模一度呈现逐年递增趋势,但至上世纪70年代,由于政策上的原因导致养殖成本升高、养殖经费投入减少、基础设施落后、关键技术普及率低等原因,麝的饲养规模止步不前。1983年,经科技部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同批准成立了四川养麝研究所,四川麝人工繁育与人工养殖系统研究自此展开,该所是迄今为止国内唯一专业从事人工养麝的科研机构和公益性事业单位,其对四川乃至全国麝的人工繁育与人工养殖做出了无可替代的重大贡献。上世纪末,随着国家重新重视麝人工养殖并加大投入,麝养殖的繁殖研究取得了突破性成果,麝交配的成功率和幼仔成活率得到很大提高。本世纪初,即2003年,随着将麝科麝属所有种调整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的国家林业局第7号令的颁发,四川和外省一些中药制药企业看到了麝人工养殖的巨大经济利润而加入麝种群养殖行列,四川逢春制药有限公司和广州片仔癀集团抢抓先机,旗下子公司四川宝兴夹金山逢春养殖科技有限公司和四川片仔癀麝业有限公司先后获得国家林业局核发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至此,川麝的人工养殖技术日臻成熟,人工饲养规模日渐扩大,川麝人工养殖业进入快速发展期[5~6]。
四川麝人工养殖由于起步早、坚持久,在麝的人工养殖技术、养殖规模、养殖模式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麝人工养殖技术方面,四川养麝研究所作为国内人工养麝的创始单位,经过30年的科研攻关,在麝的驯化、疾病防治、繁殖育种、饲养规范化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先后获得“林麝饲养与活体取香技术”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四川家养林麝寄生虫病调查防治研究”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科研成果,该所被列为“国家人工养麝的种源基地、技术推广应用基地和生产麝香的基地”、“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四川)基地”;在麝养殖规模方面,四川麝场主要分布于都江堰、雅安宝兴、甘孜、阿坝、绵阳青川等地,养麝单位主要有四川养麝研究所、四川宝兴夹金山逢春养殖科技有限公司、四川青川逢春养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片仔癀集团四川片仔癀麝业有限公司、四川宝兴济民可信三禾养殖科技有限公司、四川康定绿苑养殖有限公司等,上述6家单位在川共人工圈养麝种群约3050头,此外农户散养麝种群约500头,是我国人工养麝第二大省;在麝养殖模式方面,主要采取“科研+公司+农户”、“科研+公司+基地+协会+农户”、“自建麝场+收购麝场+封山育种”等多种模式,如四川养麝研究所主要通过以麝养殖基地为主体逐渐建设分厂以扩大养殖规模,四川逢春制药有限公司、广州片仔癀集团通过投资新建麝养殖单位以开展麝养殖经营[7]。
尽管四川麝人工养殖在关键技术、养殖规模、养殖模式三方面已取得明显成效,但在麝养殖技术市场推广、麝人工养殖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麝人工养殖技术市场推广不够。四川养麝研究所作为国内唯一一家公益性科研机构,在国家、省市有关纵向课题资助下,在麝人工养殖的驯化、繁殖育种、防病治病、饲料配制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应积极采取多种方式让这些宝贵经验“走出去”,以推动国内麝人工养殖产业快速发展。二是麝人工养殖管理制度不健全。一方面麝种群谱系档案不健全,麝种源调配和扩散缺乏有效监管,如何保护现有麝种群的种质资源质量,防止种源退化,保障养殖麝种群的长期增长潜力,是当前有关养麝单位亟待解决的管理工作之一;另一方面养麝专业人才管理重视不够,麝养殖场养殖人员队伍中缺乏野生动物专业和动物医学专业人员,从高校或研究所聘请兼职兽医师的办法不是解决麝人工养殖长期发展的根本途径,此举亦是导致麝种群发病后高死亡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整体提高麝养殖从业者的专业技术水平是有关养麝单位亟待解决的另一管理工作[5,8]。
麝人工养殖业的发展主要目的包括三方面,一是保护麝野生资源,二是获取经济利润,三是满足麝香市场需求。目前我国野生麝资源实际总量在6-7万头左右,且由于国家规定麝科动物禁止猎杀,故野生麝资源的市场价值已十分有限;麝香年需求量在1000~1500kg左右,除国家每年配额供应的麝香约200kg外,尚存800~1300kg左右的市场缺口,若按麝香年需求量1500kg计算,全国需养殖30万头麝才能满足麝香的实际市场需求,但国内目前人工养麝种群数尚不足1万头。另据统计,在卫生部颁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中收录的4055个中成药制剂中,有麝香追风膏、诸葛行军散、小儿惊安丸等209个中成药制剂(上百家制药企业)使用了麝香或人工麝香,但国家仅批准片仔癀(片仔癀)、同仁堂(安宫牛黄丸)、上海雷允上药业和苏州雷允上药业(六神丸)、厦门中药厂(八宝丹)等5家制药企业生产的4个品种能采用国库配额供应的天然麝香,其他生产含麝香的中成药制剂品种的制药企业只能改用等量的人工麝香,天然麝香常年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基于此,天然麝香的市场价格也一路攀升,至今国内已是每公斤12~20万元左右,贵过黄金几倍。随着“谁投入,谁拥有,谁受益”的养麝激励机制的落实,川麝人工养殖的发展前景看好[9~13]。
四川作为麝的道地产区,四川养麝研究所作为国内唯一的科研机构,四川夹金山逢春养殖科技有限公司、四川康定绿苑养殖有限公司作为国家林业局批准的16家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单位,已在麝人工养殖方面位居国内翘楚,但其在麝人工养殖技术市场开拓、麝人工养殖技术标准制定、麝人工养殖管理制度完善、麝养殖基地GAP认证方面尚待努力,应进一步加强有关麝养殖的技术与管理等方面取得突破,以引领我国麝人工养殖业向集约化、科学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此外,笔者认为,国家的有关政策保护与经费投入是促进川麝(全国麝)的资源保护与养殖业发展的关键,是实现麝香药用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14]。
[1] 汪成海.安徽麝的种群分布及保护措施[J].安徽林业,2010(3):65.
[2] 唐慎微(宋).重修政和经史类备用本草[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438.
[3]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M].上海:商务印书馆,1963:1560.
[4] 郑肖岩辑,曹丙章增订.增订伪药条辨[M].上海:科技卫生出版社,1959:94.
[5] 李林海,黄祥云,刘刚,等.我国麝养殖种群现状及其养殖业发展的分析[J].四川动物,2012,31(3):492.
[6] 吴民耀,王念,惠董娜,等.林麝保护的现状及研究进展[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1,25(1):34.
[7] 万德光,彭成.四川道地中药材志[M].四川: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544.
[8] 裴俊峰,吴家炎.陕西秦岭西部林麝养殖现状及存在问题[J].四川动物,2007,26(4):952.
[9] 王海燕,刘文华,钟凌,等.人工养麝现状及发展前景[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4:203.
[10] 丁宇晶,刘志霄,康发功,等.我国人工养麝研究进展及养麝效益问题[J].生命科学研究,2009,13(6):558.
[11] 王坤,郝新强,刘树强.中国林麝养殖的发展现状、研究概述和经济效益分析[J].中国畜牧杂志,2010,46(18):14.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编委会.中药成方制剂[M]. 1-20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13] 刘文华,佟建明.中国的麝资源及其保护与利用现状分析[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5,7(4):28.
[14] 仲海亮.应用新政策促进麝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16(3):6.
(责任编辑:胡慧玲)
Breeding and development of musk deer in Sichuan
WANG Lan1, WANG Han2, LIU Hai-ping1, LIU Jing-dong1, NING Hua1, WANG Qiong-yao1, CHENG Zu-qiang1, WANG Ying-jia1//(1.Sichuan Province Natural Resources Science Academy, Chengdu 610015, Sichuan;2.Chengdu Yunke Pharmceutical Co. LTD, Chengdu 610041, Sichuan)
Sichuan, real estate area of musk deer since ancient times, has become famous for the artificial breeding technology and breeding scale of musk deer in recent years. In this paper, breeding situation of Sichuan musk deer are summarized from threefold, and then existing problems and prospect of artifcial breeding are analyzed.
Sichuan; musk deer; breeding; development
R282
A
1674-926X(2015)04-002-03
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编号:2014SZ0073)
1.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15;2.成都云克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四川 成都 610041
王岚(1972-),女,吉林省四平人,药学博士,从事疾病动物模型与中药复方药理研究Email:1025244980@qq.com
2015-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