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凤明 黎丽欢 陈翠珍
经股动脉入路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的护理
冼凤明 黎丽欢 陈翠珍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的术后护理。方法65例动脉瘤介入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给予严密病情观察及用药、心理等全方位的护理。观察临床效果。结果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与严密观察,65例介入栓塞手术的患者均未发生护理并发症,患者均恢复良好,治愈出院。结论颅内动脉瘤血管栓塞介入手术治疗护理配合十分重要,认真、细致的观察和护理能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愈率。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护理
DOI∶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7.150
颅内动脉瘤由于颅内局部血管壁异常产生的囊性膨出,其发病率在脑血管意外中居第三位,主要见于40~60岁的中老年人。由于栓塞治疗方法不影响动脉瘤周围的结构,患者痛苦少、对患者侵袭性小、恢复快,患者乐于接受,死亡率和致残率低,随着介入栓塞材料的不断发展和血管内栓塞技术的不断进步与成熟,栓塞治疗已被越来越多地用于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栓塞治疗已逐渐代替传统的神经外科开颅手术治疗。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本科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65例,其中,经股动脉入路介入治疗63例,经颈动脉入路介入治疗2例。对介入颅内动脉瘤血管栓塞治疗术后护理探讨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其中男35例,年龄19~66岁,女30例,年龄 31~62岁,患者头部经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经脑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为颅内动脉瘤。
1.2 治疗方法 一般动脉瘤介入治疗均经股动脉入路[1],本组65例动脉瘤介入手术治疗,其中,63例患者经股动脉入路,2例经颈动脉入路。对于高龄患者由于股动脉入路介入过程中,患者主动脉弓弯曲,介入导管入股内动脉困难,故采用经颈动脉入路。
1.3 护理方法
1.3.1 一般护理 术后患者复苏后返监护室,保持环境安静、舒适,鼻导管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保证睡眠与休息,绝对卧床休息4周,定时协助患者翻身,更换卧位,避免发生褥疮。在不影响患者治疗的前提下,尽量保证患者的舒适。制动期24 h后可早期进行床上运动,床头抬高15~30°,以利于颅内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2]。禁食6 h后改易消化流质饮食,注意进食及恶心呕吐情况等麻醉后反应。保持大便通畅,进食宜粗纤维饮食,多食蔬菜和水果,便秘时使用缓泻药或剂,如酚酞、麻仁胶囊、开塞露等,切忌过度用力排便。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激动,避免用力咳嗽或屏气致血压颅压升高,导致并发症出现或再次出血[3]。
1.3.2 病情观察 术后常规生命体征监护,持续心电监测,每30~60分钟监测意识、瞳孔、脉搏、呼吸、血压1次。通过GCS评分对患者的意识状态进行评断,观察双侧瞳孔的大小是否对等及对光反射的灵敏度,动态监测者血压及心率,将患者血压控制及维持在较正常血压偏高的状态,注意心率及呼吸的变化,严密观察患者神志、瞳孔、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及头痛程度,术后脑水肿或血管痉挛导致头痛。特别注意经颈动脉入路的患者可能刺激颈部化学感受器导致心率呼吸的变化。如出现异常应立即报告医生,严格交接班制度。
1.3.2.1 穿刺部位的观察 对于本组63例经股动脉入路介入治疗的患者,对其股动脉穿刺点弹力绷带纱块加压包扎,并用沙袋压迫6 h,术肢制动24 h,使用约束护理,密切观察术肢血液循环情况,如皮肤的温度、颜色、感觉、足背动脉博动情况及腹部情况(因术中导管损伤或刺破血管可引起腹腔出血),及时发现动脉受压及影响血运的情况,保持患者制动肢体处于功能位,定时协助患者进行体位的改变,预防深静脉栓塞及压疮的形成[4]。对于本组2例经颈动脉入路介入治疗的患者,对其颈动脉穿刺点纱块包扎,沙袋压迫6 h,避免头部活动2 h,其间q.1 h抬高头部5 min,以减轻后枕部皮肤受压,避免后枕部皮肤受损,术后每30分钟观察穿刺点局部有无渗血、瘀斑、血肿,严密观察患者呼吸情况、血氧饱和度及局部皮肤情况,及时发现颈部血肿及气管受压征,保持呼吸道通畅。
1.3.2.2 并发症观察 严密观察患者有无眩晕、剧烈头痛、呕吐、失语、肢体活动变差或肌力减弱等神经症状,及时发现继发脑出血或脑梗死并发症的出现[5]。严密观察穿刺股动脉侧下肢足背动脉搏动及皮温、颜色情况,了解下肢有无血栓形成。
1.3.3 用药护理
1.3.3.1 应用脱水剂的护理 对本组患者根据术后病情实际情况采用20%甘露醇、甘油果糖、呋塞米、托拉塞米等,以控制颅内压,维持脑灌注,使用时速度宜快,同时保护血管,防止药液外渗造成组织坏死,记录24 h出入量,定期监测水电解质情况,保持平衡,以维持体内内环境稳定。
1.3.3.2 应用预防脑血管痉挛药物的护理 由于患者术前颅内动脉瘤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直接刺激血管或血细胞破坏产生多种血管收缩物质刺激血管,可产生血管痉挛导致患者有剧烈头痛症状。而脑血管痉挛直接影响患者病残和死亡率。对本组患者采取预防脑血管痉挛药物,主要有尼莫地平、罂粟碱等,尼莫地平以2.4~6.3 ml/h静脉注射,使用2~4周后可改为口服用药。罂粟碱静脉滴注q.3 h。使用应用期间选择合适血管用药,保护血管,减少药液外渗导致组织坏死或静脉炎发生。同时观察药物反应,如有无血压偏低、颜面潮红等,听取患者主诉,如头痛症状有无改善等。
1.3.3.3 应用扩容、抗凝药物 对本组患者采用低分子右旋糖酐、低分子肝素钙等预防脑梗阻并发症发生。低分子右旋糖酐使用前需进行药物过敏试验。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后需要观察患者的凝血情况及出血情况,定期抽血检查凝血酶原时间及评估患者有无牙龈、皮下或内出血的表现。
1.3.3.4 应用镇痛药物 对本组患者通过评估其头痛的疼痛程度与时间,有序使用降颅压药物和止痛药。如患者出现剧烈头痛,排除再出血的情况下,可按医嘱使用镇痛药,如盐酸曲马多、索米痛、芬太尼贴等。
1.3.4 留置尿管护理 对本组患者术后开始即可进行膀胱功能训练,定时夹闭及开放尿管。尿管开放期间,保持尿管通畅,观察尿液颜色与量,2次/d会阴抹洗。尽早拔除尿管,以减少院内感染发生。
1.3.5 心理护理 在护理过程中,要设法减轻患者及家属的心理负担,保持患者情绪的稳定,避免可因情绪波动、过度紧张、兴奋、悲伤等情绪变动导致的血压、颅压升高,而出现病情变化或并发症。
1.3.6 健康宣教 出院时告知患者避免导致再出血的诱发因素,高血压患者应特别注意气候变化,规律服药,将血压控制在适当水平,切忌血压忽高忽低。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诊,控制不良情绪,保持心态平稳,避免情绪波动。避免进食刺激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半年内避免参加剧烈运动及危险性工作。出院后按医嘱继续服药,专科门诊随访。3~6个月后复查DSA。介入颅内动脉瘤血管栓塞治疗的正确护理,增加了手术成功率,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保证了治疗取得良好效果。
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与严密观察,65例介入栓塞手术的患者均未发生护理并发症,患者均恢复良好,治愈出院。
本组中的2例采用经颈动脉入路介入治疗,由于颈动脉毗邻气管,术后出血容易压迫气管,气道受阻,窒息,危及生命,再者术后制动困难增加出血风险,术后护理难度大,风险高。故经颈动脉入路颅内动脉瘤血管栓塞治疗较经股动脉入路颅内动脉血管栓塞治疗术后护理难度系数大,观察与护理应更严密。
[1]梁国标,李志清,魏学忠.急性期破裂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临床分析.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7(4):140-141.
[2]王亚林,张永忠.导管栓塞术治疗巨大颅内动脉瘤的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9,38(6):439.
[3]陈玉玲,杨惠清,武燕.颅内动脉瘤栓塞的围手术期护理.护士进修杂志,2009,24(2):162-163.
[4]马利杰,许雯.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36例护理体会.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1,25(9):857-858.
[5]李利佳.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观察与护理.中外健康文摘,2013(20):328-329.
2015-05-28]
∶511400 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神经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