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观的视角下现代教育的人文危机

2015-01-22 23:45:15卫书颖卢玲
关键词:现代教育人文

卫书颖 卢玲

摘 要:人文教育是关于人的文化的和品质的教育,其核心是人。知识观反映了一个时代人们对于知识的认识,不同的知识观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局限性。现代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人文危机,本文将从知识的角度探讨现代教育中人文精神缺失的内在原因。

关键词:知识观;现代教育;人文;人文危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2-0237-02

一、人文和人文精神

人文是指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人文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易·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国从古代起就重视对百姓的人文道德的教化。中国《辞海》中关于人文的定义:“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这是广义上人文的概念。在英语中,人文一词humanity以及人文主义humanism和人文学humanities都来自于拉丁语humanitas,其原意是教养、人性。人文教育humanistic education即关于人性的教育,是一种旨在培养关于人的人性的品质的教育。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语境中,人文的含义有一定的差异,但基本的内涵是相通的。人文的核心是人,人文教育是关于人的文化的和品质的教育。人文教育需要人文精神的支撑,人文精神是追求智慧的内在动力。在一个多元文化共存的时代,人文精神将为人类的发展进步提供内在动力。在高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人类社会在追求物质幸福的同时,逐渐忽略了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导致现代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人文危机。现代教育的发展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知识观的影响。知识和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本文将从知识的角度探讨现代教育中人文危机问题。

二、现代知识观下的中国基础教育和大学教育

1.知识观和现代知识观

知识观,就是对知识的性质、价值和内容等方面的看法和观点[1]。国内知名学者石中英教授认为人类知识是发展的事实判断,他在《知识转型与教育变革》中将知识形态划分为四种[2]:(1)原始知识型、古代知识型、现代知识型和后现代知识型。相应地形成了几次人类知识的转型:(1)原始知识型;(2)原始知识型转换到古代知识型(即形而上学知识型);(3)古代知识型转换到现代科学知识型;(4)现代科学知识型转换到后现代知识型。

现代知识观产生于17世纪工业科技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以理性主义、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为理论基础。现代知识观的基本内涵包括[3]:(1)真正的知识不是思辨的和神学的知识,而是实证的知识。(2)这种知识是客观的、普遍的和可靠的知识,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镜面”反映,这种反映不以时间地点、个人价值观以及喜好转移。(3)观察和实验是获得一切可靠知识的唯一方法,也是判断陈述是不是科学知识的唯一方法。(4)知识的概念有时借助于一些特殊的概念、符号、范畴和命题来定义,数学和逻辑学是基础的科学语言。这种知识观认为知识的价值是中立的,知识来源于纯粹的理智和经验。科学家和研究人员享有知识的认识权,他们是这个崇尚科技的工业社会的宠儿。

2.现代知识观下的基础教育存在的人文危机

在现代知识观的影响下,人们普遍认为只有科学知识才是客观的、有价值的知识。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也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首先是中国社会普遍存在“重理轻文”的观念。例如在高中的文理科分班时,整个社会普遍认为理科生的智商高于文科生,数理化成绩好是智商高的表现,文科生都是靠死记硬背取得好成绩的。其次,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制约,不管是文科还是理科,很多学校的教学活动都是以考试为唯一目标,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关于“应试教育”,没有统一的定义,翻译成英语为the Test-oriented Education,即以考试为导向的教育。在现代知识观背景下的应试教育,把考试作为唯一的教育目标,只重视表面的教育效果,以追求升学率为直接目标。教师只为了考试而教,学生仅为了考试而学,完全遗忘了教育的根本目的,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在教育中的重要性。由于现代知识观把知识看成是客观的、普遍的、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真理,因此,中国的中小学课堂普遍存在着“灌输式的”和“权威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上享有绝对的话语权,学生成为被动地接受书本知识的容器,缺乏真实的生活经验。虽然新课程改革在中小学中已经进行很多年,但是深受现代知识观影响的中小学教师要把人文关怀融入教学活动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在教学实践中,很多学校的教师一味地追求升学率,看不到人文关怀在青少年成长中的作用。所以在这种知识观和教育目标的指导下培养出的学生很多都是只会考试,普遍缺乏人文信仰的“半成品”。

3.现代知识观下的高校人文教育面临的危机

中国的大学教育在现代知识观的影响下,也面临着深刻的人文危机。现代知识观认为,只有实证的、通过实验验证的科学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而人文知识,是没有办法实证的,被认为是没有实际用途的知识。因此在高校占主体地位的是科学知识教育,人文教育一直处于附属地位,不受重视。这导致高校的教育教学缺乏人文氛围,使教育出现功能性萎缩。这种人文危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文学科在高校教育中的比重越来越小。现代知识观重视科学知识的教育,因为这种知识观认为只有科学知识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而人文知识是没有什么实用价值的(至少在短期内)。很多理工科的学生在大学几乎就接触不到人文学科,即使有一两门需要选修的人文学科,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拿学分,对人文素质的提升作用有限。(2)不重视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教师研究经费不足,教师的薪酬也低于科学学科的教师,很多高校人文学科类的教师申请到的研究项目的经费远远低于科学类研究项目的经费。现代知识观影响下的高校,人文学科的地位很尴尬。(3)当前中国的高校,功利化倾向严重,普遍存在着只重视专业技能培养、忽视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倾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也对人文人文教育产生不利影响,理工科的学生只需要多做实验,掌握专业技能,就会有一个好的前途,自然也就不注重人文素质的养成。人文学科的学生,也只是接受与专业技能相关的书本知识,他们学习这些知识只是为了将来更好地就业。这样的知识教育忽视了人文教育在人的成长中的重要作用,这种缺乏人文精神的教育必然导致培养目标发生偏离,使大学生不能获得全面发展。(4)大学生很少参与培养人文素质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人文教育要求大学为学生提供了解历史文化、提高人文素养的实践机会。由于受到现代知识观中实用主义的影响,很多高校的教学活动都围绕某种功利目标展开,很少组织学生通过春游或参观博物馆、科技馆等活动去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单一,仅仅局限于参观访问、社区实践活动,而且存在形式主义,大都是表面功夫。有些高校也把社会实践作为学生成绩考核的一部分,一些学生为了拿到学分,甚至提交虚假证明,学校对于学生的这种行为也是置之不问。实用性成为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教育已经远离了人文精神的培养。“现代教育无疑是通过硬性或柔性的、显性和隐性的霸权让受教育者沉湎于对可见物的追求,把生活等同于对可见物的追求,把幸福等同于对可见物的占有,把占有的成功等同于生命价值的实现”[4]。

三、盲目崇拜后现代知识观是否能为基础教育中的人文危机提供出路

1.后现代知识观

20世纪60年代以来,很多学者开始质疑知识的中立性、客观性和普遍性。同时,对于这种知识观的缺陷以及带来的负面效果,对教育中存在的人文危机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后现代知识观应运而生。我国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深受后现代知识观的影响。后现代知识观是否能够为基础教育中出现的人文危机提供解决之道?

后现代知识观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没有统一的定义,比较主流的观点认为后现代知识观是对现代知识观的质疑、反思、批判和超越。后现代知识观认为知识是相对的、境域的、流动的、大众的和综合的知识。后现代知识观的主要内涵:(1)知识的境域性。后现代知识观认为所有知识都是局部的或境域的。知识不是永恒不变的,它的生成有一定的境域性和条件性。知识会随着境域的不同而改变,知识是动态的自我调节系统。所有的知识都产生于一定的时间、空间,都会受到相应的价值体系、理论范式、语言符号等文化因素的影响。(2)知识的相对性。后现代知识观认为不存在普遍客观的知识,知识不是对客观世界的“镜式反映”,而是人们理解事物的一种策略。(3)知识的多样性。人们不再把知识划分为不同的等级,不同类型的知识具有同等的价值。知识的类型是多样的,利奥塔认为,科学知识只是知识的一种,每一种知识都应该是平等的。人类学家认为,知识可以分为言传知识和意会性知识,而现代知识观所不屑的意会性知识,才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源泉。(4)知识的综合性。现代知识观把知识分门别类,破坏了知识的关联性,造成了知识的分科化。后现代知识观下,知识成为一种综合的知识共同体,这就使不同的学科知识得到整合。

2.对后现代知识观理解的不深刻不利于基础教育中人文危机的解决

后现代知识观将一切知识看成是建构的、相对的和多元的。基础教育改革正是基于后现代主义所倡导的知识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盲目崇尚后现代知识观的现象在中国基础教育中愈演愈烈。很多中小学要求学生进行研究性的学习,让学生自主地去建构一切知识,试图培养学生的探索研究能力,由于相关要素的缺失,导致这种研究性教学事实上成为一种“课堂做秀”。后现代知识观强调知识的境域性,强调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培养认知、情感、态度和技能。而现实中,很多中小学崇尚的只是后现代知识观的表面形式,并未体会到其内在的人文关怀。中国的基础教育对后现代知识观理解的偏误,必然影响中小学人文教育的成效。

三、后现代知识观与高校人文危机

当今社会,在科技迅猛发展的同时,功利主义也蔓延到整个社会。社会缺乏人文精神,高校存在着严重的人文危机,道德伦理也在不断滑坡。在后现代知识观下,很多学者开始意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在一些发达国家,许多著名高校通过课程设置加强人文教育的力度。例如哈佛大学的人文课程(美术、音乐、英文、古典作品、语言和文学、哲学、宗教等)占全部课程总数的40%,社会科学课程(经济、政治、区域研究、历史、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占全部课程总数的31%。在该校,即使是理工科的学生也要按照学位计划学习占总学分25%的人文学科课程。后现代知识观的出现为解决现代教育中的人文危机带来希望。

参考文献:

〔1〕张磊.新课程改革的知识观反思[J].教育发展研究,2009,(2).

〔2〕〔3〕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变革[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张文质,林少敏.保卫童年——基于生命化教育的人文对话[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 孙国军)

猜你喜欢
现代教育人文
人文
北京纪事(2024年1期)2024-01-03 03:16:55
“逍遥游”壶的创新和人文意境
山东陶瓷(2020年5期)2020-03-19 01:35:48
人文绍兴
中国三峡(2017年3期)2017-06-09 08:14:59
浅析现代教育视角下的高中英语读写课堂中的运用
未来英才(2016年14期)2017-01-12 16:43:52
论泰国佛寺教育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青春岁月(2016年20期)2016-12-21 13:59:58
国际化视野下中国现代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承继传统,完善教育
考试周刊(2016年75期)2016-10-12 06:28:12
人文社科
全国新书目(2016年5期)2016-06-08 08:54:10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活语文课堂的策略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6期)2016-03-22 10:58:21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中国卫生(2015年8期)2015-11-12 13:1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