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华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伴腔隙性脑梗死病人的临床观察
张春华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伴腔隙性脑梗死病人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1例高血压伴腔隙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51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采用中医辨证将该病分为阴虚火旺、气虚血瘀、脾虚痰湿三型,并予以对症治疗,均给予3周治疗,3个月后复查。观察病人治疗1周、2周、3周血压恢复情况、临床症状缓解情况以2个月后头颅CT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1周、2周血压恢复情况,治疗3周后临床症状缓解情况,2个月后复查头颅CT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伴腔隙性脑梗死病人的效果优于单纯常规西医治疗。
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中西医结合
腔隙性脑梗死是大约占脑梗死的20%,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高血压是腔隙性脑梗死的常见原因,有研究显示大约33%的高血压病人有腔隙性脑梗死[1,2]。近年来,我们运用中医辨证施治配合西医常规治疗高血压伴腔隙性脑梗死,同时与西医常规治疗进行比较,收到症状缓解迅速、平稳期长的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病例选择
1.1.1 诊断标准 高血压参照2000年《中国高血压治疗指南》建议的标准;腔隙性脑梗死参照2007年4月1日第六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学术会议修订的《脑梗死和脑出血中西医结合诊断标准(试行)》制定以下诊断标准:①年龄在50岁以上;②具有高血压病史,且有临床症状如阵发性头晕、耳鸣、肢体无力,血压升高;③经头颅CT扫描示:单发或多发腔隙性脑梗死。
1.1.2 纳入标准 ①发病1周以内符合上述高血压伴腔隙性脑梗死症状标准;②年龄在50岁~75岁;③2级高血压(160~179/90~99 mmHg)。
1.1.3 排除标准 ①年龄小于50岁或大于75岁;②合并其他疾病如严重心、肺、肝、肾、造血系统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③精神病及对中药过敏者。
1.2 一般资料 纳入101例病人均为高血压伴腔隙性脑梗死,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1例,男25例,女26例;年龄67.6岁±6.5岁;病程3.5 d±3 d。对照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龄62.3岁±6.6岁;病程2.8 d±2.0 d。两组病人年龄、病情、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及情绪波动,采用西医常规治疗,主要是控制血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两组患者均接受3周治疗,3个月后复查。
1.3.1 治疗组 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70 mg/d,胞磷胆碱750 mg/d静脉输注,每日1次;同时加服中药汤剂,每日1剂,早晚温服。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属中医眩晕、中风范畴,依据辨证施治可大致分为阴虚火旺型、气虚血瘀型、脾虚痰湿型3型治疗[3]。①阴虚火旺型(12例):症见头晕耳鸣、形体消瘦、潮热心烦、手足心热、颧红面赤,舌红苔薄黄或无苔,脉细弦或细数,小便黄,大便干。治疗以滋阴降火、清热止眩,方以天麻钩藤饮、柔肝息风汤加减,药用天麻10 g,钩藤10 g,地龙15 g,白蒺藜15 g,当归20 g,川芎15 g,菊花12 g,夏枯草15 g,生地黄24 g,玄参18 g,白芍12 g,桑寄生15 g。口干者可加麦冬24 g,石斛24 g。便干者可加肉苁蓉20 g,火麻仁30 g。②气虚血瘀型(21例);症见头昏耳鸣、气短乏力、失眠多梦、面色萎黄、舌质淡或有瘀斑,苔薄,脉细弦。治疗以益气养血、化瘀通络,方以补阳还五汤加减,药用黄芪20 g,党参20 g,桃仁10 g,红花10 g,川芎15 g,当归15 g,赤芍12 g,牛膝15 g,地龙15 g,生山药24 g,山茱萸12 g,炒枣仁24 g。食少便溏者加白术15 g、茯苓20 g;舌强失语者加石菖蒲30 g、郁金12 g。③脾虚痰湿型(18例):症见头重头晕、肢体困重、胸闷气短、或呕吐痰涎、下肢浮肿,舌质淡暗,苔白腻,脉沉涩。治疗以健脾化痰、祛瘀通络,方以半夏白术天麻汤、桃红四物汤加减,药用陈皮15 g,法半夏10 g,茯苓20 g,瓜蒌24 g,厚朴12 g,白术15 g,桃仁10 g,红花10 g,当归15 g,丹参24 g,川芎15 g,益母草15 g。口苦苔腻者加黄连10 g、竹茹12 g;眩晕较甚者、呕吐频作者加代赭石30 g、竹茹12 g、生姜3片。
1.3.2 对照组 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70 mg/d和胞磷胆碱注射液750 mg/d静脉输注,每日1次,口服甲磺酸双氢麦角毒碱片,每次2 mg,每日3次,或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每次5 mg,每日1次。
1.4 观察指标 血压稳定情况:治疗1周、2周、3周观察病人血压是否能很快恢复到标准范围(收缩压< 140 mmHg,舒张压<90 mmHg)。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头晕、耳鸣、肢体无力症状是否能持续缓解,有无反复。头颅CT恢复情况:2个月后复查头颅CT,观察病灶是否减轻或消失,分为病灶消失、病灶范围缩小、病灶无变化。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1周、2周、3周血压稳定情况比较 治疗组治疗1周后32例血压恢复正常范围,2周后51例全部恢复正常范围。对照组治疗1周后12例恢复正常范围,2周后33例恢复正常范围,3周后48例恢复正常范围。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病人临床症状缓解情况比较 治疗组:治疗3周后症状全部消失,3个月后随访症状未见反复。对照组:3周治疗结束后,有28例症状全部消失,16例症状或有缓解,3个月后随访,自诉症状或轻或重时有反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病人2个月后复查头颅CT情况比较 治疗组病人31例病灶消失,16例病灶范围明显缩小,4例无变化。对照组病人19例病灶消失,10例病灶范围缩小, 21例无变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高血压作为我国高发慢性病之一,控制不当,极易并发脑梗死、脑出血、冠心病、肾衰竭等严重的并发症,对居民尤其是中老年人的健康造成极大威胁,而西医对此只能采取控制血压,改善脑循环的单一治疗,治疗过程也是持续而漫长的,患者的配合度和药物耐受性也是有限的,因而对高血压病的管理率提升形成阻碍。
中医认为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分别属“眩晕”“中风病”范畴,可根据辨证分型,大概分为阴虚火旺、气虚血瘀、脾虚痰湿3型。根据每例患者各自的证型,从病因病机出发,辨证施治。正如《医经溯洄集·中风辨》:“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自病也。凡人年逾四旬,气衰之际,或因忧喜忿怒,伤其气者,多有此疾。壮岁之时无有也,若肥盛则间有之,亦是形盛气衰而如此……殊不知因于风者,真中风也。因于火、因于气、因于湿者,类中风,而非中风也……辩之为风,则从昔人以治。辩之为火、气、湿,则从三予以治,如此庶乎析理明而用法当矣”。
本研究显示,治疗组治疗1周、2周血压恢复情况、治疗3周后临床症状缓解情况、2个月后复查头颅CT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伴腔隙性脑梗死病人的效果优于单纯常规西医治疗。
综上所述,中医辨证施治是治疗该病保证疗效的关键,能弥补目前西医常规治疗中的不足,是进一步提高疗效,延长高血压平稳期的可行之路。
[1]霍风强,王庆文,董建军.高血压病合并腔隙性脑梗死130例临床分析[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05,15(1):23-24.
[2]邓华宝,魏忠光,胡锡衷.高血压伴腔隙性脑梗死262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1,21(11):657.
[3]李格,史载祥,柳翼.熄风化痰法治疗高血压急性脑出血57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02(6):433434.
R544.1 R255.3
B
10.3969/j.issn.1672-1349.2015.06.062
1672-1349(2015)06-0860-02
2015-03-11)
(本文编辑郭怀印)
山西省太原市中心医院集团第三医院(太原030024),E-mail:44789433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