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生辉,王正凤
(白银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甘肃 白银 730900)
白银市沿黄及高扬程灌区平菇高产栽培技术*
文生辉,王正凤
(白银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甘肃 白银 730900)
平菇种植后1个月出菇,2个月收回成本,4个~5个月为一个周期,投入产出比可以超过1∶2,收益比超过1∶1,是一项很好的家庭副业和致富门路。根据多年栽培管理经验,从平菇栽培场所、方式、季节、菌种选择、栽培料、出菇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总结。
平菇;沿黄及高扬程灌区;高产栽培技术
食用菌生产利用的原料是农林废料,生产出的产品是高档优质菌菇,出过菇的菇渣还可作饲料、肥料、燃料。食用菌生产对促进生物界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白银地区平菇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希望对菇农朋友有所帮助。
1.1栽培场所
选择空气流畅、靠近水源、远离禽畜饲养场、酿造厂、生活区及医院至少3 km以外的地方,水源水质清净无污染,菇房向阳,具有保温、保湿、通风换气等条件。
1.2栽培方式
随着平菇生产的迅速发展,栽培方式不断创新,室内平菇栽培已由瓶栽发展到箱栽、床栽和菌袋栽培。白银市目前一般采用菌袋栽培。
1.3栽培季节
高效节能日光温室、简易菇棚、砖混结构的菇房、民房、防空洞等场所,只要做好夏季降温、冬季保温措施可周年栽培平菇。白银地区主要选择高效节能的日光温室。
1.4菌种
1.4.1 菌种的选用
菌种的好坏,是栽培成败的关键因素。不同平菇品种,对出菇的温度要求不同,因此,一定要根据出菇季节的温度、栽培原料选用适宜的菌种。还应根据各地消费者的喜好选用适宜的菌种,如菇的颜色、形状等。
1.4.2 优良菌种的质量指标
优良的平菇菌种菌丝洁白、粗壮、密集,菌丝生长均匀、整齐,呈粗羊毛状,爬壁能力强。原种、栽培种应松紧适度,菌丝长满瓶后不脱离瓶壁,在常温下瓶壁上有少量黄色水珠,底部没有积水现象。凡菌丝出现红、黄、绿、黑、青等颜色,瓶壁出现不同的菌丝组成大小分割区,并有明显拮抗线,瓶内散发出酸、臭等异味,都是杂菌污染的表现,需立即淘汰。菌种瓶无破损,瓶口不松动、不脱落、无污染。
2.1配方
2.1.1 玉米芯为主料配方
玉米芯100 kg、麦麸或玉米粉20 kg~25 kg、石灰粉3 kg、复合肥2 kg、克霉灵0.2 kg,料水比为1∶(1.8~2)。
2.1.2 玉米芯、豆杆混合料配方
玉米芯60 kg、豆杆40 kg、麦麸或玉米粉20 kg、石灰粉3 kg、复合肥2 kg、克霉灵0.2 kg,料水比为1∶(1.8~2)。
2.2备料
主料应以当地易取、价格低廉的玉米芯为主。选新鲜、无霉变的干玉米芯,粉碎成黄豆大小的颗粒待用。提前备齐麦麸、玉米粉、尿素、过磷酸钙、石灰等辅料。
2.3 发酵
建堆场所尽量选择紧靠菇房的水泥地面,排水良好,避风向阳,水源干净、便利。先按配方比例把栽培料混合,再按料水比加足水分,充分拌匀。将栽培料堆成宽1.1 m~1.3 m、高1.2 m~1.3 m、长度不限的料堆,料堆四周尽可能陡。用直径5 cm左右的木棒在料堆上插通气孔,每隔0.5 m插一孔,以利通气发酵,然后用草帘、麻袋等覆盖。
倒堆建堆后,当料温升到60℃~65℃,维持24 h进行倒堆。倒堆时必须将料松动,以增加料中含氧量,倒堆时把表层和下层20 cm~30 cm的料倒在中间,中间发热的料倒在表层和下层,以便栽培料均匀发酵。全部发酵过程大约7 d~8 d,倒堆4次~5次,发酵结束,摊凉至30℃即可装袋。倒堆是通过对栽培料的多次翻动,把外部冷却层与内部好气发酵层和底部厌气发酵层的栽培料互换位置,促进微生物的分解活动,进行物质转化。发酵时间过长,营养损失较多,影响栽培产量;发酵时间太短,发酵不充分,达不到发酵目的。
及时检查在建堆后24 h~48 h,若料温升到60℃以上,倒堆时可见适量白色菌丝,表示含水适中,发酵正常;建堆后不能立即达到60℃,可能栽培料含水量过高或栽培料过紧过实或因料堆未插通气孔等原因,造成料堆通气不良,不利于放线菌生长繁殖,遇此情况应及时倒堆,将料堆摊开晾晒或增加干料至含水量适中,再重新建堆发酵。一般在第一次或第二次倒堆时发现水分不足,应及时加水,以后倒堆不能再加入任何形式的水分。如果在装袋时发现水分散失过多,可加入开水,拌匀后再装袋。
优质腐熟栽培料标准腐熟均匀,无臭味,水分适中,料富有弹性,手捏栽培料能捏拢,松手即散,无氨味,有芳香味,pH值在6.5~7之间。
2.4 消毒
接种室消毒灭菌前要把接种室打扫干净,地面、四周墙壁用喷雾器均匀细致喷洒消毒剂。在料袋搬进接种室后,用克净烟烟雾剂、或采用30W紫外线灯照射、或采用电子臭氧灭菌器消毒杀菌,然后封闭门窗,待菌袋冷却后进入接种室接种。
菇房消毒菌袋搬入前需把菇房打扫干净,地面、及四周墙壁用喷雾器均匀细致喷洒消毒剂和杀虫药剂,消灭杂菌、害虫。然后用硫磺、或克净烟烟雾剂熏蒸消毒,封闭门窗。2 d~3 d后,地面均匀洒一层生石灰粉、或喷洒石碳酸进行消毒。
接种用具消毒接种前应先做好防止杂菌污染工作,菌种瓶的外壁、盛菌种用的小盆等均用400倍菌绝杀溶液消毒,双手用75%酒精棉球擦洗消毒,用具不可乱放。
消毒药剂,菌绝杀每50克兑水10 kg~15 kg,用于场地、地面、墙壁、用具等表面消毒;75%酒精用于手、用具、器皿等表面消毒;硫磺15 g·m-3~20 g·m-3燃烧熏蒸,用于空间消毒;克净烟烟雾剂接种室消毒4 g·m-3~5 g·m-3,菇房2 g·m-3~3 g·m-3,用于空间消毒;石灰直接撒石灰粉或兑成5%~10%石灰水喷洒。用于场地、地面等表面消毒。
2.5 接种
待料温降至25℃以下采用开放式接种,搬入发菌室发菌。一般1瓶(500 mL点滴瓶)菌种可以接栽培菌袋15袋~20袋。
2.6 出菇管理
待菌丝长满袋后菌袋放入菇房后,可适当喷水,增加温差及散射光,迫使形成原基。菌袋可摆放成菌墙,高温季节菌袋摆放3层~4层,低温季节可摆放7层~8层。原基形成后可增加喷水量,使湿度保持在90%左右,温度保持在25℃以下。
温、湿、光、气调控技术子实体的形成要求有一定的温差,而且温度要低(5℃~22℃),以15℃~18℃子实体生长迅速,菇体肥厚;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子实体的形成和生长;在较高温度(室温25℃以上)下,易长成畸形菇或不出菇。要求空气相对湿度85%~95%,低于85%子实体发育缓慢,瘦小;高于95%,菌盖易变色,腐烂。子实体在通气不良的环境下,很难形成,即使能出菇,菌柄往往细长,菌盖变薄、变小,畸形菇多,所以,要保持栽培场所空气新鲜,以促进子实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平菇菌丝对光照条件要求不严,在明亮或黑暗条件下均能生长,但子实体发育要有一定的散射光,在黑暗的地方,只长菌柄,不形成菌盖;一般光照不足菇色白,光照强菇色深。
2.7 病虫防治
2.7.1 常见病害及防治方法
平菇黄萎病为细菌性病害,这是白银市平菇常见病害。病斑只见于菌盖表面,初期菌盖上有小斑点状浅黄色病区,随着子实体的生长扩大范围,传染其它子实体,继而扩大到整个菌盖,病株停止生长,甚至萎缩、死亡。防治方法为加强通风,降低棚内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发病初期,把所有小菇全部采收完后使用1 000倍~1 500倍细菌杀溶液喷洒1次~2次,可有效抑制。
菇蝇是白银市平菇栽培中常见害虫,成虫淡褐色或黑色,体小,触角很短。幼虫是一种白色的小蛆,头部尖,尾部钝,主要危害菌丝。防治办法为设杀虫灯进行诱杀,或用菇虫净等高效低毒农药注射在菌袋内,杀死幼虫和虫卵。
2.7.2 综合防治
搞好环境卫生,彻底清除菇房内外病虫源。菇房安装门窗、通风口安装防虫网、纱窗等。
培养料消毒杀虫需彻底,用具和菇房需彻底消毒,管理人员衣物需常换洗消毒,在管理过程中需有无菌操作观念。
严格挑选菌种,凡有杂菌污染、病虫害的菌种,一律不能使用,并及时销毁。
创造有利于平菇生长而不利于病原菌和害虫繁殖的环境条件。
采收结束后要及时彻底消毒,可有效预防下茬连作危害。
病虫害一旦发生,可采用黑光灯诱杀菇蚊、蝇等害虫。及时清除病菇和死菇,以防扩大蔓延。
2.8 防止平菇孢子过敏
延缓孢子释放,当菌盖长至宽2 cm~3 cm时,每日用谷氨酶营养液向菇体喷洒一遍。营养液的配方是蔗糖或葡萄糖50 g、谷氨酸或味精5 g、10片维生素B1,溶于5 kg水中即成。
喷水沉降采摘前,管理人员进入棚内需先开门窗,使空气中的平菇孢子逸出,在棚内喷雾,将空气中大量平菇孢子随雾沉降地面。
戴防护用具进入棚内要戴防尘罩或双层口罩,有条件的可戴防毒面具。
治疗措施:凡属平菇孢子过敏反应的患者,及时与菇房、菇体脱离接触,注意休息,经过一段时间后反应症状即可消失。反应严重者,可服用扑尔敏、鲁米那等抗过敏药物,或用菠菜籽250 g炒黄,研细过筛后,一次服用一汤匙,一日2次,效果也很好。
云南食用菌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取得明显成效
在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云南省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支持下,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承担的“云南省建立农科教相结合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试点项目——食用菌产品单元”于2013年正式启动,下设23个子项目,共30多个科研院所、企业及专业合作社参与实施。项目实施两年来,建立了云南高原食用菌“科研单位+专家+农民合作组织(企业)+农户”社会化服务模式;建设了食用菌资源保护和利用、食用菌优良菌种研发、食用菌精深加工和新产品开发及检验检测服务4个技术支撑平台;组建了食用菌资源保护、人工栽培技术等5个科技特派员技术服务组;建立了食用菌良种繁育及新品种(菌种)栽培、食用菌标准化栽培、食用菌精深加工3个示范基地;建立了5个专家工作站。开展了多项食用菌研发、成果示范推广及科技培训等技术服务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两年来,“食用菌产品单元”在首席科学家桂明英带领下,全所派出40多名科技人员,奔赴曲靖、普洱、西双版纳、丽江、保山、临沧等多个地州市,与承担子项目的实施单位紧密合作,解决食用菌发展中关键技术问题,指导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广大菇农,推广应用多年来取得的技术成果,培育和推广食用菌新品种(菌种)10多个,开发新产品9个,培训农民10 000多人次。促进了食用菌产业技术的进步,显著提高了经济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2014年12月至2015年1月,“食用菌产品单元”中17个子项目通过由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研究院组织的“项目实施进度评估”,完成了项目合同规定目标任务和考核的技术经济指标。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科研管理办公室
2015.0 1.04
S646.1
A
1003-8310(2015)01-0079-03
10.13629/j.cnki.53-1054.2015.01.022
*项目来源:甘肃省农业科学研究院项目(2009GAAS-36)。
文生辉(1965-),男,本科,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食用菌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研究。E-mail:wangzhengfeng222@163.com
2014-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