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活素在心力衰竭中的应用效果探讨

2015-01-22 15:22黄县立武汉市武昌医院湖北武汉430063
关键词:活素利钠心衰

黄县立(武汉市武昌医院,湖北 武汉 430063)

·基础研究·

新活素在心力衰竭中的应用效果探讨

黄县立
(武汉市武昌医院,湖北 武汉 430063)

本文主要探讨新活素(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在急、慢性心力衰竭中的应用效果。采用综述的方法阐明新活素作为目前治疗心力衰竭的新型药物在急、慢性心衰患者中的疗效。得出新活素作为新型抗心衰药物对急、慢性心衰患者均有明显疗效,可以迅速缓解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

新活素;心力衰竭;疗效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是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其治疗原则包括;(1)对导致心功能受损的各种原发疾病的早期预防和治疗,以防止和延缓心力衰竭的发生,是心力衰竭治疗的关键;(2)控制和缓解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其长期预后和降低死亡率,是目前心力衰竭治疗的主要目的。目前,改善和缓解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症状的药物主要包括利尿剂、血管扩张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磷酸二醋酶抑制剂等药物[1]。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时,病情重,发病急,死亡率和致残率极高,而尽快缓解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是抢救急性心衰患者的关键。目前,常规的抗心衰药物虽然可以缓解心衰症状,但因急性心衰发作而导致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仍居高不下。新活素作为治疗心力衰竭的新型药物于2001年研发成功上市,2010年5月进入我国国家心衰防治指南,该药物能扩张动、静脉,迅速降低肺毛细血管楔压、右房压及全身动脉压,具有扩张血管、利尿、排钠作用,对于降低肺循环阻力、冠状动脉循环阻力尤为明显,迅速有效地减轻心脏的前后负荷,同时对交感神经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RAAS)系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进而迅速有效地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尤其是对血压升高导致的急性心力衰竭效果显著,明显降低心衰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同时可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在10余年里经过大量临床试验及反复临床检验,其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抗心衰药物,且毒副作用不高于常规药物。本文主要探讨新活素作为新型抗心衰药物在急、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其临床意义在于探索心力衰竭的治疗药物的方向,尽量改善心衰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心衰患者的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最大程度的降低其死亡率和致残率。

1 新活素的药理基础

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Lyophilized recombinant human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商品名:新活素)是一种以大肠杆菌为生产菌种进行人工合成的内源性激素,它是利用基因重组技术生产的高纯度注射用灭菌粉末,新活素是通过与A型利钠肽受体结合后再次与鸟苷酸环化酶相藕联,进一步通过环磷酸鸟苷(cGMP)/蛋白激酶(PKG)途径发挥扩血管的作用。在人体上、下腔静脉、肺动脉和主动脉中,以利钠肽A型受体为主,所以当与B型脑钠肽(BNP)结合后对这些血管的扩张作用更加的明显。而C型利钠肽受体为清除受体,分布于肾脏和血管,对血液循环中的心房钠尿肽(ANP)有清除作用。所以新活素同时具有扩张血管和利尿、利钠的作用,所以它抑制RAAS和交感神经系统的同时,又迅速有效的降低心脏的前后负荷,进一步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流动力学障碍,减轻心衰患者的呼吸困难程度和全身症状有明显疗效

2 新活素在急性心衰中的应用

急性心力衰竭(acute heart failure,AHF)包括急性左心衰竭和急性右心衰竭,但在临床上以急性左心衰竭最为多见,急性右心衰竭则较为少见,同时还包括左心功能不全进一步累及右心室、右心房出现全心衰竭的情况。急性左心衰竭[2]主要是由于以不同诱因导致各种基础心脏疾病的加重或急性发作,引起左心功能的异常进而导致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脏负荷加重,心排血量骤降、周围循环阻力增加、肺循环压力升高,引起肺循环充血而导致急性肺淤血[3],进而出现肺水肿,并同时可伴有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综合征。而右心衰主要是由于右心室心肌收缩力急剧下降或右心室的前后负荷加重,从而引起右心排血量急剧减低而导致的一系列临床症状[4]。AHF既可以突然发病,也可以在原有慢性心衰基础上急性加重,其大多数表现为收缩性心衰,少数也可表现为舒张性心衰;发病患者多数合并存在的器质性心血管疾病[5]。无论急性心肌梗死导致的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血流中断引起局部心肌缺血坏死,还是嗜心肌病毒引起的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导致的整个心脏结构损害,以及高血压急症或严重心律失常等引起的心脏负荷增加,均可产生血流动力学紊乱,激活RASS和交感神经系统,导致心功能不全,迅速发生AHF[6-7]。AHF常危及生命,无论左心衰还是右心衰,都必须紧急纠正心衰,同时治疗原发基础疾病,改善临床症状,尽最大可能的挽救生命。多项研究证明,新活素[8]可迅速改善急性心衰症状,降低AHF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其疗效优于硝酸甘油、硝普钠等血管活性药物,目前在心力衰竭中的应用已成为研究热点。

3 新活素在慢性心衰中的应用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各种心脏疾病的最终结局。其发病率高,5年存活率低,是目前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研究发现,患者血浆中脑钠肽[9]含量升高越明显,其心力衰竭程度越重,故考虑脑利钠肽水平与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分为左侧、右侧心力衰竭和全心衰竭。常见病因是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缺血性心肌病、心肌炎、主动脉脉狭窄或关闭不全、室间隔缺损、肺源性心脏病、肺动脉瓣狭窄等,一般可控制症状,但常反复发作。目前,有临床试验证明对慢性顽固性心力衰竭,应用常规抗心衰药物治疗无效时,单独应用新活素可以迅速改善心衰症状,应用新活素同时应停用其他血管活性药物,动态监测血压,停药后继续应用常规抗心衰药物维持治疗至病情稳定,并定期应用新活素巩固治疗,可明显提高运动耐量,提高生活质量,延缓心肌损害的进一步加重,降低CHF的发病率及死亡率。而且新活素对老年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急性的发作也有明显的疗效,目前有研究证明新活素可以显著改善老年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患者的呼吸困难,迅速缓解临床症状,同时也明显改善患者预后,延长其住院时间;应用新活素治疗心力衰竭的同时应密切注意其安全性,尤其是血压,建议使用过程中密切监测血压变化,在心脏射血分数(EF值)<30%、血压偏低的重度心衰患者中,保证血压不明显下降的同时应小剂量维持。

4 讨 论

脑利钠肽是RAAS的天然拮抗剂,它在拮抗RAAS系统的同时,抵制后叶加压素及交感神经系统,既提高了肾小球的滤过率,增强了钠的排泄,又减少肾素和醛固酮的分泌,而且还可以抑制后叶加压素和交感神经系统的保钠保水及升高血压作用。从而降低了心脏前、后负荷,并增加心输出量。故在AHF及CHF急性发作的病程中,应用新活素可有效地缓解患者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新活素作为新一代抗心衰药物,为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案,是老一代抗心衰药物不可比拟,目前已经进入国家心衰防治指南,为广大临床医生的抗心衰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新活素对用于抢救和治疗AHF及慢性顽固性心衰患者中有明显疗效[10],抢救成功率高,有研究表明临床成功率约为97%。患者在用药15 min后即可显现效果,有专家介绍,患者在发病24 h内,有间隙地给予2~3支新活素,静脉注射,可达到大大减缓心衰的临床症状,从而最大限度的挽救患者的生命,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1] 钟南山,陆再英.内科学[M].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

[2] 李淑敏.新活素治疗急性左心衰的疗效观察20例[J].中外医疗,2011,74(13):112.

[3] 郝 振.新活素治疗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07).

[4] 高 伟,王士雯,赵玉生.脑钠肽前体N末端片段在心血管病研究应用中的现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08).

[5] 聂 玥.不同类型急性失代偿心力衰竭患者运用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的临床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2,(03).

[6] 邹瑞秀,徐正平,丁志坚.新活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J].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2007,(07Z): 114-115.

[7] 马 坤,周子健,侯 晶,白 波,张天镇,高建华.1例急性重症大面积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新活素治疗[J].中国实用医药,2009,(25).

[8] 徐凤彬.新活素治疗8例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9] 张善春,刘兆昶.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心力衰竭[J].中国心血管病杂志,2006,11(6):477.

[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56(05):89.

[10] 蔡卫东,李晓鲁,毕延萍.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衰的疗效和安全性[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10).

本文编辑:孙春宇

·综述·

R541.4

A

ISSN.2095-6681.2015.29.193.02

赵金河,副主任医师,E-mail:327888195@qq.com

猜你喜欢
活素利钠心衰
老人气短、浮肿、乏力,警惕慢性心衰
国外心衰患者二元关系的研究进展
重组人脑利钠肽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观察
新活素治疗瓣膜病和非瓣膜病心脏病所致心力衰竭的效果分析
磷酸肌酸钠联合新活素对心肌梗死PCI术后心力衰竭患者心肌损伤标志水平和预后的影响
睡眠质量与心衰风险密切相关
讨论每天短时连续透析治疗慢性肾脏病合并心衰
血清N末端B型利钠肽在识别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新活素在心血管重症监护病房心功能不全患者中的效果分析
新活素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治疗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