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彩霞
耳穴压豆合中药内服促进剖宫产后泌乳疗效观察
阮彩霞
剖宫产后;泌乳;耳穴压豆;中药
中医认为,产后“百脉空虚”、“多虚多瘀”。剖宫产手术因切口疼痛加重肝郁气滞、瘀血内阻,易导致乳汁分泌不足或乳汁充足但排出不畅。我院在常规护理、增加营养及加强新生儿吸吮的基础上,使用耳穴压豆联合自拟中药内服促进乳汁分泌,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2013年9月—2014年6月,本院剖宫产妇共336例,其中符合气血亏虚、肝郁气滞,无产科及内科合并症,无乳房发育缺陷,无手术并发症,新生儿无并发症,无母乳喂养禁忌症并有母乳喂养意愿者271例。年龄18~43岁,平均28.6岁,孕周37~41周,初产妇188例,经产妇83例。随机分成对照Ⅰ组90例,平均年龄28.4岁;孕周37~40+5周,平均39.1周;初产妇63例,经产妇27例。对照Ⅱ组88例,平均年龄28.7岁。孕周37+2~41周,平均38.9周。初产妇62例,经产妇26例。观察组93例,平均年龄28.5岁;孕周37+1~40+6周,平均39.3周;初产妇63例,经产妇30例。三组孕周、年龄、产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Ⅰ组予中药汤剂,对照Ⅱ组予耳穴压豆治疗,观察组予中药联合耳穴压豆治疗。观察三组产后5天纯母乳喂养及乳房结块情况。
2.1 中药治疗 均在剖宫产术后第一天开始服中药,基本方:当归15g,川芎9g,党参15g,炒白术9g,三七粉3g(另吞),益母草30g,桃仁6g,通草4g,陈皮6g,枳壳10g,甘草6g。辨证加减:气虚汗多加黄芪15g,茯苓10g益气健脾;肝郁加柴胡6g,香附10g疏肝解郁;阴虚加麦冬10g,生地12g滋阴益肾。
2.2 耳穴压豆 采用压王不留行籽法,耳穴取穴:胸穴(即乳腺穴):在对耳轮体前部中2/5处;交感穴:在对耳轮下脚末端与耳轮内缘相交处;内分泌穴:在儿甲腔底部,屏间切迹内0.5cm处[1]。肝郁者加肝穴,气虚明显者加脾穴等。常规消毒后,用王不留行籽对准耳穴黏贴,其后由产妇自行按压相应穴位,1天4~5次,1次10~15min。每次取单侧耳穴,每天贴换1次,两耳交替。5次为1个疗程。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7.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治疗5天,对照Ⅰ组90例,纯母乳喂养69例(76.7%),出现乳房结块乳汁不畅43例(47.8%)。对照Ⅱ组88例,纯母乳喂养70例(79.5%),出现乳房结块乳汁不畅41例(46.6%)。观察组93例,纯母乳喂养86例(92.5%),出现乳房结块乳汁不畅20例(21.5%)。观察组纯母乳喂养率、乳房结块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Ⅰ组和对照Ⅱ组(P<0.01)。
产后乳汁少通常采用饮食调理、增加吸吮及乳房按摩,临床有一定效果。中医认为,产妇乳汁甚少或全无为“缺乳”,亦称“乳汁不行”或“乳汁不足”。病因、病机主要为气血虚弱、肝郁气滞。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云:“凡妇人乳汁或行或不行者,皆由气血虚弱、经络不调所致也”[2]。本组所用的中药方中,当归、川芎、党参、炒白术益气养血,益母草、三七粉、桃仁活血化瘀止血(促子宫复旧),通草、陈皮、枳壳理气散结通乳。全方共达益气养血,化瘀止血,理气通乳之功。《灵枢·口问》说:“耳为宗脉之聚”,耳居空窍,内通脏腑,与五脏六腑及四肢百骸有着内在的联系,通过对耳穴的良性刺激所产生的刺激信号传递到相应的脏腑或部位,使之气血畅通,脏腑调和。耳穴压豆治疗通过受压力刺激的迷走神经不断地向中枢发放冲动,中枢将冲动进行整合后作出相应反应[3]。操作简便、经济、无不良反应。取耳穴的胸、交感、内分泌、肝、脾穴,以调肝健脾通乳。
本组结果显示,耳穴压豆结合中药内服能有效提高产后乳汁分泌,预防乳汁不畅,值得临床应用。
[1]马宝璋.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3.
[2]罗颂平,孙卓君.中医妇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
[3]谷林.耳穴中医理论基础初探[J].中国社区医师,2006,8(149):9-10.
(收稿:2014-09-12 修回:2014-12-08)
浙江省衢州市中医医院妇产科(衢州 32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