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益气养阴活血方治疗糖尿病瘙痒症
余渊陈晓文△
黄石市中心医院(湖北理工学院附属医院)中心院区内分泌科,湖北黄石435000
糖尿病并发皮肤瘙痒症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其发病率为7%~43%,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7倍[1]。中医学认为糖尿病属于“消渴”范畴。消渴病的病机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盛,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而消渴病日久,阴损及阳,则致阴阳俱虚,病久入络,可致血脉瘀滞[2]。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祖国医学称之为“风瘙痒”、“痒症”、“痒风”、“血风疮”,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难耐,局部干燥、脱屑、增厚、变粗、肌肤甲错、色素变性、局部麻木。中医认为本病为本虚标实,以气血津液亏虚为本,湿热热毒侵袭为标。五脏六腑气血失调,气血阻滞,营卫难以畅达,经络瘀滞,津液不能布达肌肤,肌肤难以濡煦是其主要病机。笔者运用自拟益气养阴活血方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80例患者均为2013年5月―2014年5月本院内分泌科门诊及住院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其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41~72岁,平均年龄(51.51±10.18)岁;糖尿病病程5~21年,平均病程(11.36±2.06 )年;皮肤瘙痒症病程4个月~5年,平均病程(31.36±20.21)个月;空腹血糖平均值(6.33±l.23) mmol/L。对照组,其中男19例,女21例;年龄32~67岁,平均年龄(49.25±10.65)岁;糖尿病病程6~20年,平均病程(12.60±2.60)年;皮肤瘙痒症病程5个月~6年,平均病程(31.36±20.21)个月;空腹血糖平均值(5.97±l.26) mmol/L。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空腹血糖水平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1诊断标准参照1999年WHO制订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及瘙痒症的诊断标准且非皮肤病所致瘙痒[3],即无明显原发皮疹,仅有皮肤瘙痒,伴有皮肤干燥、血痂、抓痕;皮肤瘙痒持续时间在2周以上;可为局部瘙痒,也可为全身瘙痒。
1.2.2排除标准①年龄<18岁,或者>70岁者;②智力或精神障碍及依从性较差者;③妊娠糖尿病、继发性糖尿病者;④合并有严重系统性疾病或其他皮肤疾病,需用药治疗者;⑤对服用药物过敏及1周内使用与本病治疗有关的药物者,如糖皮质激素。
1.2.3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订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和《实用皮肤病学》分型标准拟定。中医证型为气阴两虚、血热络瘀,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体倦乏力,口干喜饮,搔抓后皮肤可见丘疹、鳞屑、抓痕、血痂、苔藓样改变等,舌红或黯红,或有瘀斑,苔白或黄腻。
2组均进行糖尿病健康教育,严格饮食控制,合理选用降糖药物,加强运动,保持血糖稳定。对照组予维生素B1片(临汾宝珠制药有限公司),每日3次,每次10 mg、氯雷他定片(浙江京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每晚睡前口服1次,每次10 mg。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益气养阴活血中药,基本方为:生地黄20 g,麦冬20 g,五味子15 g,当归15 g,赤芍15 g,川芎10 g,丹参20 g,红花5 g,鸡血藤30 g,黄芪30 g,党参20 g,山药15 g,白鲜皮20 g,刺蒺藜15 g,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口服。2组均连续用药2周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判定疗效。
参照文献[4]拟定。①瘙痒程度:无瘙痒,计0分;轻度瘙痒,可忍受不抓,计1分;中度瘙痒,对日常生活无影响,计2分;明显瘙痒,但仍可忍受,计3分;重度瘙痒,不能忍受,并影响睡眠,计4分。②瘙痒面积:无明显瘙痒,计0分;占体表面积<25%,计1分;占体表面积的26%~50%,计2分;占体表面积的51%~75%,计3分;占体表面积>75%,计4分。③瘙痒频率:无明显瘙痒,计0分;每日<3次,计1分;每日4~6次,计2分;每日7~10次,计3分;每日>10次,计4分。④瘙痒持续时间:无瘙痒,计0分;1~2 min,计1分;3~5 min,计2分;6~10 min,计3分;>10 min,计4分。⑤继发皮损:不干燥,计0分;轻度干燥,无不适,计1分;中度干燥,有紧绷感,计2分;明显干燥,明显紧绷感,并见皮肤有细小裂痕,计3分;极度干燥,有明显裂痕,伴轻度疼痛,计4分。⑥鳞屑:无鳞屑,计0分;抓后见白色糠状细屑,计1分;细薄鳞屑,计2分;小片状鳞屑,计3分;明显脱屑,计4分。⑦抓痕、血痂:无抓痕和血痂,计0分;局部少量细线状抓痕,计1分;抓痕、血痂小于体表面积1/3,计2分;抓痕、血痂占体表面积的1/3~2/3,计3分;抓痕、血痂大于体表面积的2/3,计4分。⑧丘疹、苔藓化:无皮疹丘疹、苔藓化,计0分;局部散在针头大小丘疹,计1分;散在针头至绿豆大丘疹,占体表面积1/3,计2分;丘疹占体表面积的1/3~2/3,部分融合成片,计3分;皮疹超过体表面积的2/3,多数融合,苔藓化,计4分。
计算自觉症状和继发皮损的总积分,计算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痊愈:疗效指数≥95%;显效:95%>疗效指数70%;有效:70%>疗效指数50%;无效:未达到上述指标甚至症状加重。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痊愈2例,显效10例,有效15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67.50%;治疗组痊愈4例,显效12例,有效1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5.0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糖尿病皮肤瘙痒症患者常常瘙痒难忍,致患者心烦意乱,难以入睡,极大地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严重者由于经常搔抓,引起皮肤破溃及化脓性感染,威胁患者生命。本病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西医认为与高血糖或血糖波动、微循环障碍、神经功能紊乱或神经损伤等有密切关系,对于其治疗,一则控制血糖,二则对症处理(予以抗组胺药、非特异性抗过敏药、镇静安神药及外用糖皮质激素等),虽能减轻或缓解部分患者的症状,但效果不尽理想,且易复发。
消渴的基本病机为内热伤阴耗气[5],日久则必有瘀象,瘀血形成是消渴的重要病理产物,同时又始终是产生并发症的重要原因,现代医学也观察到糖尿病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微血管形态异常、微血流紊乱、血液流变学异常等表现[6]。糖尿病的皮肤瘙痒是整体病变的局部表现,是阴虚、气阴亏虚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津血同源,阴液不足,血液浓缩黏滞,脉络涩滞;“气为血之帅”,气虚不能推动血行,而致气虚血瘀,血瘀内生。瘀血构成新的致病因素,致络脉瘀阻、肌肤失养,自拟益气养阴活血方,以生地、麦冬、五味子养阴润脉;黄芪、党参、山药补气以助血运;当归、赤芍、川芎、丹参、红花、鸡血藤活血通络;白鲜皮、刺蒺藜祛风止痒,诸药合用,使气阴得充,血脉得养,气血调和,络瘀得通,风火自平,肌肤得养,故瘙痒自止。
本次临床观察证明,自拟益气养阴活血方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疗效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苗述楷,蔡慧文.糖尿病并发症防治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283-286.
[2]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427-428.
[3]任启芳,徐浣白,张珍珍,等.糖尿病患者皮肤病变的护理体会[J].中华全科医学,2009,7(11):1248-1249.
[4]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2010:1286-1288.
[5]丁英钧,王世东,王颖辉.糖尿病“内热伤阴耗气”基本病机探讨[J].中医杂志,2008,49(5):389-391.
[6]董耀民.消渴病从瘀论治[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34):5091-5092.
(收稿日期:2015-01-22)
通信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cxw66732@163.com
doi:10.3969/j.issn.1674-4616.2015.03.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