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
双歧四联活菌片联合清肝利胆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观察
李杰
目的 观察双歧四联活菌片联合清肝利胆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疗效。方法 8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与常规光疗退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光疗退黄治疗基础上加双歧四联活菌片联合清肝利胆口服液口服,治疗1周测定血清胆红素水平及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治疗3、7 d血清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双歧四联活菌片联合清肝利胆口服液治疗新儿黄疸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新生儿黄疸; 双歧四联活菌片/治疗应用; 清肝利胆口服液/治疗应用; 婴儿,新生
新生儿黄疸在新生儿期极易出现,发生率较高,可见于50%以上的足月儿和80%以上的早产儿[1]。在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于皮肤、黏膜及巩膜黄疸为特征的病症[2],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生理性黄疸在出生后2~3 d出现,4~6 d达到高峰,7~10 d消退,早产儿相对持续时间较长,除有轻微食欲不振外,无其他临床症状。若出生后24 h即出现黄疸,2~3周仍不退,甚至继续加深、加重或消退后重复出现,或出生后1周至数周内才开始出现黄疸,即为病理性黄疸[3]。体内升高的胆红素若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导致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严重影响患儿的智力,不利于患儿日后的学习和生活[4]。故选择及时有效的退黄方法对改善预后及降低后遗症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选择本院80例患有黄疸的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双歧四联活菌片联合清肝利胆口服液口服,进行临床观察、记录并分析,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2010-02/2012-02安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监护室收治住院的新生儿黄疸患儿80例,掷币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1~28 d,平均(11.8±6.9)d。观察组中男20例,女20例;年龄1~28 d,平均(12.3±7.7)d。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依据《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中新生儿黄疸的诊断标准[3]。
1.3 纳入标准 (1)符合新生儿黄疸的诊断标准;(2)年龄≤28 d;(3)患儿家属知情同意。
1.4 排除标准 (1)对服用研究药物过敏者;(2)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3)其他原因引起的黄疸者。
1.5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方法退黄治疗,其中对照组患儿进行双面蓝光间歇照射,每日10~16 h,照射时间视病情而定。观察组在蓝光照射基础上加用口服双歧四联活菌片(杭州龙达新科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每次0.5 g,每日2次,溶于温开水中冲服。同时服用清肝利胆口服液(河南信心药业有限公司),每次5 mL,每日2次,喂奶前服用。疗程均为7 d。
1.6 观察指标 两组患儿在治疗过程中每日定时经皮测胆红素1次,治疗3、7 d监测血清总胆红素值及观察不良反应。
2.1 两组患儿治疗过程中血清总胆红素变化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at=2.97,2.79,P<0.01。
表1结果表明,两组患儿入院治疗前血清胆红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7 d后观察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 不良反应 两组均未发现发热、腹泻、皮疹等不良反应,但观察组患儿大便次数较对照组偏多,待疗程结束停药后2~3 d即恢复正常。
新生儿黄疽发病的原因较为复杂[3],在已知的病因中新生儿时期胆红素产生过多,肝脏酶系统发育不完善,肝脏Y、Z蛋白含量偏少,导致肝细胞摄取胆红素能力低,只能摄取一部分未结合胆红素,肝细胞微粒体内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含量偏少且活力不足,不能将未结合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成结合胆红素,造成胆红素不能完全排泄。再有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肠-肝循环增加是产生黄疸的另一重要原因。新生儿生后肠道内无细菌,未建立正常菌群,不能将进入肠道的胆红素还原成尿胆原、粪胆原,进而排除体外,并且新生儿肠道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较高,进入肠道的结合胆红素可被其快速分解成未结合胆红素,并被肠黏膜吸收回到肝脏进入血液循环,加重黄疸。故在新生儿肠道内尽早建立正常菌群,促进肠道内胆红素代谢与排泄,降低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减少其重吸收是有效治疗黄疽的措施之一。
新生儿黄疸属中医“胎黄”“胎疸”范畴,传统医学认为新生儿黄疸是由湿热蕴结、脾胃虚寒、瘀积发黄所致。湿热蕴结是最常见原因,多因孕母怀胎之时,湿热内蕴传于胎胞,或产后感染湿热邪毒所致。《证治准绳》所说:“此胎黄之侯,皆因乳母受湿热而传于胎儿也。”湿热之邪,郁结内里,蕴于脾胃,熏蒸肝胆,胆失疏泄,胆汁外泄不循常道,外溢肌肤面目而致周身发黄。故清湿热,利肝胆为中医退黄要点。
本次研究在常规光疗退黄基础上加双歧四联活菌片联合清肝利胆口服液。双歧四联活菌片主要成分为婴儿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粪肠球菌、蜡样芽孢杆菌[5]。4种细菌进入体内后互相协同使肠道内形成益生菌环境,其代谢产物乳酸和醋酸可使肠道pH值下降,降低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阻止肠道中的结合胆红素分解为未结合胆红素,使胆红素转化成粪胆原、尿胆原,减少胆红素肠-肝循环重吸收,从而降低血清胆红素浓度。清肝利胆口服液为纯中药制剂,是由医圣张仲景的《茵陈蒿汤》加减而成,其主要成分为茵陈、栀子、金银花等。传统医学认为茵陈为退黄要药,作为此方精髓,其功效清湿热、利肝胆,《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记录茵陈:“善消肝胆之热,兼理肝胆之郁,热消郁开,胆汁入小肠之路毫无阻隔也。”栀子可清三焦湿热,金银花清热解毒[6-7]。现代医学研究茵陈可促进胆汁分泌,增加胆汁中胆酸和胆红素排出,并有保肝降酶等作用[8]。栀子有保护肝脏,促进胆汁分泌与排泄的利胆作用,可降低血中胆红素及降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增加肠蠕动及泻下等作用[7,9]。金银花有抗菌、促进胃液及胆汁分泌作用[10]。诸药合用,从而清利肝胆湿热退黄,达到有效的治疗新生儿黄疸作用。本临床研究发现,患儿在常规光疗退黄基础上,加用双歧四联活菌片联合清肝利胆口服液后第3天和第7天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且两药连用临床未发现发热、腹泻、皮疹等不良反应,大便次数有所增加,待疗程结束停药后2~3 d即可恢复正常。因此,双歧四联活菌片联合清肝利胆口服液在新生儿黄疸的治疗过程中值得推广应用。
[1] 张亚京,张爱平,陈欣,等.高胆红素血症对新生儿神经行为及其预后的影响[J].新生儿科杂志,2003,18(5):199-202.
[2] 李兴山.新生儿黄疸240例[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3,18(5):381.
[3]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37-444.
[4] 顾玉红.口服妈咪爱与茵栀黄辅助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23(4):444-445.
[5] 盛俊峰,何群.思连康联合茵栀黄治疗母乳性黄疸43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09,1(6):547-548.
[6] 张莉英,鲁金玲.茵栀黄佐治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观察[J].新生儿科杂志,2001,16(2):80-81.
[7] 李建业,张彦伦,王春鸽,等.光疗联合清肝利胆口服液治疗母乳性黄疸疗效观察[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8,25(1):81-82.
[8] 刘笑梦,周丽芳.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黄疸140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2,4(6):557-558.
[9] 孟祥乐,李红伟,李颜,等.栀子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11,20(11):959-967.
[10] 赵菊宏.金银花的药理学研究和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0,8(32):195-196.
(本文编辑:刘颖)
455000 河南 安阳,安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
李杰(1982-),男,主治医师。研究方向:新生儿常见疾病的诊治。
10.3969/j.issn.1674-3865.2015.04.033
R722.17
B
1674-3865(2015)04-0378-02
2015-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