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子女良好行为习惯养成路径探究

2015-01-21 16:10陈光养
基础教育参考 2014年22期
关键词:督导行为习惯农民工

陈光养

随着城镇化步伐的不断迈进,很多农民改变了以往单一传统生活方式,向城镇进军。他们的工作强度往往较大、时间较长,陪伴子女的时间相对较少。这样的环境下,教育孩子的责任就发生了多元转变,隔代教育、母亲单独管教、亲戚朋友临时监护等现象极为突出。小学生长期处在亲情不健全的生活环境中,行为习惯养成问题日渐凸显。鉴于此,学校应着力打开家校教育通道,关注个体、锁定细节、注重体验,是促成农民工子女养成良好习惯的主要方法和路径。

一、农民工子女行为习惯养成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是物质生活过度满足与精神沟通欠缺成为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杀手”。小学生由爷爷奶奶照顾,长期接受隔代教育;爷爷奶奶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孩子的吃穿用上,过于溺爱和包办,动手锻炼的机会几乎为零。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中,孩子因长期接受祖父母单方面输出的爱而出现麻木状态,不懂得感恩和回报;各种在外人看来不正常的行为习惯不能得到及时提醒或矫正,久积成习,成为孩子认为的合理状态。

二是过多过细的关注是诱发坏习惯形成的主因。父亲长期在外打工,母亲在家专职管教孩子。母亲对孩子的一举一动往往过于关注,鸡毛蒜皮的事都要过问,管得过严过细,孩子往往产生抵触情绪;另一方面,农民工家庭母亲的文化素养总体水平较低,往往造成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一致,甚至形成矛盾。当这两种教育存在差异或发生冲突时,孩子常常无所适从。

三是亲戚朋友陌生的关怀和照顾是滋生坏毛病的温床。由亲戚朋友看护的孩子,与祖父母照顾有相似的地方,也存在着差异性。这些孩子除了在物质上得到满足之外,接受的是来自血缘远或者无血缘的相对陌生的关怀和照顾。亲戚朋友因工作或生活压力,往往没有精力管教或不太敢直接指出他人孩子的坏习惯,这往往成了纵容孩子滋生坏毛病的温床。

二、培养农民工子女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

解决好农民工子女的习惯养成问题是提高其行为品质的关键,也是让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学校针对这一特殊群体,把德育工作生活化,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当务之急。

1.搭建平台,打开家校教育通道

据研究表明,一种行为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85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迫切需要的是连续性,要不断地、周而复始地训练巩固,才能显见成效。只有家庭与学校密切配合才能保证行为训练的连续性。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助手,是整个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学校应努力搭建与家庭的沟通平台,为农民工子女行为习惯的培养打开一个流畅的教育通道。

一是成立家委会。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并充分发挥其应有功能,大胆放手让家委会成员参与班级管理,家长与家长多沟通交流,让家长引领家长,与教师共同成为学校教育的主人。

二是扎实做好家访工作。家长、教师在学生成长历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教师和家长的良好沟通,将对学生的教育产生深远的意义和明显的效果。为此,教师的家访工作要做到面广、勤访和精访,家访前要备足功课,和家长沟通的时间、方式方法、内容要点都要做到心里有数。

三是建立监督机制,监管落到实处。每个学期初,德育处应针对校情实际,制定学生行为习惯培养具体实施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监督机制。监督机制既指向学生也同时指向教师和家长。

2.关注个体,促进行为习惯养成

一是关注学生在校成长,要制定特殊生转化计划,做好特殊生转化工作,建立特殊成长档案。二是关注学生在家成长,要全面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家庭生活环境和表现情况,目标明确地增大家访密度,帮助家长找到可行性办法,优化学生成长环境,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三是凝聚社会力量促进学生成长。

3.锁定细节,力促养成教育突破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这里的学习不仅指知识技能的学习,还指行为品质的学习和养成。因此,德育应渗透到学校工作的诸多细节中去。

一是全方位体现德育工作重点。围绕培养学生良好习惯这个重心,德育处要拟出每周工作要点,通过学校公用文件夹、广播站、LED显示屏、国旗下讲话、例会、短信等途径使师生明确当周培养及训练重点。让教师重视对学生的引导和训练,让学生从行为上学会自我约束和管理。

二是监督与检查到位。学生的行为习惯包含在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有一双“眼睛”对其跟踪监督。组建一支行为习惯督导队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做法。督导队的组建要做好三个方面工作:做好督导队员岗前培训工作,让督导队员人人心中有职责;每周固定时间召开督导队员例会,反馈督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布置当周督导重点;建立值日教师陪同督导制度,加强管理,保证督导工作公开、透明、公正和客观。

三是树立正面典型。在小学生的心目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强大的感召力。教师要善于捕捉正面信息,发现典型,巧妙地利用学校的集会时间、开设好人好事专栏、评选“德育周之星”等办法,把正面典型树立起来,让学生从自己身边走出来的楷模中找到对照学习的范本,充分发挥榜样正能量的作用。正面典型不仅来自学生,还来自于教师,教师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是对学生无声的示范。所以,教师一定要保持心情愉快,待人接物彬彬有礼,做事井井有条、守信、有时间观念,学生在和老师相处过程中就会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渐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4.注重体验,提高养成教育实效

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走进社会,在社会中做—个具有良好习惯的社会人。社会是个大熔炉,习惯养成教育是否有效,只有在社会中检验才能得到客观印证。因此,实践体验是一种综合性的活动,学生的各种行为习惯在实践中表现的同时,也能在实践中巩固和强化。学校要尽量创造让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如到工厂里参观、参加社区服务活动、进行社会调查等。我校是一所新办校,学生基本是农民工子女。创校后,学校在离校约10公里的村庄租了约10亩的土地作为学生实践基地,并在基地边上修建了完善的生活基础设施。每学期每班安排两至三次到实践基地去实践。在实践体验2~3天的时间里,要求学生食宿都在基地,并且要参加田间劳动、内务整理、择菜做饭、清扫村道、慰问五保户及文体活动等。

实践活动是对学生生活习惯、与人沟通习惯、为人处世习惯等的大检阅,也是检测学校、家庭对学生习惯养成教育成果的便捷方法。但不管使用什么教育手段和方法,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尤其是农民工子女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只有扎根在学生日常生活这块平凡的土壤上,常抓不懈,良好行为习惯之花才能结出硕果。

(责任编辑 肖松)endprint

猜你喜欢
督导行为习惯农民工
借助“元督导”思维,提升学校督导效能
五个步骤找准督导需求
多动症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策略
浅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2.8亿农民工月均收入3 275元
用好督导意见书 助力督导评估工作
公租房计划中不能少了农民工等5则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