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设计研究

2015-01-21 23:09骆正清江道正张瑞
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35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骆正清+江道正+张瑞

摘 要:根据大类招生后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设计了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经济管理类专业“2+2”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计;经济管理类专业

中图分类号:F224.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5-0059-03

引言

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的40余年中,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条件、办学内容和办学要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一是高等教育体制由精英化转向大众化;二是包含本科生和研究生两个阶段的十年制高等教育体系已经建立并得到完善;三是创新意识成为优秀人才的必备标志,这些变化给教育领域带来了深刻的改革。但是,随着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的加快,如何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人才的培养方法,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主动适应并引领社会的优秀人才,是高校目前应该高度关注并力求解决的难题。按大类招生后的人才培养模式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

大类招生后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3种:(1)“3+1”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校内按照教学计划完成3年以专业理论为主专业实践为辅的课程学习后,第4学年在校外教学实践基地,集中进行以专业素养与实践技能为主,专业理论为辅的实践知识学习的一种新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2)“2+2”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入学后的前两年按一级学科大类进行通识培养,学生主要学习通识课程模块、学科基础课程模块;后两年进行专业培养,学生主要学习专业课程模块、专业技能模块、实践教学模块,学生入学两年后实行一次专业分流,可在学科之间和学科内部重新选择专业(特殊专业除外),转入与转出比例均控制在 10%以内;(3)“1+3”人才培养模式,即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年不分院系和专业集中开设公共基础课程,进行集中教学、集中管理,在后3学年,有了第1学年的基础作铺垫,逐步开设其他专业基础课程及核心课程,并根据课程的特点和性质,划分课程群,进行专业课学习。

为了适应这一新形势的变化,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商学系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设计。

一、宣城校区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在招生和人才培养上进行大胆改革,即按大类招生和专业分流培养。2012级按工商管理大类招生,共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和财政学6个专业,分属管理和经济两大学科。2013级和2014级基本上按一级学科进行招生和培养,其中,工商管理类包括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3个专业;经济与贸易类专业包括经济学和国际经济贸易两个专业。因此,2012级招生和培养的类更大一些,包括专业数多,涉及学科领域更大;2013级和2014级招生和培养的类更小一些。正是由于上述差异,2012级和2013级教学计划也略有差异,特别是前两年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但2012级和2013级人才培养模式相同,培养目标和专业模块化结构也相同。

(一)培养目标

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既要适应大众化,又要注重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要坚持贯穿“强化基础、注重实践、鼓励创新、个性化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并结合合肥工业大学的办学优势,培养工程基础厚、工作作风实、创新创业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既要求学生系统掌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成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标准

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的实质,是要做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培养学生掌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注重职业道德素质,文化修养以及专业素质等的素质培养。具体来说,知识、能力、素质应当包括以下方面。

1.知识

(1)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系统的、比较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

(2)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3)掌握定性、定量的分析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文献检索、情报信息、技术经济分析方面的知识。

2.能力

(1)具有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人际沟通及发现、分析和解决管理工作问题的基本能力。

(2)具有较强的运用计算机进行科学研究和管理的能力。

(3)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适应科技发展的应变能力。

(4)具有初步的技术经济分析方法与评价、生产组织管理与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5)具有较强的外语阅读能力,一定的听、译、写作能力。

(6)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实验能力、创业能力、科技开发能力、科学研究能力。

3.素质

(1)爱岗敬业,勤奋工作的职业道德素质。

(2)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3)良好的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

(4)从事本专业领域所应具备的专业素质。

(三)培养模式

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为适应高等教育发展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提高教学质量和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结合该校区自身的特点,选择“2+2”模式作为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按大类招生后的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即以学分制为平台,把学生的学习期限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注重通识教育,设置相同的基础性课程打通培养;第二阶段注重专业教育,学生根据校区制订的专业分流方案,结合自已的爱好和专长在所在系现有的本科专业中重新做出专业选择。endprint

宣城校区经济管理类专业“2+2”人才培养模式的通识教育有两个层面,第一个是学校层面的通识教育,主要体现在学校整体设计的通识模块的课程;第二个是院系层面的通识教育,主要体现在各系设计的学科基础模块课程。也就是说,将大学4年时间主要划分为两个培养阶段,前2年主要按经济这个大类进行培养,依据“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构建宽基础平台,将时间和精力主要放在基础性知识既包括公共基础课,也包括专业基础课的传授上。这一阶段的主要培养任务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开阔学生眼界,着力养成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为后一阶段的学习提供方式方法及能力上的保障。第4学期结束后,学生需要在学科大类内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及优势特长自主选择专业方向,后两年集中进行专业方向的课程学习,形成个人职业技能。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实现学生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的有效整合,以实现“宽口径”、“厚基础”的应用型、实用型、社会适应性人才的培养目标。

通过问卷调查表明,学生认为这种培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被动和盲目选专业的问题,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是一种更加人性化的培养模式。

二、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一)课程设计思路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根本和关键在于科学地设计课程体系。在“2+2”培养模式下,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商学系根据“2+2”人才培养模式,对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设计,课程设计的思路为:前2年要淡化专业界限,按一级学科为基础分大类进行通识培养,学生主要学习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公共课,工商管理类专业和经济与贸易类专业在通识教育部分的课程设计是相同的,包括素质教育、数理基础、信息技术及工程训练4个模块;后2年进行专业培养,学生主要进行专业课程、专业技能学习和实践,不同专业开设的方向必修、工程实践及选修课程都各不相同,其中选修课程分为专业方向选修课和个性化教育两部分。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既有利于院系根据各自的学科专业特点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设立专业,也有利于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专长以及就业或考研等因素重新作出专业选择;课程设计时既考虑到各专业在能力需求上的差异性,又保持相关专业的内在联系。这样,更能体现合肥工业大学作为工科院校的特点,培养工科院校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所必需的能力;同时,还开设了个性化教育的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个人爱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宣城校区经济管理类专业“2+2”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体现在模块化课程体系,即“通识教育模块+学科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工程实践模块”。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手段等方面推陈出新,突出所设专业的针对性、适应性以及工科类特色。

(二)课程体系设计

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主要包括4个模块,分别是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课程和工程实践。

1.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目的要求学生关注知识的全面性和普遍性,理解不同学科的知识能够相互融通,能够从比较开阔的视野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们得到高层次的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的健全公民。主要包括素质教育模块、数理基础模块、工程训练模块和信息技术应用模块。

(1)素质教育模块:大学生体育基础、大学生计算机基础、形势与政策、军事理论、大学语文、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

(2)数理基础模块: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原理等。

(3)工程训练模块:工程训练、计算机拆装实习等。

(4)信息技术模块:C语言、计算机网络、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等。

2.学科基础

学科基础课程是专业学生所必须要学习的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很好的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主要依据各课程的相对重要性而划分的。学科基础主要包括工商管理类模块和经济与贸易类模块。各个模块开设的具体课程如下。

(1)工商管理类模块:企业管理、企业会计、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

(2)经济与贸易类模块: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经济法、投资学、货币银行学、产业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

3.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量大模块,必修课程模块又包括工商管理和经济与贸易两大类,选修课程模块的设计采用小模块和大平台相结合的思路,包括素质化教育和个性化教育两个模块。素质化教育模块主要由通识教育选修课、工商管理类选修课和经济贸易类选修课3个部分组成。个性化教育同样包括工商管理和经济贸易两大类,在这两大类模块中,又分为自然科学、社会技能与文学和艺术3个小模块。小模块中提供了限定专业的选修课程。而大平台则为各个专业提供了公共的选修课程,主要关注创新教育,强调个性化。

4.工程实践

工程实践模块主要体现了工科院校办学的优势和特色,主要包括工商管理类和经济贸易类。与专业必修课一样,工商管理类分为工商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和物流管理专业。经济贸易类包括经济学专业和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具体模块内容包括社会实践、认识实习、市场调查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的设计等。

在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方案结构图中可以看出,经济管理类专业中的任何一门专业的通识教育模块都是相同的,而不同专业的学科基础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和工程实践模块却不尽相同。例如,学科基础模块中的宏微观经济学既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也是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的课程;而证券市场分析课程是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的必修课,但却不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另外,如果增加一个新专业,则模块化的结构不需要改变,只需要对模块化中的课程进行调整。这种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体现了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与差异。

结语

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经济管理类专业“2+2”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不仅体现了系统科学、管理科学、经济学、信息科学、工程技术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而且形成了以理论与实践学习并重、业务学习与思想素质共同培养的工科办学特色。当然,这种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理念要很好的实现,关键在于各模块课程的选择是否合理,而且这种模块化课程体系是动态的,需要根据学科的发展形势进行不断的调整和改革。

[责任编辑 王 佳]endprint

宣城校区经济管理类专业“2+2”人才培养模式的通识教育有两个层面,第一个是学校层面的通识教育,主要体现在学校整体设计的通识模块的课程;第二个是院系层面的通识教育,主要体现在各系设计的学科基础模块课程。也就是说,将大学4年时间主要划分为两个培养阶段,前2年主要按经济这个大类进行培养,依据“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构建宽基础平台,将时间和精力主要放在基础性知识既包括公共基础课,也包括专业基础课的传授上。这一阶段的主要培养任务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开阔学生眼界,着力养成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为后一阶段的学习提供方式方法及能力上的保障。第4学期结束后,学生需要在学科大类内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及优势特长自主选择专业方向,后两年集中进行专业方向的课程学习,形成个人职业技能。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实现学生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的有效整合,以实现“宽口径”、“厚基础”的应用型、实用型、社会适应性人才的培养目标。

通过问卷调查表明,学生认为这种培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被动和盲目选专业的问题,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是一种更加人性化的培养模式。

二、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一)课程设计思路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根本和关键在于科学地设计课程体系。在“2+2”培养模式下,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商学系根据“2+2”人才培养模式,对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设计,课程设计的思路为:前2年要淡化专业界限,按一级学科为基础分大类进行通识培养,学生主要学习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公共课,工商管理类专业和经济与贸易类专业在通识教育部分的课程设计是相同的,包括素质教育、数理基础、信息技术及工程训练4个模块;后2年进行专业培养,学生主要进行专业课程、专业技能学习和实践,不同专业开设的方向必修、工程实践及选修课程都各不相同,其中选修课程分为专业方向选修课和个性化教育两部分。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既有利于院系根据各自的学科专业特点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设立专业,也有利于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专长以及就业或考研等因素重新作出专业选择;课程设计时既考虑到各专业在能力需求上的差异性,又保持相关专业的内在联系。这样,更能体现合肥工业大学作为工科院校的特点,培养工科院校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所必需的能力;同时,还开设了个性化教育的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个人爱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宣城校区经济管理类专业“2+2”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体现在模块化课程体系,即“通识教育模块+学科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工程实践模块”。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手段等方面推陈出新,突出所设专业的针对性、适应性以及工科类特色。

(二)课程体系设计

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主要包括4个模块,分别是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课程和工程实践。

1.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目的要求学生关注知识的全面性和普遍性,理解不同学科的知识能够相互融通,能够从比较开阔的视野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们得到高层次的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的健全公民。主要包括素质教育模块、数理基础模块、工程训练模块和信息技术应用模块。

(1)素质教育模块:大学生体育基础、大学生计算机基础、形势与政策、军事理论、大学语文、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

(2)数理基础模块: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原理等。

(3)工程训练模块:工程训练、计算机拆装实习等。

(4)信息技术模块:C语言、计算机网络、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等。

2.学科基础

学科基础课程是专业学生所必须要学习的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很好的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主要依据各课程的相对重要性而划分的。学科基础主要包括工商管理类模块和经济与贸易类模块。各个模块开设的具体课程如下。

(1)工商管理类模块:企业管理、企业会计、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

(2)经济与贸易类模块: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经济法、投资学、货币银行学、产业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

3.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量大模块,必修课程模块又包括工商管理和经济与贸易两大类,选修课程模块的设计采用小模块和大平台相结合的思路,包括素质化教育和个性化教育两个模块。素质化教育模块主要由通识教育选修课、工商管理类选修课和经济贸易类选修课3个部分组成。个性化教育同样包括工商管理和经济贸易两大类,在这两大类模块中,又分为自然科学、社会技能与文学和艺术3个小模块。小模块中提供了限定专业的选修课程。而大平台则为各个专业提供了公共的选修课程,主要关注创新教育,强调个性化。

4.工程实践

工程实践模块主要体现了工科院校办学的优势和特色,主要包括工商管理类和经济贸易类。与专业必修课一样,工商管理类分为工商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和物流管理专业。经济贸易类包括经济学专业和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具体模块内容包括社会实践、认识实习、市场调查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的设计等。

在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方案结构图中可以看出,经济管理类专业中的任何一门专业的通识教育模块都是相同的,而不同专业的学科基础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和工程实践模块却不尽相同。例如,学科基础模块中的宏微观经济学既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也是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的课程;而证券市场分析课程是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的必修课,但却不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另外,如果增加一个新专业,则模块化的结构不需要改变,只需要对模块化中的课程进行调整。这种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体现了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与差异。

结语

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经济管理类专业“2+2”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不仅体现了系统科学、管理科学、经济学、信息科学、工程技术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而且形成了以理论与实践学习并重、业务学习与思想素质共同培养的工科办学特色。当然,这种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理念要很好的实现,关键在于各模块课程的选择是否合理,而且这种模块化课程体系是动态的,需要根据学科的发展形势进行不断的调整和改革。

[责任编辑 王 佳]endprint

宣城校区经济管理类专业“2+2”人才培养模式的通识教育有两个层面,第一个是学校层面的通识教育,主要体现在学校整体设计的通识模块的课程;第二个是院系层面的通识教育,主要体现在各系设计的学科基础模块课程。也就是说,将大学4年时间主要划分为两个培养阶段,前2年主要按经济这个大类进行培养,依据“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构建宽基础平台,将时间和精力主要放在基础性知识既包括公共基础课,也包括专业基础课的传授上。这一阶段的主要培养任务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开阔学生眼界,着力养成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为后一阶段的学习提供方式方法及能力上的保障。第4学期结束后,学生需要在学科大类内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及优势特长自主选择专业方向,后两年集中进行专业方向的课程学习,形成个人职业技能。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实现学生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的有效整合,以实现“宽口径”、“厚基础”的应用型、实用型、社会适应性人才的培养目标。

通过问卷调查表明,学生认为这种培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被动和盲目选专业的问题,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是一种更加人性化的培养模式。

二、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一)课程设计思路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根本和关键在于科学地设计课程体系。在“2+2”培养模式下,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商学系根据“2+2”人才培养模式,对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设计,课程设计的思路为:前2年要淡化专业界限,按一级学科为基础分大类进行通识培养,学生主要学习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公共课,工商管理类专业和经济与贸易类专业在通识教育部分的课程设计是相同的,包括素质教育、数理基础、信息技术及工程训练4个模块;后2年进行专业培养,学生主要进行专业课程、专业技能学习和实践,不同专业开设的方向必修、工程实践及选修课程都各不相同,其中选修课程分为专业方向选修课和个性化教育两部分。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既有利于院系根据各自的学科专业特点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设立专业,也有利于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专长以及就业或考研等因素重新作出专业选择;课程设计时既考虑到各专业在能力需求上的差异性,又保持相关专业的内在联系。这样,更能体现合肥工业大学作为工科院校的特点,培养工科院校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所必需的能力;同时,还开设了个性化教育的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个人爱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宣城校区经济管理类专业“2+2”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体现在模块化课程体系,即“通识教育模块+学科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工程实践模块”。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手段等方面推陈出新,突出所设专业的针对性、适应性以及工科类特色。

(二)课程体系设计

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主要包括4个模块,分别是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课程和工程实践。

1.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目的要求学生关注知识的全面性和普遍性,理解不同学科的知识能够相互融通,能够从比较开阔的视野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们得到高层次的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的健全公民。主要包括素质教育模块、数理基础模块、工程训练模块和信息技术应用模块。

(1)素质教育模块:大学生体育基础、大学生计算机基础、形势与政策、军事理论、大学语文、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

(2)数理基础模块: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原理等。

(3)工程训练模块:工程训练、计算机拆装实习等。

(4)信息技术模块:C语言、计算机网络、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等。

2.学科基础

学科基础课程是专业学生所必须要学习的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很好的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主要依据各课程的相对重要性而划分的。学科基础主要包括工商管理类模块和经济与贸易类模块。各个模块开设的具体课程如下。

(1)工商管理类模块:企业管理、企业会计、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

(2)经济与贸易类模块: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经济法、投资学、货币银行学、产业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

3.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量大模块,必修课程模块又包括工商管理和经济与贸易两大类,选修课程模块的设计采用小模块和大平台相结合的思路,包括素质化教育和个性化教育两个模块。素质化教育模块主要由通识教育选修课、工商管理类选修课和经济贸易类选修课3个部分组成。个性化教育同样包括工商管理和经济贸易两大类,在这两大类模块中,又分为自然科学、社会技能与文学和艺术3个小模块。小模块中提供了限定专业的选修课程。而大平台则为各个专业提供了公共的选修课程,主要关注创新教育,强调个性化。

4.工程实践

工程实践模块主要体现了工科院校办学的优势和特色,主要包括工商管理类和经济贸易类。与专业必修课一样,工商管理类分为工商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和物流管理专业。经济贸易类包括经济学专业和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具体模块内容包括社会实践、认识实习、市场调查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的设计等。

在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方案结构图中可以看出,经济管理类专业中的任何一门专业的通识教育模块都是相同的,而不同专业的学科基础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和工程实践模块却不尽相同。例如,学科基础模块中的宏微观经济学既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也是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的课程;而证券市场分析课程是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的必修课,但却不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另外,如果增加一个新专业,则模块化的结构不需要改变,只需要对模块化中的课程进行调整。这种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体现了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与差异。

结语

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经济管理类专业“2+2”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不仅体现了系统科学、管理科学、经济学、信息科学、工程技术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而且形成了以理论与实践学习并重、业务学习与思想素质共同培养的工科办学特色。当然,这种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理念要很好的实现,关键在于各模块课程的选择是否合理,而且这种模块化课程体系是动态的,需要根据学科的发展形势进行不断的调整和改革。

[责任编辑 王 佳]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保定市高校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路径研究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探讨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建设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