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煤炭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出路探索

2015-01-21 10:43田丹凤
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36期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循环经济山西省

田丹凤

摘 要:山西省作为煤炭资源开发、生产的能源大省,为国家的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这种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式生产方式也对山西省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资源消耗,环境恶化已经开始逐步制约山西省的经济发展,山西亟需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构建循环经济生产体系,以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煤炭产业;循环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山西省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6-0035-02

山西省是中国重要的煤炭资源生产基地,在全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山西省形成了“四柱擎天、一煤独大”的产业格局,煤焦冶电占据主导地位,然而我省的生态环境却难以继续承载这种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迫切需要实行绿色转型发展,构建循环经济的绿色生产体系,转变产业结构是当前煤炭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和原则

循环经济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为原则,改变过去单一的线性发展模式,形成低资源、低消耗、高产能的闭路循环发展模式,减少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破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体到煤炭产业,要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分为两个阶段:在煤炭的开采过程中实现清洁生产,即发展洁净煤技术,减少有害气体排放,减少煤矸石堆积,减少污水排放等;在煤炭的加工过程中要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率,实现煤炭的深加工和废弃物的重复利用,以及共伴生矿物的综合开发。

二、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1.单一线性发展模式严重破坏生态环境

煤炭企业长期以来采用粗放式的开采模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破坏了生态环境。首先煤炭的开采会造成土地资源破坏,矿山地面塌陷、土地裂缝,煤矸石的大量堆积使矸石中的有害成分通过淋溶、径流等途径深入地表损害土地。据测算,山西省由于煤炭开采造成的采空面积共计5 000平方千米,导致严重地质灾害290平方千米,而且这一数字还在以每年新增90平方千米的沉陷面积增加。其次,煤炭燃烧过程中还会产生煤尘和燃煤锅炉污染物,导致二氧化硫、粉煤灰、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逐年增加,下页表列出了2010年和2011年山西省几项污染物的污染指数,从中可以看出,在煤炭企业较多的城市,如大同、朔州、阳泉等,其SO2、NO2、PM10的污染指数明显增加,综合污染指数也随之增加。最后,煤炭开采形成纵横交错的巷道和采空区,导致地表水渗漏加速,使地表径流减少,甚至断流、干涸,加剧水土流失,全省因采煤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积将近6 000平方千米;此外,煤炭生产过程中的废水排放也会对水资源造成污染,数据显示,采煤年排放矿井水5亿吨,全省受污染的河流长达3 700多公里,致使太原、大同、阳泉等煤炭企业较多的城市的水质含盐量随之增加。

2.单一线性发展模式严重浪费资源

在2008年煤炭资源整合之前,山西省存在众多的小煤矿,这些小煤矿由于技术和资金水平有限,而且只注重眼前利益不注重长远利益,在采矿过程中采富弃贫、采厚弃薄,滥挖滥采,大肆浪费煤炭资源,而且给大型煤矿之后的合理开采也带来了困难;再加上小煤矿分布广泛,不利于政府监督,致使这些小煤窑随意排放废水、废气,对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数据显示,山西省的煤炭资源平均回采率仅能达到40%左右,对于乡镇小煤炭企业仅能达到15%左右,这就意味着有一多半的煤炭储量被浪费掉了。

不仅如此,煤炭开采利用过程中还会产生煤层气、煤矸石、煤泥等,许多煤炭开采企业由于自身技术设备的限制,不对这些资源加以回收利用,造成资源严重浪费,综合利用率低。

此外,煤层中还有许多珍贵的伴生资源,如硫铁矿、铝土矿、高岭土、耐火粘土及稀有元素等,但是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和粗放式的开采模式,这些伴生资源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发与利用,浪费情况十分严重。数据显示,山西煤开采1吨煤矿,就要破坏和消耗伴生资源8吨,每年因采煤排放浪费的煤层气达60亿立方米,相当于西气东输总输气量的一半。

3.煤炭企业集约化程度低、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

山西省在2008年底进行了煤炭资源整合后,大型煤炭企业的年产量仍然仅占全省煤炭产量的50.3%,其中五大煤炭集团仅占全省煤炭年产量的38%,其余都是小型矿井,这说明山西的煤炭企业集约化程度较低,低集约化程度下,散落各地的小煤窑不利于政府监管,再加上技术水平低下,就会肆意排放污染物且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另一方面,山西省长期以来以原煤的开采和销售为主,很少进行煤炭的深加工,即便有也只是初级加工,而对产业链中具有高附加值的下游产品开发力度不够。低附加值产品的生产,使山西的煤炭总体上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严重制约了山西省煤炭业的发展。不仅如此,许多大型煤炭企业的产业链缺乏弹性、产业链短,其生产的主要产品大多是煤沥青、洗油、沥青焦等,对煤机制造、精细煤化工等高附加值的产品却开发不足,这会导致煤炭企业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减弱,降低煤炭企业的竞争力。

三、山西省煤炭业循环经济发展对策

国务院《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要绿色转型发展,推动清洁生产,山西省作为国家能源基地,要抓住经济转型综改试验区这一契机,努力实现由单一线性生产方式向闭合循环经济生产方式的转变,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构建横向耦合和纵向延伸的产业链发展模式。

纵向延伸是指以煤炭开采作为产业链的出发点,延伸为煤电一体化、煤焦一体化和煤气一体化,具体是以原煤为原材料,经燃烧提供生活及工业用电;或者经炼焦生产焦炭、焦炉煤气,作为重要的化学原料;还有将原材料中的可燃部分转化为气体燃料,直接燃烧或生产化工产品。

横向耦合即对各种伴生产品和次级资源的循环利用,包括煤矸石土地复垦、粉煤灰提取氧化铝、煤层气能源利用等。具体而言,煤炭开采过程留存的煤矸石可以用于填埋废弃矿井和塌陷土地,经过综合治理后成为新的土地资源;粉煤灰和煤矸石可以作为建材废物利用;煤层气可以作为燃料和化工原料。

最后要努力探索煤炭的高端化利用途径,如煤系高岭土超细煅烧、硅酸铝纤维,粉煤灰提取氧化铝、白炭黑,粉煤灰制造陶粒等。

通过构建煤炭业循环经济模式,纵向一体化和横向耦合产业链模式,能够提高煤炭资源的就地转化和工业化转化能力,增加产品附加值,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并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同时还可极大地降低煤炭开采加工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参考文献:

[1] 张素姣.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山西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J].技术经济,2006,(6).

[2] 赵鑫.山西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问题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3.

[3] 赵淑英,王鑫.中国煤炭循环经济产业链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矿业,2009,(3):54.

[责任编辑 刘娇娇]endprint

摘 要:山西省作为煤炭资源开发、生产的能源大省,为国家的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这种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式生产方式也对山西省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资源消耗,环境恶化已经开始逐步制约山西省的经济发展,山西亟需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构建循环经济生产体系,以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煤炭产业;循环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山西省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6-0035-02

山西省是中国重要的煤炭资源生产基地,在全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山西省形成了“四柱擎天、一煤独大”的产业格局,煤焦冶电占据主导地位,然而我省的生态环境却难以继续承载这种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迫切需要实行绿色转型发展,构建循环经济的绿色生产体系,转变产业结构是当前煤炭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和原则

循环经济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为原则,改变过去单一的线性发展模式,形成低资源、低消耗、高产能的闭路循环发展模式,减少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破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体到煤炭产业,要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分为两个阶段:在煤炭的开采过程中实现清洁生产,即发展洁净煤技术,减少有害气体排放,减少煤矸石堆积,减少污水排放等;在煤炭的加工过程中要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率,实现煤炭的深加工和废弃物的重复利用,以及共伴生矿物的综合开发。

二、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1.单一线性发展模式严重破坏生态环境

煤炭企业长期以来采用粗放式的开采模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破坏了生态环境。首先煤炭的开采会造成土地资源破坏,矿山地面塌陷、土地裂缝,煤矸石的大量堆积使矸石中的有害成分通过淋溶、径流等途径深入地表损害土地。据测算,山西省由于煤炭开采造成的采空面积共计5 000平方千米,导致严重地质灾害290平方千米,而且这一数字还在以每年新增90平方千米的沉陷面积增加。其次,煤炭燃烧过程中还会产生煤尘和燃煤锅炉污染物,导致二氧化硫、粉煤灰、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逐年增加,下页表列出了2010年和2011年山西省几项污染物的污染指数,从中可以看出,在煤炭企业较多的城市,如大同、朔州、阳泉等,其SO2、NO2、PM10的污染指数明显增加,综合污染指数也随之增加。最后,煤炭开采形成纵横交错的巷道和采空区,导致地表水渗漏加速,使地表径流减少,甚至断流、干涸,加剧水土流失,全省因采煤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积将近6 000平方千米;此外,煤炭生产过程中的废水排放也会对水资源造成污染,数据显示,采煤年排放矿井水5亿吨,全省受污染的河流长达3 700多公里,致使太原、大同、阳泉等煤炭企业较多的城市的水质含盐量随之增加。

2.单一线性发展模式严重浪费资源

在2008年煤炭资源整合之前,山西省存在众多的小煤矿,这些小煤矿由于技术和资金水平有限,而且只注重眼前利益不注重长远利益,在采矿过程中采富弃贫、采厚弃薄,滥挖滥采,大肆浪费煤炭资源,而且给大型煤矿之后的合理开采也带来了困难;再加上小煤矿分布广泛,不利于政府监督,致使这些小煤窑随意排放废水、废气,对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数据显示,山西省的煤炭资源平均回采率仅能达到40%左右,对于乡镇小煤炭企业仅能达到15%左右,这就意味着有一多半的煤炭储量被浪费掉了。

不仅如此,煤炭开采利用过程中还会产生煤层气、煤矸石、煤泥等,许多煤炭开采企业由于自身技术设备的限制,不对这些资源加以回收利用,造成资源严重浪费,综合利用率低。

此外,煤层中还有许多珍贵的伴生资源,如硫铁矿、铝土矿、高岭土、耐火粘土及稀有元素等,但是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和粗放式的开采模式,这些伴生资源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发与利用,浪费情况十分严重。数据显示,山西煤开采1吨煤矿,就要破坏和消耗伴生资源8吨,每年因采煤排放浪费的煤层气达60亿立方米,相当于西气东输总输气量的一半。

3.煤炭企业集约化程度低、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

山西省在2008年底进行了煤炭资源整合后,大型煤炭企业的年产量仍然仅占全省煤炭产量的50.3%,其中五大煤炭集团仅占全省煤炭年产量的38%,其余都是小型矿井,这说明山西的煤炭企业集约化程度较低,低集约化程度下,散落各地的小煤窑不利于政府监管,再加上技术水平低下,就会肆意排放污染物且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另一方面,山西省长期以来以原煤的开采和销售为主,很少进行煤炭的深加工,即便有也只是初级加工,而对产业链中具有高附加值的下游产品开发力度不够。低附加值产品的生产,使山西的煤炭总体上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严重制约了山西省煤炭业的发展。不仅如此,许多大型煤炭企业的产业链缺乏弹性、产业链短,其生产的主要产品大多是煤沥青、洗油、沥青焦等,对煤机制造、精细煤化工等高附加值的产品却开发不足,这会导致煤炭企业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减弱,降低煤炭企业的竞争力。

三、山西省煤炭业循环经济发展对策

国务院《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要绿色转型发展,推动清洁生产,山西省作为国家能源基地,要抓住经济转型综改试验区这一契机,努力实现由单一线性生产方式向闭合循环经济生产方式的转变,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构建横向耦合和纵向延伸的产业链发展模式。

纵向延伸是指以煤炭开采作为产业链的出发点,延伸为煤电一体化、煤焦一体化和煤气一体化,具体是以原煤为原材料,经燃烧提供生活及工业用电;或者经炼焦生产焦炭、焦炉煤气,作为重要的化学原料;还有将原材料中的可燃部分转化为气体燃料,直接燃烧或生产化工产品。

横向耦合即对各种伴生产品和次级资源的循环利用,包括煤矸石土地复垦、粉煤灰提取氧化铝、煤层气能源利用等。具体而言,煤炭开采过程留存的煤矸石可以用于填埋废弃矿井和塌陷土地,经过综合治理后成为新的土地资源;粉煤灰和煤矸石可以作为建材废物利用;煤层气可以作为燃料和化工原料。

最后要努力探索煤炭的高端化利用途径,如煤系高岭土超细煅烧、硅酸铝纤维,粉煤灰提取氧化铝、白炭黑,粉煤灰制造陶粒等。

通过构建煤炭业循环经济模式,纵向一体化和横向耦合产业链模式,能够提高煤炭资源的就地转化和工业化转化能力,增加产品附加值,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并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同时还可极大地降低煤炭开采加工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参考文献:

[1] 张素姣.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山西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J].技术经济,2006,(6).

[2] 赵鑫.山西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问题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3.

[3] 赵淑英,王鑫.中国煤炭循环经济产业链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矿业,2009,(3):54.

[责任编辑 刘娇娇]endprint

摘 要:山西省作为煤炭资源开发、生产的能源大省,为国家的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这种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式生产方式也对山西省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资源消耗,环境恶化已经开始逐步制约山西省的经济发展,山西亟需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构建循环经济生产体系,以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煤炭产业;循环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山西省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6-0035-02

山西省是中国重要的煤炭资源生产基地,在全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山西省形成了“四柱擎天、一煤独大”的产业格局,煤焦冶电占据主导地位,然而我省的生态环境却难以继续承载这种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迫切需要实行绿色转型发展,构建循环经济的绿色生产体系,转变产业结构是当前煤炭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和原则

循环经济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为原则,改变过去单一的线性发展模式,形成低资源、低消耗、高产能的闭路循环发展模式,减少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破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体到煤炭产业,要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分为两个阶段:在煤炭的开采过程中实现清洁生产,即发展洁净煤技术,减少有害气体排放,减少煤矸石堆积,减少污水排放等;在煤炭的加工过程中要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率,实现煤炭的深加工和废弃物的重复利用,以及共伴生矿物的综合开发。

二、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1.单一线性发展模式严重破坏生态环境

煤炭企业长期以来采用粗放式的开采模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破坏了生态环境。首先煤炭的开采会造成土地资源破坏,矿山地面塌陷、土地裂缝,煤矸石的大量堆积使矸石中的有害成分通过淋溶、径流等途径深入地表损害土地。据测算,山西省由于煤炭开采造成的采空面积共计5 000平方千米,导致严重地质灾害290平方千米,而且这一数字还在以每年新增90平方千米的沉陷面积增加。其次,煤炭燃烧过程中还会产生煤尘和燃煤锅炉污染物,导致二氧化硫、粉煤灰、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逐年增加,下页表列出了2010年和2011年山西省几项污染物的污染指数,从中可以看出,在煤炭企业较多的城市,如大同、朔州、阳泉等,其SO2、NO2、PM10的污染指数明显增加,综合污染指数也随之增加。最后,煤炭开采形成纵横交错的巷道和采空区,导致地表水渗漏加速,使地表径流减少,甚至断流、干涸,加剧水土流失,全省因采煤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积将近6 000平方千米;此外,煤炭生产过程中的废水排放也会对水资源造成污染,数据显示,采煤年排放矿井水5亿吨,全省受污染的河流长达3 700多公里,致使太原、大同、阳泉等煤炭企业较多的城市的水质含盐量随之增加。

2.单一线性发展模式严重浪费资源

在2008年煤炭资源整合之前,山西省存在众多的小煤矿,这些小煤矿由于技术和资金水平有限,而且只注重眼前利益不注重长远利益,在采矿过程中采富弃贫、采厚弃薄,滥挖滥采,大肆浪费煤炭资源,而且给大型煤矿之后的合理开采也带来了困难;再加上小煤矿分布广泛,不利于政府监督,致使这些小煤窑随意排放废水、废气,对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数据显示,山西省的煤炭资源平均回采率仅能达到40%左右,对于乡镇小煤炭企业仅能达到15%左右,这就意味着有一多半的煤炭储量被浪费掉了。

不仅如此,煤炭开采利用过程中还会产生煤层气、煤矸石、煤泥等,许多煤炭开采企业由于自身技术设备的限制,不对这些资源加以回收利用,造成资源严重浪费,综合利用率低。

此外,煤层中还有许多珍贵的伴生资源,如硫铁矿、铝土矿、高岭土、耐火粘土及稀有元素等,但是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和粗放式的开采模式,这些伴生资源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发与利用,浪费情况十分严重。数据显示,山西煤开采1吨煤矿,就要破坏和消耗伴生资源8吨,每年因采煤排放浪费的煤层气达60亿立方米,相当于西气东输总输气量的一半。

3.煤炭企业集约化程度低、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

山西省在2008年底进行了煤炭资源整合后,大型煤炭企业的年产量仍然仅占全省煤炭产量的50.3%,其中五大煤炭集团仅占全省煤炭年产量的38%,其余都是小型矿井,这说明山西的煤炭企业集约化程度较低,低集约化程度下,散落各地的小煤窑不利于政府监管,再加上技术水平低下,就会肆意排放污染物且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另一方面,山西省长期以来以原煤的开采和销售为主,很少进行煤炭的深加工,即便有也只是初级加工,而对产业链中具有高附加值的下游产品开发力度不够。低附加值产品的生产,使山西的煤炭总体上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严重制约了山西省煤炭业的发展。不仅如此,许多大型煤炭企业的产业链缺乏弹性、产业链短,其生产的主要产品大多是煤沥青、洗油、沥青焦等,对煤机制造、精细煤化工等高附加值的产品却开发不足,这会导致煤炭企业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减弱,降低煤炭企业的竞争力。

三、山西省煤炭业循环经济发展对策

国务院《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要绿色转型发展,推动清洁生产,山西省作为国家能源基地,要抓住经济转型综改试验区这一契机,努力实现由单一线性生产方式向闭合循环经济生产方式的转变,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构建横向耦合和纵向延伸的产业链发展模式。

纵向延伸是指以煤炭开采作为产业链的出发点,延伸为煤电一体化、煤焦一体化和煤气一体化,具体是以原煤为原材料,经燃烧提供生活及工业用电;或者经炼焦生产焦炭、焦炉煤气,作为重要的化学原料;还有将原材料中的可燃部分转化为气体燃料,直接燃烧或生产化工产品。

横向耦合即对各种伴生产品和次级资源的循环利用,包括煤矸石土地复垦、粉煤灰提取氧化铝、煤层气能源利用等。具体而言,煤炭开采过程留存的煤矸石可以用于填埋废弃矿井和塌陷土地,经过综合治理后成为新的土地资源;粉煤灰和煤矸石可以作为建材废物利用;煤层气可以作为燃料和化工原料。

最后要努力探索煤炭的高端化利用途径,如煤系高岭土超细煅烧、硅酸铝纤维,粉煤灰提取氧化铝、白炭黑,粉煤灰制造陶粒等。

通过构建煤炭业循环经济模式,纵向一体化和横向耦合产业链模式,能够提高煤炭资源的就地转化和工业化转化能力,增加产品附加值,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并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同时还可极大地降低煤炭开采加工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参考文献:

[1] 张素姣.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山西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J].技术经济,2006,(6).

[2] 赵鑫.山西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问题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3.

[3] 赵淑英,王鑫.中国煤炭循环经济产业链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矿业,2009,(3):54.

[责任编辑 刘娇娇]endprint

猜你喜欢
产业结构调整循环经济山西省
山西省右玉县的生态建设及其启示
山西省秋收已完成93.44%
山西省打开农产品供深通道
山西省大水网工程建设如火如荼
财政支出与产业结构升级:基于湖南省的实证研究
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中小企业如何适应产业结构调整
我国电子垃圾资源化问题研究
浅论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
浅析关于循环经济下的旅游经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