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驰骋
摘 要:本文首先重点分析日本经济学家的斋藤优的技术转移周期理论和NR关系论,并通过具体行业实例将其各个阶段与我国经济发展现状进行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其次,本文还通过对国外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模式进行分析,探讨我国企业的发展战略;最后,对我国跨国企业的发展进行展望,分析我国跨国公司在跨国经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技术转移周期理论;跨国企业;发展战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贸易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促进,伴随着传统货物的国际贸易的是,技术在国与国之间,尤其是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专业。这种转移既可以是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无常技术援助,也可以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申请专利转移。然而,无论是那种技术转移,都遵循着技术转移周期理论,即通过这样的技术转移使有关各方都获得了巨大的利益。
一、斋藤优技术转移周期理论和NR关系假说
1、技术转移周期理论和NR关系假说
其实,早在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就有学着提出了技术转移的概念,有关其内容的分析与讨论一直到今天都没有停止过,根据此理论衍生出的政府政策和公司战略的研究更是让各国的学着乐此不疲,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其中,以日本经济学家斋藤优的技术转移论和NR关系最为具有代表性。可以说,斋藤优的技术转移论是建立在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之上的,后者对一项技术和产品从诞生到淘汰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了分析,而前者在次基础上对在此过程中发生的技术转移的动因给予了阐明,解释了在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技术在国家间进行转移的根本原因。
1979年,斋藤优出版了巨著《技术转移论》,系统的阐述了国际技术转移的新理论“NR关系学说”。其中N是英文字母Needs的首字母,指的是一个国家国民的整体需求;R是英文字母Resources的首字母,指的是一个国家所有的整体资源。斋藤优认为,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主要受到这两个因素的制约,它们之间的关系也被称为是NR关系。对于大多数国家来讲,NR关系往往是不相适应的,这种不适应的关系正是国际技术转移的原因所在,对于那些资源丰富,但是经济还不够发达的国家,国民收入水平不高,需求不足制约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种情况下,这些国家一方面可以通过资源出口获得收入来带动本国经济的增长和国民财富的增加,另一方面,也可以将发达国家的资源密集行的企业引入国内,不仅可以带动本国人民的就业,还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学习国外的某些技术,带动国内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对于那些资源匮乏,但是发达程度较高,人们消费能力较强,需求也较高的国家,为了满足人民的需求,迫切的需要从国外引进资源,比如手段、技术、资本、劳动力、原材料等使其与之相适应。如果资源无法满足需求,就会形成阻碍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这种情况下,NR关系的不适应成为了促进技术革新的动力,发达国家将原本落后的无法满足人们需求的相对落后技术转移到其他国家,通过获得的资金想法设法促進技术革新,因为新的技术可以提升生产效率并减少能源消耗,从而用更少的能源与满足更多的需求。有些时候,发达国家甚至会发现新的原材料,从而弥补原有稀缺原材料的不足,是原材料可以满足需求。总而言之,原来不相适应的NR关系经过努力得以协调之后,会在一定时间内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会产生新的瓶颈,从而促进新一轮的技术革新和技术转移。虽然各个国家的NR关系随着国家发展程度的不同而不同,但是也正是因为这种不同的NR关系才给了技术在国家间转移提供了可能。在一轮又一轮的技术革新和技术转移的过程中,世界经济整体上来讲也得到了发展。
2、技术转移周期理论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比较
根据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任何一项技术的诞生到最终被市场所淘汰都需要历经四个阶段,分别是引入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衰退阶段。一旦技术和产品进入了衰退阶段,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消费者新的消费习惯的形成,技术和产品原有的优势会渐渐的不复存在,市场份额和利润都将持续的下降,并最终被市场所淘汰,而那些性能更好、价格更低的新产品会将其取代,至此该项技术的生命周期陆续结束,直至完全撤出市场。然而,在斋藤优的眼中,这项技术的还远远没有到寿终正寝的地步,因为他想到了在那些落后的国家,可能正向技术还正处在引入期,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这是基于这个原因,他开始了大量的研究调查工作,并得出了新的技术转移周期论,这个理论的诞生不仅为发达国家带来了大量的利润,也为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根据斋藤优的技术转移周期理论,一项技术从母国转移到其他国家要经历三个阶段,分别是商品输出阶段、直接投资阶段和技术输出阶段,当一项技术最用以专利权的形式转移给其他国家的公司,母国公司彻底的失去了这项技术的所有权,至此,在母国,这项技术在真正的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周期。而在技术转移的初期,无论是商品输出阶段,还是直接投资阶段,企业对于该项技术是有这所有权的,因此大量的附加值都成了了企业的额外利润,而这些利润为企业技术的更新换代提供了大量资金,可谓一举两得。1986年9月,他在新的专著《技术转移的国际政治经济学》中把这种“假说”作为一种理论加以运用,为各国的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提供了巨大的理论支持。
可以说,斋藤优的技术转移周期论同雷蒙德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论一样,都将某种产品被市场淘汰作为了一项技术生命周期的结束,但是前者在后者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国际贸易视角,把技术转移看作是一项新技术诞生之后必然归宿,因为企业家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本质会使其想要尽可能的在该项技术上获得更多的利润,而国家间的技术转移则为此提供了巨大的平台和空间,通过将技术生命同企业对利润的追逐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解释了形成技术转移的机制,并进一步分析了技术转移所经历的三个阶段,系统的阐述了国家之间进行技术转移的具体方式,为各国的跨国公司之间的技术转移策略的指定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持。
二、我国技术转移所经历的各个阶段
1、我国技术转移的发展历程
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进行的国际贸易的量是非常有限的,更不用说与技术转移相关的国际贸易了。然而,随着我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大量的境外资本纷纷涌入中国,在抢占大部分中国市场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带来了相对现金的技术,为中国本土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这也正是我国政府积极招商引资的主要原因,“以市场换技术,以市场换资金”,一度成为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关于外商投资的一个主导思想。我们可以注意到,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在雷蒙德提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十余年之后,经过前期的探讨与争论,西方各界对于这一理论已经较为推崇,无论是政府官员,学者还是企业家,都迫切需要一个市场潜力巨大,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又有着迫切发展需求的大国来将理论应用于实际,改革开放的中国完美的承担了这一角色。
2、以汽车行业为例剖析我国技术转移的发展阶段
以汽车产业为例,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我国汽车工业主要是通过与前苏联的合作、将苏联的技术引入中国,在照搬的同时也积极的进行改进,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境外资本的大量流入,而我国汽车市场又未完全开放,境外的汽车公司为了能在中国打下基础,纷纷选择同中国主要的汽车公司进行合资,外资企业通过为中方人员提供技术培训和管理培训,将其在国外成功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引入中国,利用中国相对廉价的劳动力来生产诸如零部件和配件等非核心技术的产品,中方也积极重国外跨国公司引进整车的生产技术,来实现自己产品的更新换代。通过与前文提到的斋藤优的技术转移周期论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一阶段我国汽车行业对国外技术的引进还处于第一和第二阶段,即直接已经成品进行销售和利用国外的现金技术组织生产,虽然我国企业可以分的部分利润并在生产和培训的过程中学习到部分现金的技术,但是大部分高附加值的环节还是被跨国公司牢牢掌握在手中。
到了20世纪80、90年代,我国从国外引进技术的范围已经非常广泛了,不仅仅包括了小型轿车,还包括商务车、货车和大客车。正是通过与外商的积极合作,我国迅速的改变了改革开放之前只有重型卡车生产,没有轻型汽车技术的“缺重少轻,轿车几乎空白”的局面,于此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广化,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进一步提高,根据斋藤优的NR理论,这个时期,我国对于汽车的需求N和生产汽车的资源R很好的符合,也带动了我国汽车产业的飞速发展,缩小了世界上汽车行业发达国家的差距。然而,正如前文中提到的那样,任何技术从诞生到最终被市场所淘汰都需要经历几个过程,而技术转移已经是该项技术发挥最后预热的时候,因此,这一阶段我国引进的技术大多是国外汽车行业已经或快要过时的技术,正在或已经被国外市场所淘汰,而中国作为人口大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无比巨大的市场潜力,通过这种相对落后的技术试探并抢占中国市场成为了国外跨国公司的共同目标。对中方企业来说,自身技术的薄弱使得在与外商谈判和合作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的地位,这种被动体现在了对外国企业的依赖和服从上,由于能力和规模有限,很少有企業能主动进行创新,大部分还是照搬国外企业的技术组织生产,加之跨国汽车公司为了延长其产品生命周期,尽可能的在中国获得更多的利润,并不愿意将最新的车型和技术投放在中国生产,对于中国市场汽车产品的更新换代一拖再拖,种种因素都制约了中国汽车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在经历了前期段在的繁荣之后,我国的汽车产业又遇到了新的瓶颈。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选择来中国投资,这些合资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不仅仅体现在价格上,更是体现在汽车的性能和质量上,加之人们消费水平的提升,价格已经不再是人们购买汽车时考虑的唯一因素,这种激烈的竞争在某正程度上加速了中国国内汽车市场的成熟,而且更加的国际化。这些跨国公司也逐渐意识到,要想在中国的汽车市场的占领一席之地,只靠原先那样把过时的技术和产品拿到中国生产已经不在具有竞争力,必须加快向中国技术转移的速度和高度,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中处在领先地位。至于原有的那些技术,可以通过专利权转让给那些正在起步的中小型汽车企业,以分的最后一杯羹。
三、跨国公司所采取的技术转移战略
无论是那个行业,最终能够取得成功的都是那些掌握了核心技术的企业,通过尽可能的开发和利用这种技术,不仅可以让企业获得大量的利润,还可以使得企业在行业内取得一定的优势,为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发达国家中,知识产权保护有着非常完善的体系,这也正是为什么各大型企业在某些技术的前期研发过程中投入巨大的原因,因为他们知道,如果成果,获得的回报要远远高于前期的投入。前文中我们已经探讨了一项技术从诞生到被市场淘汰的过程,以及通过技术转移获取额外的利润,接下来我们重点讨论一下跨国公司是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即如何通过技术转移获得额外利润的。
1、通过兼并和收购进入海外市场
对于任何一家公司,无论其在本国多么的成功,取得了多么大的成就,选择贸然的进入一个陌生的国度都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因为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消费者,他们的消费能力,消费习惯,甚至是习俗、文化都可能千差万别,在其他地区风靡一时的产品可能对某些国家的居民毫无吸引力。因此,通过兼并和收过进入海外市场是最为保险的一种方式,正如前文介绍的那样,国际上知名的汽车公司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成功进入中国汽车市场的。一方面,通过与当地的企业合作可以尽可能的对当地的情况有所了解,通过反馈的信息可以有的放矢的对本公司的产品进行修改,以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求,肯德基在中国推出米饭套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另一方面,即使投资失败,也不会遭受到巨大的损失,通过撤资或股份转让便可全身而退;此外,通过与本土企业合作还可以绕开一些国家对于外资的某些限制,获得许多只有本土企业才能获得的优惠政策。正是因为以上的种种原因,兼并和收购成为了目前国际上最为主流的进入外国市场的方式,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现实,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每年约有16000多家企业被并购,其中的80%以上都进入了跨国公司的行列,兼并、收购交易规模在对外投资中的比重,在20世纪末更是达到了83.2%,可见,跨国并购已经基本取代了最初的在国外投资建厂兴办新企业,成为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新的方式。
2、通过与其他跨国公司的技术合作来降低风险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跨国公司也在不断的扩大,他们的触角伸向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不可避免的,他们会与其他国家的跨国公司产生竞争,在不断的竞争过程中,会逐渐淘汰掉一批实力不济的中小企业,留下来的都是些富可敌国的行业巨头,为了维持各自的领导地位,这些跨国公司往往会在竞争的同时达成某种合作的一项,一旦这种合作的机制得以建立,其他后起之秀想要动摇他们垄断的地位可谓难上加难。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对与更加先进的产品的需求与日剧增,原有的产品生命周期进一步被缩短,一种新技术的诞生可能会在短短几个月内就被更新的技术所取代,如果某个企业将全部精力甚至不惜举债来开发这项技术,那么对于這家企业来讲可能是毁灭性的。因此,维持垄断利润也好,规避风险也好,跨国公司之间越来越多采取技术联盟的形式,加强在高新技术领域中的合作和交流,共同开发某项技术,在继续维持自身寡头垄断地位的同时,尽可能的把风险降到最低,在与新兴的中小企业的竞争中建立了坚不可摧的优势。
3、通过在海外开发研究新技术来占领市场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另一个变化就是各个国家之间技术差距的缩小,虽然斋藤优先生的技术转移周期理论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在某些领域,比如说电子产品领域,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已经不想过去那么明显,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像过去那样将已经过时甚至已经淘汰的技术转移至发展中国家,已经无法再获取多少利润了,一方面,这些国家的居民已经不满足于使用技术落后的产品了,另一方面,本土的中小型企业已经填补了这一块产品的空缺,跨国公司即便通过技术转移也无法取得优势。以苹果公司为例,中国的消费者已经不满足于使用其以淘汰的旧产品,而是选择在第一时间购买苹果公司在美国推出的最新产品,这就不得不促使其改变其在中国的策略,将新产品在中国上市的时间与全球同步。正是由于这种趋势的存在,跨国公司在海外并购和投资建厂的同时,也开始了在海外的研发和创新,这样一方面可以网罗全世界的高级人才为己所用,另一方面,通过这种方式生产出来的产品也能更好的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求,通过根据不同东道国的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安排研发活动,从而促进了跨国公司的研发活动更加的国际化,能更好的适应并占领各个市场。
四、我国跨国公司在技术转移背景下遇到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让全世界的大型企业看到了中国这一新兴市场的巨大潜力,然而,这一政策的受益者绝不仅仅是这些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我们在张开双臂迎接外资的同时,也做好的带动本土企业发展的准备,而技术转移正好扮演了这一媒介。现阶段,我国正处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关键阶段,通过承接发达国家的技术转移可以加快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速度,我国潜力巨大的市场,稳定的社会环境和投资环境以及大量价格低廉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都是各个跨国公司争相抢夺的对象,如果能在人文环境和教育环境上进一步同国际接轨,相信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会选择向中国进行技术转移,这不仅将有力地促进我国高薪技术产业的发展,通过溢出效应更能带动我国本土企业从简单加工制造向自出研发创新延伸,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步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奠定坚实的基础。
许多跨国公司还没有选择在中国进行投资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我国的服务行业还没有能打到国际水平,尤其是金融行业,还无法满足这些跨国企业的需求。发过来说,这也正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如果能够借着发达国家向我国进行技术转移的机会,大力发展与之配套的服务业,相信能进一步促使这些跨国公司将更加先进甚至是某些核心技术转移至我国,此外,诸如银行、保险、证券等领域当下正是跨国投资和服务业国际间转移的重点领域,如果能够进一步开放市场,让更多的跨国公司在这些领域投资,有利于加快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全面提高服务业的素质和水平,为更好的承接发达国家的技术转移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然,要想实现以上的目标,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必须以牺牲掉些许眼前得了利益为代价,政府可能会不得不提供更加优惠的政策来吸引这些外资来华投资,而一些本土企业的生存将会更加的困难,为了同这些跨国企业进行竞争,不得不放弃以驾轻就熟的经营模式,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不过,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并不是坏事,只能算是我国经济腾飞过程中所必须要经历的阵痛期,阳光总在风雨后,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选择将前沿技术引入中国,我国的企业创新能力也随着提升,中国经济真正与国际接轨的日子也将不再遥远。
五、总结
距离斋藤优老先生提出技术转移理论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了,时过境迁,和当时相比,现在的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国与国之间,公司与公司之间的联系都更为密切,几乎没有那一片市场能够完全独立在世界之外。随之而来的,是技术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转移,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令人乍舌。发达国家想要通过落后的技术在发展中国家获取超额利润已经变得越来越难,也许若干年后,在世界经济完全一体化之后,全世界的人们都可以第一时间体验到最先进的技术,技术转移周期理论也将寿终正寝,我们在期待那一天早日来临的同时,也会牢记这个被无数跨国公司奉为经典,为他们在黑暗中带来光明的金科玉律。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印记,而斋藤优和他的技术转移周期理论,则是20世纪后半叶,大规模的经济全球化时代到来之前的那颗最亮的启明灯,指引着人们向新的时代前行。(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