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萧
(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温州 325011)
论民办高校的管理改革与体制创新
熊 萧
(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温州 325011)
虽然民办高校倒闭的原因千差万别,但高校管理制度陈旧、对人才重视不足、财务制度僵化及集权化管理方式等是其根本原因。民办高校的发展离不开对体制的突破。民办高校需要及时发现突破管理的入口,找准依据与突破的方向,不断促进民办高校改革、创新。民办高校可以在管理目标与理念、管理方式与方法、管理风格与艺术等方面实施创新,使体制创新成为学校发展的源泉。
民办高等教育;民办高校;体制创新;管理改革;学习型组织
2012年全国有民办高校707所,与2010年的676所相比,增加了31所。①教育部:《教育统计数据》(2010-2012),2014-07-11,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在1996年出席全国高等教育委员会二次会员大会的400多所民办高校中,至2002年时仅存40所。②卢彩晨:《民办高校倒闭的理性思考》,《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第4期,第46-49页。③王一涛、董圣足:《民办高校倒闭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第6-11页。④卢彩晨、李士伟:《中国民办高校倒闭的背后》,《教育与职业》2007年第3期,第30-34页。也就是说,自1996年以来,每年既有民办高校因各种原因而倒闭,也有民办高校受政策支持而创建,而且从总体上来说,民办高校的创建与倒闭“似乎”呈现出一种稳定的状态。但是,民办高校的倒闭给国家和社会带来的损失与伤害,是无法用经济方法来衡量的。因此,探讨民办高校管理的问题以促进民办高校的健康发展,既有助于更好地利用教育资源,也有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
一般来说,人们习惯于把民办高校倒闭的原因归结为外部环境的改变,例如高等教育供给过剩、生源减少以及民办教育法律政策没有得到落实等。虽然上述外部环境对民办高校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但决定民办高校发展的应当是其本身。笔者认为,管理体制落后或出问题是民办高校倒闭的根本原因。民办高校管理体制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制度陈旧、人才重视不足、财务制度僵化以及管理集权化。
(一)管理制度陈旧导致效率缺乏
几乎所有新建民办高校的管理体制都无一例外地借鉴了公办高校的管理模式。而我国公办高校的管理体制一直饱受诟病,民办高校若沿用其管理模式,不但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还会显现管理上的官僚作风,导致管理缺乏效率。⑤徐绪卿:《民办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若干问题探析》,《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第5期,第56-59页。
公办高校由于有公共财政的支撑,即使其管理效率不高,也不会因此招致生存危机。但一所民办高校若没有管理效率,就不能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就会因生源不足而出现生存危机。
(二)重视人才不够导致人才短缺
民办高校对人才重视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严格限制人才引进数量。大多数公办高校不仅有适用的人才,而且还有一定的人才储备。而民办高校大多根据当前工作需要引进人才,能做到“够用”已属不易,基本没有“人才储备”的概念。因此,当民办高校遭受频繁的人员流动时,常因缺乏相应的人才储备而处于被动地位。
2.超负荷地使用人才。很多民办高校采用企业管理风格,要求教职工“人尽其才”,身兼数职。长时间超负荷的工作状态,会使民办高校教职工身心俱疲,许多人即使拥有较高的收入,也会萌生跳槽的念头,导致人才流失。
3.缺少吸引人才的制度保障。与公办高校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相比,民办高校在这方面对人才的吸引力相对较小。为此,有的民办高校采用扣留人事档案、拒绝办理社保转移等措施避免人才流失,结果反而损害了民办高校的社会声誉,给公众留下不尊重人才的印象。
(三)财务制度僵化损害职工积极性
《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民办高校具有独立的法人财产权,民办高校财产不等于出资者的个人财产”,但在现实中,民办高校的财产主要掌握在出资人手中。出资人基于企业管理理念,对学校的财务进行严格控制。学校的各项收支,不管金额大小,也不管是日常收支还是其他性质的收支,均必须在得到出资人同意之后才能使用。
尽管民办高校加强财务控制的管理风格可以让人理解,但过于僵化的财务制度不仅会降低管理效率,而且也会损害到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如,某民办高校因学校的日常开支经常难以报销,有的甚至长达几个月也不能报销,因此该校校长向董事会提出需要2万元以内的日常开支签字权,但未获批准。①数据出自笔者对某所民办高校的访谈。虽然没有获得上述财务权不是该校长请辞的主要原因,但僵化的财务管理制度确实损害了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降低了组织的效率。
(四)集权化管理方式降低组织效率
许多民办高校的创办者,同时也是成功的企业经营者。当他们将部分或全部事业转向教育领域时,习惯于将企业的集权化管理方式也运用到高校管理中。包括在校长聘用方面,虽然大部分民办高校已经建立了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但许多民办高校的“校长负责制”有名无实,真正行使高校管理职权的还是董事长(出资人)。而且,如果董事会聘请的校长不愿意服从董事长的安排,那么董事会就会另聘新的管理者。校长的聘任过程可能会重复多次,直至聘请到愿意听话的校长为止。
当前,与企业类似的集权化管理仍是许多民办高校的主要管理方式。虽然企业的集权化管理可能有助于实现营利目标,但民办高校是一个培养人才的地方,与企业截然不同。因此,民办高校的集权化管理降低了高校管理的效率,甚至可能会加速高校的消亡。
民办高校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克服困难、突破瓶颈的过程。民办高校需要及时发现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找准依据和突破的方向,使突破旧有的管理体制成为改革和创新的动力。
(一)民办高校管理需要变革的征兆
管理学家格林纳认为,一个组织的成长大致可分为:创业、聚合、规范化、成熟、再发展或衰退五个阶段。②李艳双、于树江:《基于组织生命周期的企业战略及企业家角色探讨》,《现代管理科学》2005年第7期,第74-75页。组织变革其实是一项“软任务”,因为有时候组织结构若不改变,组织仿佛也能运转下去,但如果要等到组织无法运转时再进行组织结构的变革,就为时已晚。
与任何组织一样,一个不断发展的民办高校必然要求不断地进行组织变革,在变革中迎接挑战,并创造新的机遇。内外环境的变化是导致民办高校组织变革的主要征兆:一是我国普通高中在校生人数在2012年达到了顶点后开始回落,加剧了民办高校生源的紧张,进而可能出现人数减少、录取分数下降及资金周转不灵等现象;二是专业建设缺乏创新,如缺乏新的战略和适应性措施,缺乏新的专业建设方向,缺乏新的管理办法或管理办法运行起来困难等,甚至出现了就业率下降等情况;三是民办高校组织机构本身显露病症,如决策迟缓、指挥不灵、信息交流不畅、机构臃肿、职责重叠、管理幅度过大、扯皮增多、人事纠纷增多及管理效率下降等;四是职工士气低落,不满情绪增加,如管理人员离职率增加,员工旷工率、病事假率和辞职率增加等。这些都是民办高校明显不适应市场环境变化的综合表现。
对具体的民办高校来说,上述征兆也许不会同时出现,但只要出现其中一项,就足以要求民办高校实施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进行管理突破。
(二)民办高校管理变革的依据
著名的行为科学家麦格雷戈在总结管理行为理论的基础上,于1960年在《组织的人性问题》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X理论和Y理论。*李晓光:《管理学原理》,中国财政出版社2013年版,第48-49页。在麦格雷戈之后,著名行为学者乔伊·洛尔施(Joy Lorsch)和约翰·莫尔斯(John Morse)选择两个工厂和两个研究所作为试验对象,其中一个工厂和一个研究所按照X理论实施严密的组织和督促管理;另一个工厂和一个研究所则按照Y理论实施松弛的组织和参与管理,并以诱导和鼓励为主。洛尔施和莫尔斯通过实验证实,对于任务容易测定的工厂,按X理论指导的管理效率较高;而对于任务不容易测定的研究所,按Y理论指导的管理效率较高。因此,他们提出了超Y理论。*斯蒂芬·P·罗宾斯、玛丽·库尔特:《管理学(第10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350-352页。
虽然上述理论从提出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对我国民办高校乃至公办高校的管理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X理论对人的认识可能存在偏差。例如X理论认为多数人好逸恶劳,尽可能逃避工作;胸无大志,通常满足于平平稳稳的工作,而不喜欢具有“压迫感”的创造性工作;行为动机多是建立在物质需要基础之上。因而,X理论主张对大多数人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尽管X理论不完全适合民办高校,但民办高校确实需要对教职工设定适当的目标,进行必要的激励,并加强制度建设,以提高民办高校的组织效率。
第二,过多使用X理论会损害教职工的积极性。在民办高校的管理中,如果过多地实行X理论中的“命令与统一”“权威与服从”等管理方式,就会损害到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Y理论主张,人并非天性厌恶工作,对工作是喜是恶在于工作对其而言是一种满足还是一种惩罚;外来控制与惩罚不是唯一手段,自我控制才是达到组织目标的重要手段;多数人有一定的想象力、创造力,在适当的鼓励下,能够负起责任、完成工作。因此,应用Y理论的“目标管理”“分权与授权”“参与制管理”和“顾问式管理”等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可以提高民办高校教职工的积极性,提升组织效率,弥补X理论的不足。
第三,结合两种理论才能实现有效管理。按照超Y理论,民办高校属于任务难以测定的组织形式,单独使用X理论或Y理论都是不正确的,只有结合使用,才能有助于提高民办高校组织的效率。民办高校进行管理突破的关键,在于如何激发教职工的积极性与创造力。
(三)建立学习型组织是管理变革的方向
1990年,管理大师彼得·圣吉在其代表作《第五项修练——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中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理论。*斯蒂芬·P·罗宾斯、玛丽·库尔特:《管理学(第11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60-62页。他认为,现代企业最欠缺的是系统思考的能力,因此提出了一整套企业通过学习提升“群体智力”和保持持续的创新能力、使传统企业转变成学习型组织从而避免企业的“夭折”和“短寿”的方法。*张金环、李彦广、周德胜:《管理学原理》,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45-46页。
其实,学习型组织是指一个能熟练地创造、获取和传递知识,同时也善于修正自身行为、适应新知识和新见解的组织。虽然学习型组织理论是建立在对企业组织的分析基础之上,但学习型组织所要建立的愿景、团队学习、改变心智、自我超越和系统思考五项要素,可以成为民办高校管理突破的方向。
第一,要有共同愿景。对民办高校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教职工若没有共同的理想,就很难凝聚在一起,也不能以校为家,更不能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第二,要形成团队学习的良好传统。团队智慧一般来说大于个人智慧,因此民办高校要善于通过团队学习、集体讨论来弥补个人决策的欠缺,从而强化团队的凝聚力,提高民办高校组织的战斗力。
第三,要改变惯性思维模式。民办高校发展的最大障碍是习惯性的思维模式。如,对公办高校存在盲目崇拜,缺乏自信;对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存有偏好,难以接受创新型的教育方式。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改变民办高校本身的惯性思维模式,才能有所创新。
第四,要不断自我超越。民办高校不应满足于现状,要有自我超越的决心、毅力与方法,要让每位教职工与民办高校的愿景之间建立起一种“创造性的冲动”,使学校不断发展壮大。
第五,要学会系统思考。很多民办高校在处理问题时不能以系统的观点加以思考与解决。如,面对教师的离职,想到的只是采取处罚措施;面对生源数量的减少,想到的只是政府政策的问题。当民办高校不能进行系统思考时,就会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从而妨碍民办高校的发展。
民办高校的活力在于创新,不仅应当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与科学研究方面不断创新,而且应当在管理目标、管理方式与管理风格等方面进行创新。只有管理体制全面创新,民办高校才能实现持续发展。
(一)管理目标与理念的创新
管理目标是指民办高校在一定时期内预期所要达到的结果。从广义角度讲,学校的办学宗旨、任务与人才培养目标等都是民办高校的教育管理目标;从狭义角度讲,教育管理目标也是民办高校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所要达到的目的。
每所民办高校都会制定相对明确的、不同层次的管理目标,如中长期发展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及学科(专业)建设目标等,这些管理目标的制定对民办高校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然而这些看起来“非常合理”的管理目标,有的由于事前没有充分论证而不能实现,有的由于环境改变而难以实现,总之在现实中,许多民办高校并没实现其预先制定的管理目标。
尽管并不是所有目标都能实现,但民办高校如果制定了不能实现的管理目标,既会打击到教职工对学校发展的信心,也会影响到管理效率。为此,民办高校应进行管理目标内容的创新:一是制定切合实际、可以执行的管理目标;二是发挥贴近市场、专业设置灵活等优势,着重制定一些具有特色的管理目标;三是在杜绝“假、大、空”管理目标的同时,制定一些有助于凝聚人心、增强学校发展活力的管理目标。民办高校不仅要进行管理目标内容的创新,而且要相信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进行目标管理的创新:一是要将管理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相关部门及每位教职工,使教职工明确自己的目标与责任;二是要激发教职工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参与工作目标的制定,并自觉采取措施完成工作目标。
与此同时,民办高校也需要进行管理理念的创新。虽然当前民办高校有许多非常好的育人理念,如“以人为本、德能并重”“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等,但在现实中并未能完全得以贯彻。如,民办高校在面对生源危机时可能不会再顾及上述“育人理念”,而是转向“生存理念”。“百年树人”是一个复杂且艰难的过程,民办高校管理理念创新的核心在于理念的执行。无论内外环境如何变化,包括即使在危及生存的情况下,如果民办高校能始终如一地坚持“百年树人”的管理理念,并为此而不懈地努力,那么就能不断地为民办高校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
(二)管理方式与方法的创新
如前所述,民办高校是一个任务相对难以测定的组织,无论是其教育教学、学科(专业)建设和科学研究的工作,还是其服务社会的工作,如果没有教职工的积极参与,就不能顺利完成。
当前多数民办高校采用的是金字塔式的管理模式,属于集权型管理方式。在20世纪30年代,心理学家和行为学家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把管理方式归纳为三种类型:集权型、民主型和放任型。*陈洪安:《管理学原理(第二版)》,东华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41-242页。集权型管理把权力集中于高层(个人),所有决策均由管理者个人做出,集权型组织依靠权力和强制命令来实现组织机构的运行。因此,虽然集权管理方式在民办高校创建初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
与集权型管理方式不同,民主型管理鼓励下属参与,组织决策也在共同商议、集思广益后做出。因此,民办高校若实施民主型管理方式,更有助于学校的创新与发展。其中,教授治校是一种典型的民主管理模式。*孙泽文:《谈谈高校管理方式的转变——兼谈高校的教授治校》,《教育与职业》2005年第9期,第16-18页。我国一些高校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也曾引入过这种民主管理模式。
当前我国大多数民办高校也建立有校务(或院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等发挥民主管理的机构与组织,并在学科(或专业)建设、职称评定等决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不过由于高校历来的集权管理模式以及对行政级别的崇拜,民主管理组织的作用往往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与教授治校的民主管理模式有非常大的距离。因此,我国民办高校应发挥体制机制优势,推动管理改革,引入教授治校等民主型管理方式,发挥教授在大学决策与管理中的决定性或主导性的作用。加强行政机构的服务与辅助作用,采用人性化的管理方法,提升教职工的工作满足感,激励他们积极进行教学与管理的创新。
(三)管理风格与艺术的创新
1964年,布莱克(Robert R Blake)和莫顿(Jame S Mouton)在管理行为四分图的基础上,提出了管理方格理论。其中,贫乏型、任务型、乡村俱乐部型、中庸之道型和团队型为五种典型的管理风格。*李晓光:《管理学原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295-297页。当前,许多民办高校借用创办者原来的管理模式,属于上述的任务型管理风格。这一风格强调对下属的有效控制,注重各项任务的完成,很少重视下属的发展和士气的提高,缺乏对人的关心。如,部分民办高校在教育教学等方面有非常健全的规章制度,却选择性地“遗漏”有关改善教职工生活与待遇的条款。民办高校过于依赖任务型管理风格,会导致人才的流失,进而直接影响学校的生源与声誉。
因而,民办高校需要进行管理风格与艺术的创新。其中,团队管理风格有助于提高民办高校的管理效率。虽然乡村俱乐部型、中庸之道型管理者也关心人,重视同下属的关系,但由于其忽视任务的完成,因此均不适合民办高校。团队型管理者对工作和人都极为关心,既重视组织的各项工作,又重视通过沟通与激励使员工自觉自愿齐心协力,进而形成高效的团队精神。如果民办高校能够采用团队管理风格,借助团队的智慧,使用团队的力量,就能加速建设成一个具有活力、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新型民办高校。
尽管民办高校倒闭的原因千差万别,但陈旧的管理制度、漠视的人才制度、僵化的财务制度以及集权化的管理风格等才是民办高校倒闭的根本原因。事实上,民办高校内外环境发生的变化,揭示了民办高校需要实施变革。学校应根据自身特点,引入先进的管理理论,实施管理改革和体制创新,建设学习型组织。民办高校可以发掘“组织思维能力”,通过学习型组织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纠正学校发展中的问题。民办高校要想建设成高水平的大学,必须进行管理目标与理论、管理方式与方法、管理风格与艺术等方面的创新。只有创新管理体制,才能促进民办高校的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 毛红霞)
Management Reform 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of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XIONG Xiao
(ZhejiangDongfang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Wenzhou,Zhejiang, 325011,China)
Although the reasons for the collapse of 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vary widely, but obsolete university management system, not paying enough attention to the talents, rigid system, and centralized management are the fundamental ones. The development of 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cannot be achieved without breaking through the organization system. 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need timely discover the signs of management breakthrough, identify the basis and breakthrough directions, so that management breakthrough becomes the driving force for continuing reform and innovation. 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can implement innovation in management objectives and philosophy, management methods, management style and arts, so that the management system can become the source of innovation development.
non-governmental higher education; 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management reform; learning organization
2014-09-10
温州市政府决策咨询课题(20140419)
熊萧,男,江西赣州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财税理论与政策。
10.3969/j.issn.1671-2714.2015.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