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薇 高军
内外合治颜面部疔疮两例
刘薇 高军
内外合治;颜面部;疔疮
1.1 病例1 患者,女,41岁。患者左侧鼻翼“迎香”穴处起粟粒样脓头7 d,周围红肿疼痛,挤压后,红肿蔓延扩散,伴高热寒战、头痛、烦躁不安、目赤、口干苦、大便4 d未解,故来我处求治。检查:体温38.8℃,神志清醒,面部疔疮如粟米大小,疮顶有脓头、周围皮肤色紫黯,肿势波及头面、鼻部,左侧颌部、颈部浅淋巴结均轻度肿大,舌红、苔黄厚,脉数。血常规:白细胞计数22×109/L,中性粒细胞0.9,淋巴细胞0.1。血培养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
1.1.1 初诊治疗 辨证诊断为腑热内结,火毒上攻引起的颜面疔疮。治疗当以通腑泄热,清火解毒。
内治处方:大承气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大黄18 g(后下),枳壳12 g,金银花18 g,地丁30 g,蒲公英30 g,板蓝根30 g,野菊花18 g,石膏30 g,水牛角30 g(先煎)。
外治处方:颜面周围先以自配消炎水冲洗,再以如意金黄膏外敷,1次/d。消炎水组成与制作法:青黛1 000 g,土银花1 000 g,九里明2 000 g,紫花地丁1 000 g,甘草1 000 g,荆芥500 g,上药加水24 L,煎至6 L,装瓶备用。如意金黄膏组成:天花粉48 g,白及18 g,黄柏48 g,大黄48 g,苍术18 g,姜黄48 g,厚朴18 g,甘草18 g,生南星18 g,陈皮18 g。上药切片晒干,研细末,拌匀,以水调成软膏状。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1.1.2 复诊治疗 服上药3剂和外治后,大便已通畅,身热已退,疮面脓出,肿势局限,舌红苔黄,脉数。仍治以清热解余毒为主。野菊花18 g,柴胡18 g,蒲公英30 g,金银花18 g,板蓝根30 g,地丁30 g,赤芍15 g,川足2条,甘草6 g。
外治法:用消炎水清洗疮面口周围,用自制回春膏外敷疔疮,1次/d。回春膏组成:大黄9 g,田七15 g,荜拨6 g,红条紫草12 g,僵蚕6 g,元明粉9 g,半夏6 g,地丁6 g,生南星6 g,血蝎9 g,蟾酥1 g。上药研细末和匀,加蜂蜜调和为膏。
1.1.3 三诊治疗 服上药3剂和外治后,精神爽利,面部肿胀消退,脉已平缓,惟大便每天数次。予以健脾益气之剂调复。太子参18 g,白术12 g,云苓18 g,柴胡15 g,春砂仁10 g,淮山18 g,厚朴10 g,法夏12 g,甘草6 g。
外治法停。
1.1.4 四诊治疗 服上药3剂后,已痊愈,停药。
1.2 病例2 患者,男,15岁。患者自夏季以来面部有7、8个黄豆大小疖疮已月余,红肿疼痛,兼低热、口渴不思饮、食纳减少。曾前往某西医院治疗,诊断为“颜面部疔疮”,注射某抗生素1周未见效果而来诊治。检查:体温37.8℃,头额及两面颊生8个椎状疖疮,有黄豆般大小,每个疖疮均红肿,无脓头,舌苔白腻,脉濡数。
1.2.1 初诊治疗 辨证诊断为暑热蕴结,兼挟湿毒。治疗以清热凉血,解毒利湿为主。
内治处方:自拟清暑汤加减。藿香10 g,赤芍10 g,六一散10 g,佩兰10 g,连翘12 g,天花粉12 g,皂角刺10 g,紫花地丁12 g,水牛角18 g。
外治处方:用外洗1号1包冲开水500 mL,用纱布过滤之后,用温药汁熏洗,然后用如意金黄膏外涂疮面,1次/d。外洗1号组成:大黄30 g,白鲜皮30 g,甘草30 g,九里明30 g,防风30 g,荆芥30 g。制作方法:上药研末和匀,分包,15 g/包。
1.2.2 复诊治疗 按上法服药3剂和外治后,身热退,疔疮平伏呈淡红色,精神及胃纳均有明显改善,惟面白气短,舌淡白,脉细。此为气虚不能托毒解出之象,即以清暑益气汤调之。黄芪12 g,西洋参10 g,藿香10 g,佩兰10 g,甘草3 g,皂角刺10 g,浙贝10 g,金银花10 g,紫花地丁12 g。
外治法同前。
1.2.3 三诊治疗 服上药3剂及外治后,家长携患孩复诊,已痊愈。
颜面部疔疮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古称“丁”[1],盖疔者,如丁钉之状,其形小,其根深,虽随处可生,但其对人体危害大者,又以颜面部疔疮为甚,一旦失治,即可造成“走黄”、流注等变证,历来为中医外科之大证[2]。其发病迅速,易于变化,是一种危险性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究其病因病理,现代医学认为致病菌绝大多数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因面部有丰富的淋巴管及血管,且与颅内血管相通,特别是唇、鼻周围和耳周围的疔疮,危险性更大,容易引起下述并发症:①上唇和鼻周围疔疮可以经眼内角的眼眦静脉、眼静脉或翼丛传入颅内海绵窦,或经颜面静脉传入脑膜脉,分别发生海绵窦栓塞或脑膜炎。②耳疖也能传至颅内。③下唇疔疮向下蔓延可引起纵隔炎或脓血症。因此对颜面部疔疮不可忽视,治疗更应及时。
中医学认为,本病系因外感火毒,内蕴毒热而发。患者多因过食膏粱厚味、辛辣炙,以致脏腑蕴热蓄毒,外受火毒,或昆虫叮咬染毒,蓄毒与火毒相搏,蕴结肌肤,蒸腾于上,发为面疔。若火毒炽盛,邪热深窜,内攻脏腑,即可引起“疔毒走黄”,出现毒热入于营血等证候危象。《外科正宗》中说“夫疔疮者,乃外科迅速之病也,有朝发夕死,随发随死,有三五日而不死,一月半月而终死”。
病例1,患者因疔毒发于“迎香”穴位,故亦可称之为“迎香疔”。迎香属手阳明大肠经。疔疮虽然发于肌肤,而内连脏腑,已4 d大便闭结,证属阳明燥热也。治则既要清腑泻热,清热解毒,又要调理整体。方用大承气汤重用大黄,配以枳壳行气通腑泄热;水牛角、石膏清热泻火;金银花、紫花地丁、野菊花、蒲公英、板蓝根取古方五味消毒饮之意加重清热解毒之力。服3剂后,身热即退,疔毒受遏止。三诊后疔疮平复,以健脾益气之剂调之而告愈。
病例2,患者的疔疮发于夏季,又称“暑疔疮”。暑疔亦称痱毒。暑为阳邪,故发病部位以头面居多。“暑必夹湿”,因此治疗时不要单纯着眼于清热解毒,应与祛湿并用。患者来我院就诊前注射一周抗生素单纯消炎无效,即可说明之。药用藿香、佩兰、六一散、连翘、天花粉等清暑利湿之品,合水牛角、紫花地丁、皂角刺解毒凉血散结,故收效快。对于疔疮等外科病的治疗,一贯采用内外合治法,两例患者均配合不同的外用药而使疗效更为满意。
本病以预防为主,平时应注意皮肤清洁。特别是在夏季,要勤洗澡,勤换衣。如有糖尿病,应积极进行治疗。
[1]夏冬臣,郭坚,赵安聚.微创剥拨脓栓治疗颜面部疔疮92例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15):1201-1202.
[2]高宝良,陈子胜,方征宇,等.余步卿先生治疗颜面疔疮的临床经验介绍[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8(2):89.
2014-08-16)
1005-619X(2015)02-0197-02
10.13517/j.cnki.ccm.2015.02.043
116013沈阳军区大连疗养院桃源疗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