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淑华
(浙江海洋学院 党委办公室、院长办公室,浙江 舟山 316022)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1]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提交的一份报告中称:随着环境污染、过度捕捞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对海洋的威胁越来越严重,在未来几十年中全球海洋生态系统将面临崩溃的危险。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主任阿希姆·施泰纳进一步指出海洋环境遭受破坏的危害性,认为如果这种无节制的破坏持续下去,那么渔业、旅游业等多种产业都将面临危险,控制气候的努力也有可能白费。[2]浙江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海洋污染有所控制,但近岸海域海洋环境质量不容乐观,河口区污染严重,港湾、海岛等海洋生态系统损害趋势仍得不到完全控制,区域环境问题呈现出多样化特征。[3]
加大海洋生态保护力度、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浙江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对海洋、海岛生态环境的保护,不仅需要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布局、强化减排治污管理、健全环保制度体系,而且需要加强海洋生态教育,通过全面、深入地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为海洋生态建设工程提供理念先导和认识前提。开展海洋生态文明教育不止是浙江海洋经济发展阶段性目标所需要的战术性举措,还是适应浙江海洋事业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一项长期任务和重要使命。
目前,浙江省海洋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与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有:缺乏全局性、长远性的整体谋划和系统设计,往往只是根据阶段性的形势要求、工作要求,或针对已经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制订局部性、临时性的实施办法;对海洋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的内容缺乏系统研究和整理,针对性和适应性不强,具体性和丰富性不足;对于实施海洋生态文明教育的主体的理解较为狭隘,往往只依靠环保部门和媒体机构承担宣传教育之职,使海洋生态教育的能量、范围和功效受到很大限制;部门之间在海洋生态教育开展中尚未形成职能互补、积极配合、协同合作的关系;在宣传教育的载体形式运用上,往往局限于“口号”教育、“本本”教育、说教式教育,缺乏形式创新和拓展,使海洋生态教育的广度、深度和效果受到影响。因此,本文结合浙江沿海地区实际及海洋生态文明教育现状,从宏观全局、微观细节多角度来探讨如何推进海洋生态文明教育。
海洋生态环境的优化需要依靠全民自觉产生的文明行为来实现。目前,海洋生态文明教育体系构建处于起步阶段,海洋生态教育赖以发展的基础是全社会[4],因此,对于海洋生态文明教育这项工作,要面向所有社会阶层与群体,以系统工程建设的思维方式,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构建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及职业教育的三位一体教育模式,使之形成系统展开的全覆盖、全渗透的教育形态。
浙江省沿海地区具有显著的海洋特色和优势,建设系统化、规范化的海洋生态文明教育体系,这不仅丰富完善了省教育体系内容,而且势必成为省教育体系的特色、亮点,同时也是促进浙江海洋事业文明发展的重要因子。面向教育领域把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等几个阶段中的生态文明教育结合起来,形成层次衔接、逐层深化和提升的教育过程。青少年是未来海岛建设和海洋事业发展的希望所在,要使海洋生态教育始终伴随着学生的成长历程;在浙江沿海地区中小学开发海洋生态文明教育的校本课程,强化海洋生态文明教育地位,加强教育内容的更新和教育方式的改革,帮助青少年从小树立正确的海洋生态文明观。高等教育机构尤其是涉海类高校是实施海洋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阵地,通过开设海洋生态教育必修课程、海洋文化选修课程,开展保护海洋生态的社会实践活动,着力培养大学生的海洋生态知识观、道德观、文化观、实践观。
社区教育是实施社会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使海洋生态文明教育社会化成为可能。面向社会公众,通过高等学校教育力量与社区教育力量的协同合作,将学校教育同社区教育、渔农村教育以及公共环境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高校的文化引领作用和社区的组织运作优势,加强城乡社会中的海洋生态文明教育,促进社会公民海洋生态文明意识的自觉生成。与此同时利用社会各种大众媒介在各种公共空间开展多种形式的海洋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全面促进社会公民海洋生态文明意识的形成。
海洋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是伴随着海洋资源开发、海洋产业发展而来的,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强化海洋生态文明教育内容,有助于海洋职业者更好地将保护海洋环境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动统一起来。通过学校教育主体与产业单位教育主体的协同合作,建立海洋生态文明教育的职业培训模式,分层次、有计划地将海洋生态文明教育纳入上岗培训、在岗轮训和专项培训中,不断提高生态维护的意识、技能和素养。这不仅促使经济建设一线上的产业单位自觉承担起维护海洋、海岛生态的责任和义务,而且促使行政管理部门和医疗卫生等事业机构不断增强海洋、海岛生态保护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目前,海洋生态文明教育的资源建设中由于缺乏整体设计、系统梳理和建设规范,导致在教育内涵的丰富性、内容组织的逻辑性、结构体系的系统性以及对教育对象的适应性和针对性上存在明显的不足。因此,我们急切需要深入开发海洋生态文明教育领域的教学资源,并在海洋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方式和类型上做出体系化设计,不断提高海洋生态文明教育质量和水平。
一是广泛汲取海洋生态知识成果,丰富教育内容,满足常识普及的需要;二是跟踪相关学科的发展进程,充实和更新教育资源;三是使普及型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在知识深度的把握和结构方式、表述方式上具备面向全民的普适性。
在海洋生态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需要统筹考虑海洋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现阶段的社会发展需求以及不同层次、类型对象或群体的发展特点和需求等方面。在分层次、分类基础上对海洋生态教育的内容做出整体设计和分类安排,同时组织专门力量,结合区域特征、行业特征,整理、编写出切合实际、富有特色的海洋生态文明教育的系列教材或教育读本。在内容上体现出不同的侧重点,例如对企业的宣传教育侧重于节能减排、污染治理、循环经济、环保法规等方面,而对渔农民的教育内容则侧重于科学养殖与捕捞、水土资源保护、海洋防灾以及抵御外来生物侵害等方面。
一方面,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有关职能部门应就海洋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做出整体设计和分类安排,并组织专门力量开展资源建设,同时采取项目招标、合作共建等方式提高海洋生态文明教育资源建设的质量和进度。另一方面,要重视海洋生态文明教育教学资源库管理平台的设计与构建,为推进海洋生态文明教育大众化教育甚至终身化提供技术支撑。
长期以来,人们对实施海洋文明教育的教育主体认知往往局限于履行学校教育职能的机构,这种主体认知存在狭隘性和局限性,不利于海洋生态文明教育的普及与推广,也不利于大众海洋生态文明观的养成与塑造。从目前情况来看,浙江省实施海洋生态文明教育的主体资源较分散、缺乏整合,更形不成偶联机制。海洋生态文明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实施海洋生态文明教育的广泛、深入和持久,有赖于实施主体的广延拓展和功能联动。因此,我们必须突破认知局限,多元开发主体资源,使海洋生态文明教育主体力量得到多向拓展,教育主体功能形成协调联动。
主体系统构成的纵横向延伸,是根据人的成长规律和不同类型群体的特点,形成多层面、多领域、多元化的教育格局。通过积极引导,增强各教育主体自觉参与意识,同时健全职责交付机制,把职责和义务结合起来助推海洋生态文明教育开展。地方政府部门应成为开展海洋生态文明教育的主导力量,承担起宏观谋划、整体设计、安排部署和指导督促的职责;包括大、中、小学在内的教育机构是以课程教育为主渠道向学生系统传授海洋生态文明知识的教育主体,应借助知识传授和素质能力培养,发挥教化、启迪和训练作用;学生(特别是高校学生),在其社会实践活动中又可以做为宣教主体,面向社会开展海洋生态文明教育;各种媒体机构是实施大众传播的教育主体,能够发挥贴近生活实际、跟踪最新动态、快速传导信息的教育传播优势;产业部门中的宣教机构是在生产一线实施海洋生态文明教育的基层主体,具有近距离、重实际的教育功能。
推进海洋生态文明教育,不仅需要努力扩充教育主体系统构成成分,而且需要在各主体成分之间形成有机协同、易于产生偶联效应的结构关系。因此,海洋生态文明教育需要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顺利、持久地开展下去。应当重视在各类主体之间建立能动的配合关系,通过相互协作,实现职能互补,产生偶联效应。海洋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又是由一系列的环节组成的,比如教育内容的编订、资源形态的制作、教育对象的组织、传播行为的实施等,这些环节往往不是某一个或某一类实施主体所能单独承担的,需要在主体之间形成有序的职能分布,建立有效的联动关系。
载体形式的运用直接影响到海洋生态教育的广度、深度和效果。教育模式不能局限于“本本”教育、“口号”教育,应当通过载体形式的不断探索与创新,实现教育途径、方式的多样化,为开展海洋生态文明教育提供更大的形式选择空间。
从目前来看,海洋生态文明教育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理论知识过于集中,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教育成效与教育目标差距大。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各种载体形式的结合运用,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改变原来较为单一的课堂讲授教育方式,增强海洋生态文明教育的趣味性与灵活性,才能提升海洋生态文明教育效果。例如知识文本同案例讨论分析相结合,宣讲活动同博物展馆(包括实物、图片、场景微缩、电子演示等)相结合,单向大众传播同网络论坛互动相结合,理论课堂同社会实践相结合,文字宣传同艺术表现(包括摄影、书法、绘画及文艺表演等)相结合。
在载体形式的探索与开发过程中,重视海洋生态文明教育的基地建设。充分利用丰富的生态资源,积极开展生态示范基地创建活动,通过开发与保护兼具生态教育功能、海洋环境监测功能或旅游产业功能的海洋生态岛、海洋生态教育园区等,为海洋生态文明教育提供新的载体,使海洋生态文明意识和氛围覆盖全社会。
在海洋强国战略深入实施、“两区”建设深入推进过程中,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同生态的修复与保护永远是海洋事业发展所面临的一对矛盾,生态保护行为由生态文明意识所支配,而生态文明意识是通过接受教育、培养才获得的,因此,海洋生态文明教育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和使命。
从制度建设入手,保证海洋生态文明教育机制运行的持续性和长效化。在各个层面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制度体系,例如,对海洋生态文明教育实施主体的职能与职责以制度形式加以明确,同时以相关制度的制订促进该项工作考核评价机制、激励约束机制的形成和完善;又如,在学校教育中建立海洋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修读制度,确保课程教育的覆盖范围;再如,建立健全海洋生态文明教育资源开发、建设和质量评价制度,保证资源的持续补充与更新。
从项目、基地、平台的建设与运行入手,通过政府、企业、学校的多方合作以及生态文明教育志愿者的积极参与,建立不同类型的海洋生态文明传播与交流平台,推进生态教育活动的持续开展,为海洋生态文明教育的长期实施提供稳固的支撑。项目建设包括教科书、展馆以及各种必要的设施建设;基地建设包括各种与产业基地、岛屿建设相结合的学生教育实践基地和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海洋生态教育基地;平台建设包括生态研究的合作平台、网络互动平台以及各种形式的生态变化状况演示平台等。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生态文明教育多元化、大众化、终身化是必然发展趋势。海洋生态文明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教育本身,而是使海洋生态文明观内化成一种行动自觉意识,真正落实到行动当中去,实现知行统一。因此,推进海洋生态文明教育,不仅要做好顶层设计,而且要细化落实,才能为海洋事业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1]十八大报告[EB/OL].(2012-11-19)[2014-12-30].http://www.xj.xinhuanet.com/2012-11/19/c_113722546.htm.
[2]联合国副秘书长阿希姆·施泰纳:关注城市绿色经济[EB/OL].(2010-07-03)[2014-12-30].http://www.china.com.cn/news/2010-07/03/content_20412275.htm.
[3]关于印发浙江省海洋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的通知[EB/OL].(2013-08-15)[2014-12-30].http://govinfo.nlc.gov.cn/zjsfz/xxgk/zjsfzhggwyh_13217/201203/t20120307_1387138.html.
[4]梁桂兰.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内涵及其培养机制研究[J].科技视界,2013(36):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