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君
(浙江海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浙江,舟山316022;)
价值教育在高校学生干部培养中的应用及推广
吕君
(浙江海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浙江,舟山316022;)
价值教育注重在正确价值原则基础上价值理性的培育。基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发生机理的系统语言分析,提出对高校学生干部培养进行系统思考视阈下的“整体”价值教育的推广,即高校学生干部培养应在尊重学生主体性地位、遵循价值形成过程、设计价值教育内容、建立适宜建制的价值教育载体。
价值教育;系统思考;价值实现规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关于价值教育的目标和内涵,学界的理解莫衷一是。有学者从价值的效用出发,认为价值是人们进行价值判断的标准和原则,价值教育是有关人们行为正当性原则的教育,其最重要的目标在于培育良好的、积极的、负责任的公民。[1]也有学者从价值本性的视角出发,认为价值教育以生命价值最大化为终极目标,是“满足主体需要的正当性原则”通过作用于价值理性形成过程的教育活动,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价值观念、价值态度,最终使受教育者建立起基于正确价值原则的生活方式的过程。[2]两种概念虽有不同的价值目标,但均注重价值理性的培育过程,认同价值教育重在基于正确价值原则基础上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践行。正确价值原则在当代中国的政治语境中,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代表的主流社会意识形态在价值教育中的显现。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是主流社会意识形态传播与大学生价值理性形成的重要场域,如何运用价值教育的理念和方法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成为一个重大的教育课题。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高校学生干部作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学生骨干,其价值取向引领着高校学生的价值取向,通过价值教育在高校学生干部培养中的实践应用,探索价值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落地生效。
伴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信息技术普及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多样化作为一个必然的趋势,影响并制约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能取得的成效。传统灌输式教育在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下日渐式微,以致陷入困境,认清、剖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困境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前所面临的困境是一个渐进发生的系统过程,对于这个系统的理论剖析,有利于认清现状、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系统思考一般由不断增强的反馈、反复调节的反馈和时间滞延三个系统元件构成,在系统模型中体现为增强环路、调节环路和时间滞延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根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思考过程,可以构建出如图1所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长与投资不足’”系统模型。[3]
该图上半部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长上限’”模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及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高校通过青年运动等形式促进社会主义理论传播和普及,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显著。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高校政治宣传普遍采用灌输式教育手段,受当时社会一元价值体系的影响,在一段时间内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但随着市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市场主体日益多元化、价值观念也日益多元化,高校青年接受价值观念的方式内在发生了质变,灌输式教育既不符合高校青年价值理性形成规律,久而久之,容易使高校青年产生抗拒心理。
图的右半部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舍本逐末”系统模型,在此结构中,右上方环路中的作为价值传递和意识灌输的主要手段的“灌输式教育”是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症状解,右下方环路中的“价值教育”是解决困境的根本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问题症状呈现。在此系统中,因为根本解价值教育的成效因为时间滞延的存在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显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受现实业绩的驱使,倾向于采用投入少、见效快的灌输式教育这一手段来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虽然在短期内灌输式教育往往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教育活动过后又归于原状,甚至更糟。因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陷入了“成长上限”和“舍本逐末”双重作用的系统循环中,形成了“成长和投资不足”系统。从系统思考的角度,要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价值教育是根本途径。这既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也符合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要积极培育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5月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的讲话中再次系统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次的价值要求的一体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价值诉求在当代的反映。这便意味着在多元价值社会中,党和国家的价值观念更加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经进入到价值主义向价值原则转化、灌输式教育向生成式教育转换的阶段,这种转换为价值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提供了契机。[4]
但因为“成长和投资不足”系统时间滞延的存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代表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仍然是形式大于内容、口号大于行动,思想政治理论观念和方法仍处在居高临下的灌输或给予心理,高校“两课”教学和实践常常处于为任务而任务的状态,尽管国家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着力加强专兼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出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性意见及工作测评体系,但仍未改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多元价值社会中的尴尬处境。
图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长与投资不足”环路
任何时代都可以有人为之向往的价值追求,在价值日趋多元化的前提下,无从选择的迷茫、生活的无意义感反而增强了当代大学生价值追求的渴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症结在于时代变了,教育的格局和教育的方式方法没有发生变化。首先,价值教育是一个从生活小事到个人追求再到社会理想的渐进的价值形成过程,因而它本身关系到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整个价值教育体系设计,这是整个价值教育的生态环境,国内已有不少学者和教育者致力于此项研究和实践。其次,高校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的关键阶段,需要培育学生价值理性的活动设计以及价值文化氛围的营造来唤醒学生自觉的价值追求,它首先可以在特定人群的小环境中应用,以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示范和榜样作用。鉴于此,浙江某高校X学院从2010年5月以班级学生和团学干部为主要成员,遵循价值理性形成规律,采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训班(下简称青马班)的组织载体,探索价值教育在高校学生干部培养中的应用。
价值教育所关注的不是如何获得与事实或职业活动直接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而是致力于价值观念的塑造、价值态度的培育、价值理性的提升以及正确价值观念的养成。[1]根据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关于情感(即价值,情感目标实现最核心的表现为价值目标的实现。)教育目标的设计,青马班的价值目标实现过程分为接受-反应-价值评价-价值观的组织-品格形成五个阶段,且每个阶段分为个人、社会(国家)两个层次,不同阶段在不同层次中有不同的价值实现要求,如表1所示。
表1 青马班价值教育过程表
三个层次之间的价值实现方式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因而在实现方式设计上存在某种程度的重叠或重合,在接受过程、反应过程、价值评价和品格形成过程均有所体现。
第一阶段:从学生干部的接受心理视角多维度设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价值教育实现的接受过程即通过价值学习过程使学员意识到价值教育的重要性,是价值内化的基础阶段。在个人和社会价值接受层面,青马班主要通过性格与职业、人格与事业、学生干部的价值所在等学生切身发展相关专题化培训讲座等培养学生价值赋予能力和价值发现能力。培训导师由副高及以上职称且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的“两课”教师和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较强人格魅力的企事业界优秀校友担任。在国家价值接受层面,青马班成立了国家重要领导人政策解读会,以全国“两会”、各级党代会、五四青年节等重要时间结点,由青马班的导师领衔指导学员解读国家重大政策,帮助树立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中国的坚定信念。同时要求青马班学员选择倾听两堂学校人文社科校园文化品牌蓝色大讲堂专家报告,通过撰写学习心得、举行主题交流会等方式,帮助学生干部认识国际国内形势及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进程,在了解中国国情和社会现实分析的基础上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青马班的培训课程从价值内化的规律出发既注重学生干部个人发展的内在需要同时也激发学生干部作为中国未来社会建设者的使命感。这样的设计可以避免两种情形的产生:单纯强调社会意识形态渗透容易陷入价值灌输的困境,单纯强调个体需要容易忽略个体的社会情怀。实践表明,在价值教育的初始阶段越是重视学生干部的接受心理,越是容易产生价值教育的效果。
第二阶段:用行动引导学生干部的身份认同和积极参与。价值教育实现的反应过程即学生干部在价值接受的基础上,认同自己的身份价值,主动参与学校和社会事务,积极行动,是价值内化的第二阶段。价值内化的行动源自价值渗透的作用,经历从约束到自觉、搭建平台到自主参与的过程。在反应阶段,青马班注重学生干部行为规范的自觉遵守、学生组织能力的锻炼和志愿服务、社会调研三个层次设计内容,以期达到学生干部主动参与、积极反应的效果。在学员的培养上,首先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入手,通过思想引领行动,配合外在行为守则约束,在学习态度、生活习惯、诚信考试等方面模范遵守校纪校规。行为约束过程本身也是价值理性的形成过程,用行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从而明确作为一个学生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作为一个学生干部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明确勤学求知、崇德修身、明辨是非、知行合一、持之以恒的学习路径。经过青马班一个学期左右的历练,大部分学员被推荐担任学院学生组织部长级以上学生干部。学生干部接受来自学院的鼓舞和激励,逐渐产生身份认同,在学生组织的历练中,自觉迸发出为学院师生服务的价值要求,这既是检验价值接受效果的方式,也是将价值渗透的影响作用于学院校园文化活动的有效手段。学生组织的影响越大,学生干部发挥作用的空间越大,反之亦然。实践表明,高校学生干部的组织认同感越强,学生组织的影响力就越大;高校学生干部的自我实现程度越高,对于价值接受阶段的反馈越积极。志愿服务和社会调研的活动设计将这种反应延伸至对社会群体的关注和国家建设的关切。
第三阶段:通过组织化学习唤醒价值认同。价值实现的价值评价过程即高校学生干部对价值接受内容进行评判的过程,是对价值接受和价值反应的反思阶段,在此阶段开始表现出价值理性的倾向性和与行为表现的一致性。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单纯的价值灌输难以取得理想的价值教育效果。青马班运用组织化学习的方式来实现价值评价过程,组织化学习就是运用培训班团队学习的方式,使团队成员自由表达心中的假设和想法,以此来发现比个人见解更深入的意见,达到真正共同思考和价值认同的过程。青马班将培训班45个成员划分成3组,以保持适合讨论和深度汇谈的适宜人数。每组都会在价值接受或反应阶段的活动结束后,安排1-2次价值评价汇谈会,青马班的导师通常是汇谈会的发起人,提前规定主题,调解会场气氛,进行适时点评和总结,但导师也仅仅是抛出自己的观点供学员共同讨论,关键是让学员自己形成比原先更深入的见解,这是汇谈会区别于一般的交流会的根本所在。例如在雷锋学习月来临之际,青马班针对大学生中认为“雷锋精神已经过时了”的普遍观点,发起了一次汇谈会专题探讨雷锋精神本质及其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小组成员既承认雷锋所处时代特征与当代特征之间的现实差距,同时通过大量的现实案例肯定雷锋精神的普世价值——存好心、做好事的质朴文化心理和平凡之中见伟大的传统力量。以此为基调,学生干部组织策划的学习雷锋公益活动更具有价值引导的力量,学生干部也更倾向于形成积极价值评价。这种方式摒弃了价值灌输的弊端,通过组织化学习使学生干部自己得出对于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学生干部的认识。
第四阶段:通过社会实践过程中复杂情境中的价值比较推动价值选择。价值的组织化过程,即在高校学生干部面临多种价值观念共存的复杂社会情境时,将各种价值观进行归类并加以比较,确定它们的相互关系及相对重要性,接受自己认为重要的价值观,并形成个人的价值体系过程。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社会中,青马班在此阶段的主要策略在于引导学生干部在复杂社会情境中作出价值选择,帮助学生干部形成自己的价值体系。关注学生干部在学生组织中的表现并适时给予工作反馈和评价,同时借助学校与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开展校地合作共建的契机,派遣优秀学生干部前往实习单位进行为期一个学期到一年不等的挂职锻炼,且每位学生均有安排校外实践指导老师给予业务指导和价值指导。在实践中,越重视学生干部的行为表现并给予积极反馈,其在组织中表现越是积极,越是容易形成主流价值取向。品学兼优的高校学生干部在毕业时选择“服务省内欠发达地区或服务西部地区计划”被看成是价值教育效果的重要指标,是学生干部价值组织化体系化的重要表现。
通过对价值体系的组织和自我发酵推动价值品格形成。价值品格形成过程即高校学生干部通过对价值体系的组织,逐渐形成个人的价值品格。各种价值品格被置于一个内在和谐的架构中,形成价值体系,个人言行受到价值体系的支配,最终表现为世界观的形成。青马班运用价值目标实现过程中的课程设计、活动设计、评价设计和组织化设计经过1-2年时间发酵和沉淀,高校学生干部通常在大四阶段形成较为完整的世界观。青马班学员在品格形成阶段除了青马班导师以青马班名义给予关注和适时的鼓励外,不做任何活动设计,等待时间发挥其功效。达到此阶段后,价值观和行为是一致的和可以预见的,例如保持谦虚诚实、与人为善的品格、坚持公平、正义的社会责任感。通过青马班两届的实践经验,其价值教育成效呈现两极化的态势,当青马班组织得力,价值教育成效较好;当组织有所松懈时,价值教育成效则受较大影响。
价值教育本身是正确价值标准内化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代表的主流社会意识形态是其中一种价值标准。但对高校学生来讲是外在的,学生必须经历接受、反应和评价、组织等连续内化的过程,才能将它们转化为自己信奉的内在价值。这便是单纯的德育课程和价值灌输不能有效达到政治教育效果的原因。
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其重要性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价值接受过程的不可逆转性,高校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一旦形成,往往会影响一生的价值取向,因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便是培养学生价值发现能力和价值赋予能力,从而在高校的场域中确认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导向,自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从高校学生干部培养实践中审视价值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推广价值。
(一)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纳入“整体”价值教育的视野
价值教育是在任何组织中都有可能发生的活动,是关于主流价值取向的接受、反应、评价、组织化和价值品格形成过程。它本身并非是一个单一、单向的过程,而是多维度、多视角互动的过程,是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的过程。因而价值教育并非增添新的教育内容,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纳入“整体”价值教育的视野,它既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也包括对个体发展需要的内在关切、还包括实践能力和价值评价的结合需求,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设计者、专职思政教师、政治辅导员、专任教师上下联动、左右贯通,尊重价值理性形成规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其内在隐含着高校思政教育制度设计本身尊重教育者的价值追求和价值教育成果的取向,让做教育的人将促进学生价值理性的形成和完善作为重要的教育目标。
(二)尊重学生主体性地位,唤醒学生自觉的价值追求
价值教育在高校学生干部培养中的应用实践表明,在价值理性实现内容上,我们不仅强调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建构导引机制,同样注重从人的生命价值角度,构建以满足发展需要为核心的内驱机制和以培养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推动机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越是表现出对学生主体性地位特别是人生意义和幸福生活的关切,越是能够唤醒学生自觉的价值追求。在价值层次的内容上包含着对人类普世价值的追求、中国传统价值的传承和对当代社会主流价值的认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代表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需要尊重在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才能成为高校学生普遍的价值共识。
(三)建立适宜建制的能够贯穿大学学习始终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价值教育要发挥其应有的效用需要一定的社会心理土壤,需要精心的孕育和营造,一个好的组织环境能够激发人无限的价值追求。因此,教育载体的构建可以是骨干培训班也可以是班级为单位的建制,最好能够贯穿大学学习的始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觉构建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尤其是社会心理的持续发酵。在尊重价值理性实现规律的前提下,可以不断摸索在一定组织内的价值教育模式,然后由一个个小环境去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环境,才能最终显现出价值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巨大能量。
[1]石中英.价值教育的时代使命[J].中国民族教育,2009(1):18-20.
[2]罗明星.基于价值本性的价值教育诠释[J].江汉论坛,2011(12):36-40.
[3]吕君.系统思考视阈下高校学习型团组织构建初探[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6):67-71.
[4]王树荫,石亚玲.当代青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指南[J].中国高等教育,2014(13):7-10.
The Application of Value Education about Culturing Student Cadres in Universities and Its Popularization
LV Ju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Zhoushan 316022,China)
The value education has paid attention to the process of cultivating value rationality on the basis of correct value principles.Based on System language analyzing the mechanism in the pligh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the paper put forward to popularize the“overall“value of education under the system thinking area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 cadres,that is,respecting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students;following the process of creating value;designing the content of the value education,and establishing an appropriate carrier system.
value education;system thinking;the law of value realization;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G641
A
1008-8318(2015)02-0061-05
2015-01-11
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价值教育在高校学生干部培养中的应用”(编号:Y201328323)。
吕君(1983-),女,浙江宁波人,讲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