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永安
(中国人民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872)
李方桂学术年谱
高永安
(中国人民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872)
摘要:李方桂先生是我国现代语言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在20世纪初留学美国,师从著名语言学家鲍阿斯、萨丕尔、布龙菲尔德,是印第安语言研究的权威。回国后跟赵元任、罗常培一起,支撑起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语言组,是中国语言学界的领军人物。他在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方面的开创性工作,奠定了我国民族语言研究的基础,被称为“非汉语语言学之父”。他的汉语上古音研究独树一帜,影响深远。
关键词:李方桂;学术年谱;上古音
李方桂,祖籍山西昔阳大寨。父亲李光宇,字简斋,号印岩,光绪己卯(1879年)举人,庚辰(1880年)进士,曾任肇阳道台。母亲何兆英,清左都御史何乃滢之女,任清廷女官曾代笔慈溪太后,29岁嫁与李光宇,为第三任夫人。李光宇跟何乃滢同年进士,昔日同年,一朝竟成翁婿。李光宇比何兆英大20岁。何氏婚后育有一女三男,方桂最幼。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
8月20日(七月十七日),出生于广州肇阳。
1910年(宣统二年)
家设私塾,方桂开始读书识字。
1911年(宣统三年,民国元年)
辛亥革命爆发,李光宇辞官归里。
李方桂的异母兄早夭,母亲何兆英所生的长子方惠,在广东已经成亲,住岳丈家,未回京。李方桂随父母离开广州,途经保定,遭遇兵燹,家财一空。父母意见出现分歧,父亲带其余夫人回山西老家,李方桂与姐姐方瑞(后改名李漪)、二哥方玉随母亲回北京。李母何兆英到北京之后,从娘家借到两千元,重整家业。
1912年(民国二年)
入北师大附属小学。
1914年(民国四年)
小学毕业,升入师大附中。
姊弟三人都专意读书。其后,李漪从北京医科大学毕业;李方玉从南开大学毕业,作过阎锡山的机要秘书和交际科长,抗战后曾任接收大员。
1920年(民国十年)
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师大附中,同年考取清华学校。
1922年(民国十二年)
清华预科要选专业,李方桂决定专攻医科。后对拉丁文、德文感兴趣,改修语言学。
1924年(民国十四年)
清华学校预科毕业,进入密歇根大学读语言学。学习拉丁语、上古英语(Old English)、中古英国方言(Middle English)、哥德语(Gothic)、德语(Middle High Germany)。
1926年(民国十六年)
从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毕业,获得语言学学士学位。并获得Phi Beta Kappa(美国大学优等生协会)会员金钥匙。同年进入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 of Chicago)。
1927年(民国十七年)
获得芝加哥大学语言学硕士学位。学位论文是《沙尔西语言动词语干的研究》(AStudyofSarceeVerbStems),“此文在1930年发表,成为Athabaskan语言研究的里程碑”(丁邦新语)。[1]197
在读期间的老师有勃克(Carl Darling Buck)、布龙菲尔德(Leonard Bloomfield)、萨丕尔(Edward Sapir)。
学过希腊拉丁语法比较、古波斯语(Old Persian)、祅教经典语言(Avestan)、古斯拉夫语(Old Chuech Slavic)。
从布龙菲尔德学习了日耳曼语构词法、日耳曼语音位学、日耳曼语句法、波尼尼语法。
从萨丕尔学习语音学、田野调查方法、美洲印第安语。
受他们指点,李方桂读了高本汉、马伯乐等的一些研究汉语、泰语、藏语的著作。
后来又修了梵语、立陶宛语、古挪威语。
暑假期间随萨丕尔做田野调查,结束时提交了报告《马朵儿——一种阿塔巴斯堪语》 (Mattole.AnAthabascanLanguage)。萨丕尔在该年的TheUniversityofChicagoMagazine第二十期撰文,附李先生照片,并加说明:“一个中国学生在他第一次田野调查中,发现了一个大家以为已经灭绝了的重要的印地安语。”
1928年(民国十八年)
获得博士生资格。
去哈佛大学游学半年。学习了吠陀语、梵语、藏语。
回芝加哥大学答辩,获芝加哥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
1929年(民国十九年)
去英国、法国、德国旅游。在柏林跟西门华特(Walter Simon)讨论汉语问题。
去加拿大旅行,在北极圈做艰苦的田野调查,研究赫尔语(hare)。
1929年(民国十九年)
受聘洛克菲勒基金会。
回国,受到中研院院长蔡元培宴请,在座的有杨铨、李四光。后会面傅斯年,受聘中央研究院研究员。当时的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有傅斯年、陈寅恪、赵元任、李济、罗常培、李方桂。此后与赵元任交往最多。结识胡适。
1930年(民国二十年)
与徐樱女士成婚。[2]去海南岛作语言考察,发现当地居民的内爆音声母。
专著《马朵儿——一种阿塔巴斯堪语》(Mattole.AnAthabascanLanguage) 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
发表论文《萨尔西语动词词干研究》(AStudyofSarceeVerbStems),载《美国国际语言学杂志》(IJAL)第6期,3~27页。
发表论文《广西凌云瑶语》,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本第4分,419~426页。
1931年(民国二十一年)
发表论文《切韵ɑ的来源》,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3本第1分,1~38页。
新来助手丁声树。李方桂评价丁声树:“我认为即使到现在,他仍然是受过最佳训练的学者。”
1932年(民国二十二年)
发表论文《赤坡岩语词干表》(AListofChipewyanStems),载《美国国际语言学杂志》第7期,122~151页。
1933年(民国二十三年)
去泰国学习泰语(暹罗语)三个月。大女儿李林德出生于上海。[2]
发表论文《中古东屋冬沃的上古音》(AncientChinese-ung,-uk, -uong, -uok,etc,inArchaicChinese),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3本第2分,375~414页。[3]
发表论文《赤坡岩语辅音》,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外编》第一种《庆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论文集》,429~467页。
发表论文《与沈兼士先生论学书》,同上,见于沈兼士《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其推阐》文后,849~851页。
发表论文《藏文的前缀音对词根声母的某些影响》(CertainPhoneticInfluencesoftheTibetanPrefixesupontheRootInitials),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4本第2分,135~157页。[3]
1934年(民国二十四年)
去广西研究台语(壮侗语族语言),调查了10-15种语言,研究了龙州土语、武鸣土语等。
发表论文《上古汉语的蒸部、职部和之部》(ArchaicChinese*-iw•ng*-iw•kand*-iw•g),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5本,65~74页。
1935年(民国二十五年)
儿子李培德出生。[2]
1936年(民国二十六年)
周祖谟从北大毕业,为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方桂评价他说:“他是典型的中国派语言学家,他对西方语言学毫无兴趣。”
1937年(民国二十七年)
任耶鲁大学东方学系访问教授,讲授汉语音韵学。
发表《语言和方言》,载《中国年鉴》,121~128页。又见《中国年鉴(1937—1938), 529~565页;《中国年鉴 (1938—1939)》,43~51页;《中国年鉴(1944—1945)》,129~135页。
1939年(民国二十九年)
回国继续任中研院研究员,随中央研究院先在昆明,后在四川宜宾的李庄从事研究,带学生作田野调查。指导一个实验班,其中有傅懋勣、张琨、马学良等,还有丁声树。张琨也是李方桂的助手。马学良后来回忆,傅斯年曾受命请李方桂出任即将组建的民族所所长,李方桂谢绝说:“研究人员是一等人才,教学人员是二等人才,当所长做官的是三等人才。”
发表《评H.Hoijer的ChiricahuaαndMescaleroAραeheTexts》,载《美国人类学家》41卷第3期,483~484页。
1940年(民国三十年)
学生中多了邢公畹。到燕京大学任教,带学生张琨同往。
发表《莫话之分布地点及与他种语言之关系》,载《边政公论》第2卷第9、10期合刊,23~25页。
与赵元任、罗常培合译《中国音韵学研究》(高本汉著) 出版,商务印书馆。
出版《龙州土语》,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单刊甲种之16,290页,商务印书馆。
1943年(民国三十三年)
发表《莫话记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单刊之20,112页。1948年重印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9本,1~80页。
发表《原始台语中系列先喉塞辅音的构拟》 (TheHypothesisofaPre-glottalizedSeriesofConsonantsinPrimitiveTai),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1本,177~188页。
1944年(民国三十四年)
发表《古台语喉塞音及带喉塞音声母对于剥隘话声母系统之影响》,载成都《中国文化研究丛刊》第4卷,59~68页。
1945年(民国三十五年)
发表《台语中的一些古汉语借词》(SomeAncientChineseLoanWordsintheTaiLanguages),载《哈佛亚洲研究学刊》 (HJAS)第8卷第3、4期,333~342页。
发表《语言》,载《中国年鉴(1944—1945)》, 129~139页。
1946年(民国三十六年)
受邀赴哈佛大学任讲师,参与编纂《哈佛燕京词典》。
发表《赤坡岩语》(Chipewyan),载LinguisticStructuresofNativeAmerica,Viking人类学出版基金会出刊,第6卷,398~423页。
1947年(民国三十七年)
发表《评赵元任著〈粤语入门〉》,载《哈佛亚洲研究学刊》 (HJAS)第10卷,60~62页。
发表《武鸣土语音系》,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2本,292~303页。
1948年(民国三十八年)
任耶鲁大学访问教授。李方桂说:“我又在耶鲁教了一年。我教了一些非常优秀的学生。尼古拉·博德曼(Nicholas Bodman)就是我当时在耶鲁教的第一个学生。”[1]56
重新发表《莫话记略》,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9本,1~80页。1943年曾刊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单刊甲种之20,112页。
发表《评w.Simon的ABeginners’Chinese-EnglishDictionaryoftheNationalLanguage》,载《哈佛亚洲研究学刊》(HJAS)第11卷,221~223页。
发表《评J.Drans的Contributionαl’etudedelephonetiquesiamoise》,同上刊,第223页。
发表《水语中声母和声调的分布》(TheDistributionofInitialsandTonesintheSuiLanguage),载美国《语言》(Language)第24卷,160~167页。
当选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同时当选的语言学院士还有赵元任、杨树达。相关学科院士有吴稚晖、冯友兰、余嘉锡、胡适、张元济、陈垣、陈寅恪、傅斯年、顾颉刚、郭沫若、马寅初等。
1949年(民国三十九年)
小女儿李安德出生在安纳波尔。[2]任华盛顿大学汉语教授,带张琨同往,后来李方桂又推荐张琨到加利福尼亚大学接替赵元任的工作。李方桂评价张琨:“他有极强的责任感,并且也有自己的观点,有独立的见解,工作十分认真,很少做那种空洞的理论研究。”
发表《水语押韵系统声调》,载《词汇》第5卷,262~267页。
1949—1950年
任美国语言学会副会长。终身会员。
发表《评K.L.Pike的〈声调语言〉》,载美国《语言》(Language)第26卷,401~403页。
1951年
发表《藏汉系语言研究法》,载《国学季刊》第7期,165~175页。1974年重印于《中华文化复兴月刊》第7卷第8期,12~16页;1977年又重印于幼狮出版公司出版的《中国语言学论集》,132~147页。[3]
发表《评F.Giet的ZurTonitatnordchinesischerMundarin》,载美国《语言》(Language)第27卷,449~451页。
发表《评J.de Francis的〈中国的民族性及其语言〉 (NationalismandLanguageinChina)》,载《美国国际语言学杂志》(IJAL)第17卷,225~257页。
发表《三种水家话的初步比较》,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傅(斯年)所长纪念特刊》,67~74页。
1952年
任《中国语言学报》副主编。
发表《钵掣逋考》,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23本下册,443~446页。[3]
1953年
重新发表《武鸣壮语》,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北京。(1940年曾刊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单刊》甲种之16,290页,题为《龙州土语》)
1954年
发表《台语复辅音》(ConsonantClustersinTai),载美国《语言》(Language)杂志第30卷第3期,368~379页。
1955年
夏,执教芝加哥大学暑期学校。秋,赴台湾参加中央研究院院士会议,在台湾大学讲课。
发表《评N.C.Bodman的〈对释名的语言学研究〉(ALinguisticStudyoftheShihMing)》,载美国《语言》(Language)第30卷,368~379页。
1956年
发表《唐蕃会盟碑研究》,载《通报》第44卷,1~99页。[3]
发表《马重英考》,载《国立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第7期,1~8页。[3]
发表《暹罗语的wan和waan》,载美国《语言》(Language)第32卷,81~82页。
发表《武鸣土歌》,载《中央研究院院刊》(AnnalsoftheAcademicSinica)第3辑,215~222页。
发表《武鸣土语》,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单刊之19,共301页。
发表《邵语记略》,与陈奇禄、唐美君合著,载《国立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第7期,23~51页。
发表《汉语语法上的几个基本观念》,载《国立台湾大学十周年校庆专刊》,38~41页。
发表《阿塔巴斯堪语和艾雅克语的一种名词构成法》(ATypeofNounFormationinAthabaskanandEyak),载《美国国际语言学杂志》(IJAL)第22卷,45~48页。
意大利文发表《中国语言学概貌》(PanramaLinguistcdellaCina),载《中国文化季刊》(QuadernidiCiwiltaCinese)第6卷,409~414页。
1957年
发表《剥隘话Jui方言音系》(TheJuiDialectofPo-aiPhonology),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28本下册,551~566页。
发表《剥隘话Jui方言和北方台语》(TheJuiDialectofPo-aiandtheNorthernTai),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29本上册,315~322页。
发表《藏语中的粟特语考略》(NotesonTibetanSog),载《中亚学刊》(CAJ)第3期,139~142页。
1959年
发表《台语方言词汇分类》(ClassificationbyVocabulary:TaiLanguages),载美国《人类语言学》(AnthropologicalLinguistics) 1、2期合刊,15~21页。
发表《藏语Glo-ba-’dring(背叛)考释》(TibetanGlo-ba-’dring),载Studia Serica Bernhard Karlgren Dedicata, 55 ~ 59页。
发表《评Paul L.M.Serruy的〈《方言》中的汉代方言〉》(TheChineseDiαlectsofHanTimeAccordingtoFanYen),载《美国东方学会会刊》(JAOS)第79期,309~310页。
1960年
发表《台语方言的尝试性分类》,载《历史中的文化:纪念Paul Radin论文集》(S.Diamond编),951~959页。
1962年
发表《台语系声母和声调的关系》,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34本上册,31~36页。
发表《评W.A.C.H.Dobson 的EarlyArchaicChinese,ADescriρtiveCrammar》,载《亚洲研究学刊》(JAS)第21期,539~540页。
1963年
发表《敦煌汉藏词汇》,载《通报》第49卷4~5期合刊,233~256页。
1964年
发表《一篇赤坡岩语的民族学文献材料》(AChipewyanEthnologicalText),载《美国国际语言学杂志》(IJAL)第30期,132~136页。
发表《台Lü语音位系统》,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35本,7~14页。
发表《阿塔巴斯堪语比较的某些问题》 (SomeProblemsinComparativeAthabaskan),载《加拿大语言学学报》(CanadianJournalofLinguistics)第10期,129~134页。
发表《怎样制造独木舟》,载《美国国际语言学杂志》 (IJAL)第30卷,132 ~ 136页。1970年重刊于CulturalShock(P.K.Buck编), 194~200页。
1965年
发表《台语与侗水语》(TheTaiandKam-SuiLanguage),载Lingua第14期,148~179页,又见于G.B.Milner和Eugenie J.A.Henderson编的《印度-太平洋语言学研究》(Indo-PacificLinguisticStudies)一的第一部分《历史语言学》(HistoricalLinguistics)。(邢公畹先生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语言室1980年编的《汉藏语系语言学论文选译》中对此文作过介绍。)
发表《汉语》,载纽约《国际百科全书》第4卷。
1966年
招收研究生柯蔚南(W.South Coblin)。李方桂对这位学生非常关心、爱护。李方桂曾主动给柯蔚南写信,柯蔚南回忆说:“他说他的一些学生很可能被拖到原本是瞄准他的枪口下。接着他又对可能由于同他的关系而给我带来的生活上的困难和事业上的伤害道歉。”[1]186
夏,执教俄亥俄大学暑期学校。
发表《台语声母和声调的关系》,载Norman H.Zide 编的《StudiesinComparativeAustroasiasticLinguisitics》一书,82~88页。
发表《佯黄语(或称屯语)记略第一部分:导言和音系》,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36本下册。
发表《零声母与零音节》,载美国《语言》(Language)第42卷,300~302页。
发表《武呜土歌话语声调与旋律》,与李林德合著,载Ba Shih,J.Boisselier 和 A.B.Briswold 合编: 《献给 G.H.Luce的论文集》(EssaysofferedtoC.H.Luce)第1卷,167~186页。
1967年
发表《佯黄语记略:文献材料》,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37本上册,1~45页。
发表《台湾的语言学》,载T.Sebeok编《语言学动向》(CurrentTrendsinLinguistics)第2卷《东亚及东南亚语言学》(LinguisticsinEastAsiaandSoutheastAsia),177~187页。
1968年
发表《台语方言学》,载《ZeitschriftfurMundartforschung》,534~537页。
发表《评R.H.Robins著的〈语言学简史〉》,载《美国人类学家》第70期,第6页。
发表《佯黄语记略:词汇》,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40本上册,397~503页。
1969年
华盛顿大学荣休教授。夏威夷大学教授。
1970年
分别向台湾中研院、台湾大学推荐李壬癸。李方桂说:“他是研究南岛语的,我对他很感兴趣,因为据我所知,那时没有一位中国学者专攻南岛语的,但是他学习非常出色。”
在此前后的一个暑假,李方桂在印第安纳大学的暑期学校讲课时,马提索夫选修了李方桂的课程。
演讲稿《上古音研究》,载台湾《清华学报》第9卷第1、2期合刊,1~61页。
发表《台语某些不规则的声调现象》,载R.Jacobson和Shigeo Kawamoto合著的《普通语言学及东方语言学研究》,日本东京版,415~422页。
发表《中国上古音声母问题》,载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第3卷第2期,511~519页。
重新发表《怎样制造独木舟》,载P.K.Buck编的CulturalShock,194~200页。1964年曾刊于《美国国际语言学杂志》(IJAL)第30卷,132~136页。
发表《天保土歌—附音系》,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30期,1~21页。
发表《论暹罗语的jaai》(OnSiamesejaai),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42本第3分,337~340页。(另有张均如译文刊于《汉藏语系语言学论文选译》,1980年。)
发表《独山话的塞音韵尾》(TheFinalStopsinTushan),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43本第2分,195-200页。
1972年
在夏威夷大学退休,为荣休教授。获密歇根大学荣誉博士。
这一年,白保罗(Paul Benedict)的《汉藏语言概论》(TheSino-TibetanConspectus)出版。李方桂称白保罗为“我们的老朋友”,但是对白保罗的汉藏语研究,他说:“在这方面我从未同保罗·本尼迪克特意见一致过,从不引用他的话。”[1]92“我认为那不能称之为方法论,根本不能称其为方法论。”“我认为他的方法论让人误入歧途。”[1]93“他肯下功夫,把许多东西拼凑在一起,不管对错,然后就开始写书。”[1]94“当我从语言学和方法论的角度看那本书时,我认为它不属于学生应该模仿的著作。”“我认为所有此类构拟纯属胡闹。”[1]95“我认为马提索夫对提倡这种类型的胡闹要负部分责任。”[1]95
发表《上古音*•的发展》,载 J.M.C.Thomas 和 L.Bernot 合编的LanguesetTechniques,NatureetSociete卷I(巴黎),153~167页。
发表《评Jesse Sawyer 编〈美洲印第安语言研究〉》,载《美国人类学家》第74卷,936页。
1973年
重新发表《中国的语言和方言》(LanguageandDialectofChina),载美国《中国语言学报》(JCL)第1卷第1期(即创刊号),1~13页。此即1936—1937年(以及1937—1938年)发表于《中国年鉴》的《语言和方言》,发表时增加了脚注。中译文见1980年第1期《民族译丛》(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
发表《台语的某些齿复辅音》(SomeDentalClustersinTai),载《东方及亚洲研究学院学报》(BulletinoftheSchoolofOrientalandAfricanStudies)第36 卷第2期,334~339页。另有乐赛月中译文刊于《民族语文研究情报资料集》第8期。
1974年
台北,参加中研院院士会议。为印证旧材料,访问泰国。
发表《台语》(TaiLanguages),载《新大不列颠百科全书》(TheNewEncyclopaediaBrittanica)第15版,Macropoedia 17:989~992页。
发表《汉语研究的方向——音韵学的发展》,载《幼狮月刊》第40卷第6期,2~8页。重刊于《中国语言学论文集》,227~245页。
1975年
《上古音研究》由G.L.Mattos译成英文,见MonumentαSerica 31: 219~287页。
发表《台语方言学中的某些词汇》,载《台语语言学研究:纪念William J.Gedney》(Jimmy G.Harros,James R.Chamberlain 编),曼谷:中央英语学院。
1976年
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发表《汉-台语》(Sino-Tai:GeneticRelationship,DiffusionandTypologicalSimilaritiesofEastandSouthesatAsianLanguages),载Papersforthe1stfapan-USJoinedSeminaronEastandSoutheastAsianLanguages,日本东京版,39 ~ 48 页。另有王均译文刊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室编《民族语文研究情报资料集》第4期。
发表《几个上古声母问题》,载中央研究院《总统蒋公逝世周年纪念文集》,1143~1150页。
发表《赤坡岩语文献材料》,与Ronald Scollon合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71,共450页。
1977年
执教夏威夷大学暑期学校。
发表《水语研究》,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73,共285页。
出版《台语比较手册》 (AHandbookofComparativeTai),美国夏威夷大学出版社,共389页。利用调查的几十种方言,全面构拟了古傣语的声母、韵母、声调系统。
发表《语言学三讲》,淡江大学出版部。
1978年
回北京,在中央民族学院作讲座,题目是《中国语言学》。
发表《石家话的声调》(英文),载《中央研究院成立50周年纪念论文集》第2集,1~8页。
发表《傣语的一种句法变化》,载Werner Winter编TrendsinLinguistics/StudiesandMonographs,第9卷, 141~145页;又载《语言文学研究:纪念Archibald A.Hill》第3卷。
1979年
发表《藏语复辅音的汉语音译法》,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50本第2分,231~240页。中译文见1983年第5期《民族译丛》。
1980年
台北,参加首届国际汉学会议。
《上古音研究》由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后附两篇论文《几个上古声母问题》《中国上古音声母问题》。
发表《喉音特征与声调发展》,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51本第1分,1~13页。
发表《唐蕃会盟碑的一个问题》,载ActaOrientalia第34卷第1~3期合刊,121~124页。
发表《中国的语言和方言》(中译文),刊《民族译丛》第1期。英语原文1973年刊于美国《中国语言学报》。
1981年
发表《吐蕃大相禄东赞考》(TheTibetanPrimeMinisterStong-rtsan(LuTung-Tsan)),曾提交中央研究院历史与考古部主办的国际学术会议,发表于会议论文集卷A,369~378页。
发表《(吐蕃大将)达札路恭考略》(NotesonStagSgrakluKhong),载E.Steinkellner和H.Tauscher编:《西藏语言、历史、文化论稿》,奥地利维也纳1981年版,卷1,175~181页。
1983年
回国。在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中央民族学院作讲座。后又到南京大学、广西大学、四川大学演讲。
发表《上古音》(ArchaicChinese),载D.N.Keightley编的《中华文明起源》,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
发表《上古音研究中声韵结合的方法》(在华中理工学院的演讲),载武汉《语言研究》第2期,1~7页。
发表《藏语复辅音的音译法》,载《世界民族》第5期,56~60页。系1979年刊于《集刊》第50本第2分的英文原稿的中译文。
1984年
发表《声韵结合的问题》(在北京大学的演讲),载《中国语文》1984年第1期,38~41页。
发表《上古音》,载《中国语文》1984年第2期,136~144页。系1983年ArchaicChinese一文的中译文。
发表《论圆唇音:汉语音韵学研究之一》,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55本,1~7页。
1985年
由于在泰语研究上的卓越贡献获泰国朱拉隆功大学银盾奖。
发表《声韵母(含半元音)之配合:汉语音韵学研究之二》,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56本,1~4页。
1987年
发表《原始台语*kh和*x》,载台北《中西碰撞:语言文学研究》 (Franz Giet八十五岁纪念文集), 57~60页。
《上古音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李方桂、李荣、俞敏、王力、周祖漠、季羡林、朱德熙),载北京商务印书馆《语言学论丛》第14辑(北京大学中文系编),3~19页。同期刊有郭锡良、何九盈、唐作藩、郑张尚芳在会上的书面发言。
发表《古代西藏碑文研究》(英文),与柯蔚南(W.South Coblin)合著,台湾:佛光出版社。
8月21日,病逝于加利福尼亚的莱伍德市(Redwood City)。
参考文献:
[1]李方桂.李方桂先生口述史[M].王启龙,邓小咏,译.李林德,校订.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徐樱.方桂与我五十五年[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3]李方桂.李方桂全集·汉藏语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许峻)
Li Fanggui’s Academic Chronicle
GAO Yong-an
(School of Liberal Art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Abstract:Mr. Li Fanggui is one of the main founders of modern linguistics in China. He studied in America at the beginning of 20thcentury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famous linguists Boaz, Sapir, Bloomfield, who is the authority for Indian language research and a leader in Chinese linguistics. His pioneering work in the study of languages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China lays a foundation for the study of different languages in our country. Known as“the father of non-Chinese linguistics”, he has developed a school of his own in the study of archaic Chinese phonology with a far-reaching influence.
Key words:Li Fanggui; academic Chronicle; archaic Chinese phonology
中图分类号:K8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715(2015)03-0070-07
DOI:10.13783/j.cnki.cn41-1275/g4.2015.03.017
作者简介:高永安(1966—),男,河南驻马店人,语言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古代汉语及应用语言学。
收稿日期:201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