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海军 朱成福
观察乙胺碘呋酮对心肌病并心功能不全的治疗效果
庞海军 朱成福
目的 探讨乙胺碘呋酮对心肌病并心功能不全的治疗效果。方法 本次医学研究选择2012-01—2014-01收治的100例心肌病并心功能不全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接受常规临床治疗,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接受乙胺碘呋酮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临床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有效率和相关临床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本次医学研究结果证实,心肌病并心功能不全患者在常规临床治疗基础上接受乙胺碘呋酮治疗,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乙胺碘呋酮;心肌病;心功能不全;治疗效果
心肌病(DDM)指的是心肌壁功能受损以及心脏下部心室结构改变所导致的一种进行性心脏功能损害症状。若患者长时间受到心功能障碍的影响,则其组织器官血液供给情况会受到严重影响,进而诱发脑、心等器官供血不足症状,并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本次医学研究就对乙胺碘呋酮对心肌病并心功能不全的治疗效果进行了分析,现将本次临床研究结果进行如下报告。
1.1 临床资料 本次医学研究选择我院2012-01—2014-01收治的100例心肌病并心功能不全患者为观察对象,男性54例,女性46例;年龄58~84岁,平均(72.5±11.4)岁;患者心功能分级结果为:Ⅳ级20例,Ⅲ级78例,Ⅱ级2例。通过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0例,且两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所有100例心肌病并心功能不全患者均接受包括血管扩张剂、低流量吸氧等在内的常规临床治疗和护理,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接受乙胺碘呋酮治疗,具体治疗方法为:静脉滴注250 mL生理盐水与300 mg乙胺碘呋酮制成的混合溶液,给药时间控制在30 min以内,每天给药3次[2]。
1.3 疗效评定依据 显效:指患者临床治疗后,心功能恢复为2级以上,下肢水肿、心脏杂音、胸痛、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等临床症状均完全消失;有效:指患者临床治疗后,心功能恢复为1级以上,下肢水肿、心脏杂音、胸痛、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等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无效:指患者临床治疗后,心功能未见任何改善,下肢水肿、心脏杂音、胸痛、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等临床症状未见缓解,甚至有所加重。有效率=(显效+有效)/病例总数×100%[3]。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软件对本次医学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χ2检验方法对计数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若P<0.05,则表示数据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不良反应 实验组50例心肌病并心功能不全患者中,仅有2例患者出现了不明显的不良反应现象,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其中,心动过缓症状1例,约占2%,血压降低症状1例,约占2%;对照组50例心肌病并心功能不全患者中,8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其中,心动过缓症状4例,约占8%,血压降低症状4例,约占8%。两组观察对象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临床指标 实验组患者临床治疗后,平均心率为(80.07±6.12)次/min,室性期前收缩率为20%(10/50),心动过速发生率为10%(5/50),心功能分级结果为:Ⅰ级5例,Ⅱ级35例,Ⅲ级8例,Ⅳ级2例;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后,平均心率为(125.24±8.32)次/min,室性期前收缩率为80%(40/50),心动过速发生率为36%(18/50),心功能分级结果为:Ⅱ级1例,Ⅲ级40例,Ⅳ级9例。两组心肌病并心功能不全患者临床观察指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临床疗效 实验组50例心肌病并心功能不全患者中,显效33例,约占66%,有效16例,约占32%,无效1例,约占2%,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8%(49/50);对照组50例心肌病并心功能不全患者中,显效20例,约占40%,有效10例,约占20%,无效10例,约占20%,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0%(40/50)。两组心肌病并心功能不全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心内科疾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心肌病并心功能不全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临床常见病,该疾病的病情通常较为严重,且诱发原因十分复杂[4],目前,临床上尚无针对这类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乙胺碘呋酮属于一种抗心律失常药,能够有效降低心肌组织耗氧量,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流量,选择性扩张血管平滑肌,促进房室结传导时间的逐步延长,同时,能够有效延长心室和心室肌纤维动作电位与不应期电位等的时间[5]。乙胺碘呋酮的治疗作用主要表现为:改善和控制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和生命体征,有效降低心房电重构率,对于多种心功能不全疾病均具有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有助于患者窦房结和房室结功能的降低,阻断钙通道,对钾通道和钠通道起到抑制作用,扩张血管,降低心率,对交感神经的α受体和β受体起到非竞争性阻断作用。
综上所述,心肌病并心功能不全患者在常规临床治疗措施基础上,接受乙胺碘呋酮治疗,有助于患者室性期前收缩和心动过速发生率的降低,降低心率,改善其心功能,且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较高。
[1]赵婷婷.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的用药原则与观察要点[J].中国疗养医学,2012,21(4):376.
[2]莫逆,陈海坚,梁金春.乙胺碘呋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恶性心律失常疗效观察[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2,26(3):290-292.
[3]胡松花.乙胺碘呋酮治疗心肌病并心功能不全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89-90.
[4]张春瑛.胺碘酮和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3,21(3):114-115.
[5]闽泓霏.乙胺碘呋酮治疗心律失常58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0):549-550.
2014-07-08)
1005-619X(2015)01-0066-02
10.13517/j.cnki.ccm.2015.01.032
130012吉林省前卫医院(庞海军);135100 吉林省辉南县康达医院(朱成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