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彬(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松岭区先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黑龙江 大兴安岭 165012)
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护理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分析
陈 彬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松岭区先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黑龙江 大兴安岭 165012)
目的 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护理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4年10月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常规组,各25例。其中常规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以临床护理的康复路径护理方法,比较并分析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和运动功能情况。结果 干预组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运动功能评分均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临床护理路径的护理方式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康复护理疗效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康复护理;缺血性脑卒中;路径
临床路径是指依照每日的护理计划,把同类患者在住院期间的护理图示进行设定,可以有效减少护理人员记录时间,提高工作效率[1]。并随着护理模式要求的不断提高,使得护理方式逐步向标准化、程序化靠拢,护理人员也由之前的被动护理变为主动、有目的、有见性的护理[2]。根据患者实际病情特征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从而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现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康复护理中的临床护理路径,并进行相关观察与研究,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4年10月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常规组,各25例,常规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以临床护理的康复路径护理方法。其中常规组男16例,女9例,年龄52~69岁,平均年龄(60.2±0.6)岁,包括进展性卒中6例,完全性卒中4例,合并高血压8例,高脂血症3例,糖尿病4例;干预组患者男14例,女11例,年龄51~72岁,平均年龄(62.0±0.6)岁,包括进展性卒中5例,完全性卒中6例,合并高血压9例,高脂血症3例,糖尿病2例。所有患者均经过脑CT、MRI等检查被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脑卒中类别、合并症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1.2.1 常规组
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方式,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加强脑卒中与口腔护理等,实施简便的康复措施,并对瘫痪者进行定时吸痰、翻身拍背等基础护理措施。
1.2.2 干预组
采取临床护理康复路径的护理方式。具体措施为:(1)宣传教育:针对不同的目标人群开展有效的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并对护理人员进行系统的护理知识培训,以掌握护理实施的方法。(2)路径施行前措施:详细填写患者的基本病情,划定主治医师,主要内容有:适用对象、标准住院日期、诊断标准、临床检查、进入路径标准、住院功能评估等。(3)康复护理实施:定时检测患者血压情况,依据实际病情指导用药,并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其中语言训练至关重要,护理人员应耐心细致地帮助患者练习语言能力的康复训练,指导其喉部发音。对发音障碍或发音不全的患者给予呼吸训练,体位训练时应指导其正确摆放体位等。(4)认知障碍的康复护理:对患有定向力障碍、智能记忆障碍的患者采取数字记忆、图片记忆等方法帮助其改善临床症状。(5)生活康复:合理调配日常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少油腻的饮食为主,少摄取高热量、高脂肪饮食,多吃水果蔬菜等(6)情志心理康复:由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产生恐惧、害怕等不良心理反应,所以要求护理人员在稳定患者病情后,对其进行针灸、电疗等康复措施,改善患者的患肢功能。
1.3 评价方法和标准
护理12周后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评定,采用NIHSS和Fugl-Meyer进行评分,并由专人完成,其中NIHSS满分为42分,Fugl-Meyer满分为100分。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7.0的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在护理前后的临床应用效果如下表1所示,可以得出,干预组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运动功能评分均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R463
B
ISSN.2095-6681.2015.011.17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