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冬
(黑龙江省拜泉县人民医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4700)
探讨心血管内科护理的特点及压力来源
李冬冬
(黑龙江省拜泉县人民医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4700)
目的 探讨心血管内科护理的特点及压力来源。方法 在实际工作情况的心血管数据记录和调查结果的基础上,统计分析床为责任制护理的价值。选择我院2012年6月~2013年1月心血管护理工作的调研数据为样本,对高校50名心血管护士进行问卷调查,随机选择其他50名护理服务的问卷,比较两组问卷结果。结果 心血管疾病的护理工作内容更广泛。护理内容不仅包括控制药物的剂量,还包括侦察、控制饮食、运动指导方案的护理、心理方面等。在这种情况下,还需处理更多的学习内容和工作,使护理工作变得非常沉重,提高护理人员的压力。结论 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能够缓解护理人员的压力。
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压力应对
内科护士的工作内容复杂,工作风险较高,工作环境复杂,往往使护士出现焦虑等问题,而这会加深医患矛盾,形成恶性循环,促使压力问题形成。为了充分治疗心血管病患者,治疗和护士工作,解决问题,促进和谐,可以通过护理人员的努力和外部环境,改善护理质量,提高培训费用。
1.1 一般资料
①选择我院2012年6月~2013年1月心血管护理工作的调研数据为样本,护理人员共30名,记录人员造成安全问题的分类问题,描述收集存在重大风险的部分。②对心血管医学护理学院共50名进行问卷调查,发出问卷50份,回收50份,有效率达100%。③随机抽样50名其他护理人员进行调查,进行心理评估,作为对照。
1.2 方法
①对心血管系统的实际工作情况和记录数据的结果进行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心血管疾病护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实际调查的特点,评价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压力的来源和应对措施,通过统计分析发现护理人员的心理问题,如护士,管理人员提供了一个以自我保护心理为基础的定量评估,但也为护理工作提供了数据支持,为保护健康和安全,提高质量。②通过问卷调查,对心血管医学、护理人员,进行大规模的调查,了解现状,面对心脏病护理工作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解决策略。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通过调查研究对护理工作相关情况进行记录,然后调整心理压力,比较之前和之后的现状。发现可以通过一定的管理措施来降低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的压力。
3.1 心血管疾病护理工作的特点
心血管疾病也被称为循环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导致的一系列治疗过程中,需胸外科,心脏外科,血管外科医生和神经学家介入综合治疗。治疗心血管疾病,应通过预防、护理、饮食指导等提高治疗效果。护理内容不仅包括控制药物的剂量,还包括侦察、控制饮食、运动指导方案的护理、心理方面等。这些内容更广泛的护理需要护理人员与患者沟通,对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疾病预防措施和疾病诊断进行了解,向患者和他们的家属进行解释,掌握患者的心理,耐心解释,热情的鼓励和安慰,与患者交谈保证足够的真诚。明确的躯体症状和令人信服的解释,可避免不良刺激,使患者治疗的心情得以改善,充分信任护理人员[1]。
繁重的工作与中国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使我国的老年人越来越多,这也意味着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为了提高心血管疾病的疗效,相对的工作内容在不断更新。在这种情况下,护士面临更多的学习内容和工作,护理人员的工作变得非常重[2]。此外,患者的心血管风险状况如高血压、心绞痛、心肌梗死和心脏衰竭等,随时会导致患者死亡。因此,护理人员必须遵守作息时间,因人而异进行护理,心血管护理工作比其他工作更复杂、更重要。
3.2 ICU护理人员的压力
风险压力是潜在的心血管病风险:患者心脏病情况是复杂的,往往还有一些危及生命的并发症,患者的药物和饮食控制不符合治疗条件,疗效就会受到严重影响,患者对心血管疾病的预后通常有非常高的期望,但往往由于冲突、对护理人员的不了解而产生医患纠纷。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医生和患者一致的是没有怀疑疾病,但由于护理人员使用药物的压力,情况解释的不清楚,无形中增加了发病率。
职场工作压力是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复杂关系,患者缺乏对护士的信任,从而不断发生冲突。重复的维护工作,长时间的需求和护士照顾的要求太高会使维护工作超负荷[4]。此外,需要照顾的社区增加,护士需要完成自己的工作,同时还要提高与工作相关的法律知识,参与继续教育[5],这些都是护理人员的压力来源。
[1] 王丽英.护患沟通在整体护理中的作用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2,(30):136.
[2] 刘少玲,李 薇,李小红.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探索[J].中国当代医药,2011,(11):47-49.
[3] 周柳嫦.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1,(16):2-3.
[4] 余菊芬,陈 旭.护士职业压力及应对方式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3,(52): 145-148.
[5] 曾林淼,彭 娟,李 升,李 芳,王 静.我国护士职业倦怠原因的系统分析[J].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3):117-119.
R473.5
B
ISSN.2095-6681.2015.01.15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