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绅++叶鸿佳
摘 要:信息网络技术正在影响和改变着教育理念和方式。在班级管理中,利用电子邮件、班级QQ群和微博与学生沟通和交往,这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德育方法,超越了简单的责罚和规训,在提倡学生自主沟通,促进主体道德内化,保证学生话语权,丰富日常班级管理德育形式等方面开辟了一片崭新的天地。
关键词:电子邮件 班级QQ群 微博 电子阅读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进入了全新的网络时代,人类开始步入信息社会。信息技术不仅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改变着教育和学习方式。在社会信息化的强大漩涡中,班级管理正面临着重大变革。应对时代变革,改变的不仅是教育的手段、方式和方法,更是教育思想、理念和情怀的更新和提升。
一、电子邮件:沟通学生心灵的“桥梁”
【案例1】
开学不久,两位同学因为言语的冲撞继而发展到用打架来解决纠纷。刚开始处理这起事件时,我采用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训诫,还要求他们在班级作深刻检讨,发现效果并不好。
没过几天,这两位同学再次爆发战争。这次我改变了处理方式,结果收到了满意的效果。首先,我让两位同学分别冷静地反思一下,在反思的这段时间里,学生的情绪得到了平复,面部的表情都有所缓和,但是都不肯先承认自己的错误。然后,我就让他们在晚上互相用发电子邮件的方法述说当天所发生事情的经过,并谈谈自己事后的感想。当晚两个同学分别发送了邮件给对方,在邮件中很客观地写下了打架的起因,总结了自己不对的地方,请求对方的原谅。两封邮件中言辞诚恳,情真意切,两位同学很快冰释前嫌,并成为很好的朋友。
【反思】
通过“电邮传情”这件事,我们发现传统的说教、惩罚、训诫等老一套的班级管理方式存在着压抑学生话语权、阻滞学生宣泄情绪、逼迫学生曲意顺从、消解师生之间的信任等弊端,无法妥当地从根本上疏导、牵引、协调问题的解决。利用信息技术的方便、快捷、隐秘的优越性,与学生沟通无极限,协商交往不留痕,营造快乐大本营。
“电邮”超越了时空,键盘流淌了真情。光缆的两端连接着那些陌生而又熟悉的心灵,这种隔空喊话,用文字的旁白代替了语言直白,互相协调商量是那样的自然和坦诚,批评与自我批评又是那样客观和动情。“电邮”引进班级管理,既能满足青少年的情感和价值体验,又能让学生互动交往克服“我”的本位,转向“你”的移情,从思想根源上认识到错误,从行为上改正错误,这即是现代德育知行统一的追求。
二、班级QQ群:班级管理的“监督者”
【案例2】
本学期,笔者以群主身份建立了班级QQ群,分别任命几名班干部为QQ群的管理员,并且明确了QQ群的群规则和群用途。
一天我收到一位同学的QQ信息,信息中透露三位班干部欺负班上的一位有智力障碍的女生,并且编写了一首打油诗让同学们到处去传唱。我马上意识到这个事情的严重性,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班上的同学会受班干部的影响,扩大和加剧对这位女生的伤害。
通过找班上的同学摸底调查,我基本弄清楚了事情的整个过程,然后我结合当时的一则时事新闻《山西男童挖眼案》,在QQ群中开展了“如果郭斌在校被人欺负,你怎样看?”的讨论。同学们非常踊跃地在QQ群里发言,有的表示“欺负郭斌的同学应该受到老师的严惩”,有的表示“如果我是旁观者,我将帮助郭斌揍他”……
我注意观察了这三位班干部的QQ图标,一直都很沉默。两天后这三位班干部主动“投案自首”,给我发来消息,诚恳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经过这件事后,班上的同学对这位有智力障碍的女生都格外照顾,同时也认为三位班干部知错能改,大家乐于配合她们工作了。这正好印证了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那句话,影响儿童道德学习的因素很多,但是,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行为主体的观察或对榜样的模仿[1]。
【反思】
QQ聊天以其广泛性和便捷的即时沟通模式深得中学生的喜爱,是目前中学生普遍流行的交往方式。建立班级QQ群,能够充分运用网络时代人际交往的特点,为网络时代的班级管理开创了一片崭新的天地。
柯尔伯格强调,品德既不是固有的“道德种子”的成熟,也不是单纯外部环境塑造的产物,而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行为主体在活动和交往基础上自我建构的结果[1]。自从QQ群建立后,同学们经常在群中踊跃交流。当学习中碰到了难题发布到群里,总有热心的同学帮助解答;当生活中碰到了不如意的事情发布到群里,总有好心的同学负责安慰开解;当班上有好人好事时,总有开心的同学及时发布……
班级群的图标总是闪动着,热闹非凡,他如同班级45颗跳动的心脏,生机勃勃。有了这个美好的氛围,我及时抓住契机,在群里开展了“你的行为我监督”活动,将每周班级表现情况在群里进行公布,同时实时发布的有同学们身边的好人好事、点滴感动的瞬间、学校要闻、班级内外、四海摘英、家长寄语、教师心絮、同学传真、小小曝光台等。有了班级QQ群这个平台,同学的热情被点燃了,班级管理透明度增加了,交流沟通无处不在,师生相伴形影不离,协调合作畅通无阻,学生家长自觉参与,自我约束、自主管理增强了,QQ上一片繁忙兴旺的景象。
三、微博:班级管理移动的“留言簿”
【案例3】
一位各方面都非常优秀的女生在微博上@我,说她最近比较苦恼,因为她喜欢上了隔壁班的某个男生,虽然她觉得非常不应该,但是她又控制不了自己的情感,总是不自觉地去关注那个男生的一举一动。
慎重思考后,我给她了微博回复。建议她首先认真思考喜欢他的哪些方面,然后鼓励她去和这位男生正常交往。通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再思考自己喜欢的那个男生是不是自己虚幻出来的“自己崇拜的英雄”呢?
有了我正面具体的回复,她和我距离拉近了,我俨然成为了她的“闺蜜”。她随时和我分享她的感受,我也从旁给她适时适度的引导。通过一段时间的微博互动后,她非常高兴地告诉我,再也没有原来的苦恼,他们已经成为了很好的普通朋友。
【反思】
正如有些媒体夸张地表述“微博搅动中国”,中国进入了微时代。作为信息技术时代下的弄潮儿——中学生,见面语也时髦地换成了:“你关注我了吗?”
微博的出现强烈冲击着学校的德育工作。通过只言片语、图片视频及微博上的互动都能让老师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他们的情感世界,甚至直接参与学生关心问题的讨论。杜威认为,道德发展的核心是儿童的道德思维[2]。于是我鼓励学生将班级上发生的点滴记录在微博上,老师可方便地从各位同学的微博上了解到班级的日常变化、舆情波动、风云际会,而这些信息在日常用面对面的语言方式获取是很困难的。
四、电子阅读:班级管理的生活方式
【案例4】
班上有位男生脾气非常暴躁,当和同学发生小摩擦时常常通过“武力”去解决问题,造成班上同学都有意地疏远他。由于无法和同学融入一片,他常常独自沉浸在电子阅读中。针对这一情况,我推荐他阅读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一书,读完后请他来和我交流一下感想。一个月后他主动找到我表示他非常喜欢这本书。这本书让他好像走入了小主人公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将他带入一个爱的世界,让他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爱。在感动中,他发现爱其实并不是虚无飘渺的东西,像空气,每天在我们的身边。同时也认为自己原来在班上的处事态度存在很多的问题,以后会积极改正。我趁热打铁地又给他推荐了卡耐基的《积极的人生》。将近一个学期过去了,他通过不断的阅读,行为逐步地发生了转变,和同学们的关系也逐渐冰释。
【反思】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思想教育的基石,被人们所公认。阅读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可以丰富学生知识,开阔学生视野,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审美能力,可以熏陶感染学生思想,陶冶学生心灵。然而,很久以来仅靠纸质书本,其获取的延时性、内容的局限性、携带的限制性制约着书籍教育功能的最优化和最大化。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阅读弥补历史的缺陷,实现了处处能读、时时能读的立体型、多样化、全覆盖的特点,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种媒介可供教师和学生自由选择。
为提高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参与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最好的教育条件和教育环境[3]。网络的便捷性和及时性提高了学生主体感受教育氛围的效率,电子阅读成为越来越多学生阅读的主流方式。学生通过电子书联动阅读、指向阅读、集中阅读等,由于火力密集、药性浓烈、把脉治疗,情感上往往受到极大的震动,思想上容易受到深刻的启发,觉悟上常常得到快速的提升。这时,教师再从中进行必要的点拨和引导,“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虽然不能一蹴而就,但能顺势而为;虽然不是立竿见影,但能影响深远;即便不能实现人性品质的“突变”,但内化的恒久可靠,让学生走向成功,这种班级管理方式,教师应该且用且珍惜。
参考文献
[1]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4).
[2] 杜时忠.德育十论.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5.
[3] 王道俊,郭文安.让学生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教育研究,1989(9).
【责任编辑 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