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广播特写对精品节目创作的启示

2015-01-21 18:29邢晓春
中国广播 2014年5期
关键词:聚焦音响人文关怀

邢晓春

【摘 要】广播特写作为国际广播界评奖中的一个重要奖项,与日常的广播节目形态不同,但它的理念和节目形态对广播精品节目的创作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比如聚焦某件事或某个人、讲述一个好故事、挖掘和展现冲突、体现人文关怀、表达独特的意蕴、运用音响说话等。

【关键词】广播特写 精品节目 聚焦 人文关怀 音响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在近年的广播节目国际奖评选中,有一个奖项叫做“Documentary”,有的将其译作“广播特写”;有的称之为“纪实专题节目”;有的说它是“相对于广播剧而言的、非虚构的新闻专题节目”;有的认为它“将真实的新闻进行了艺术化处理”……实可谓众说纷纭。如果按照英文直译,“Documentary”是“纪录片”的意思,那么“广播中的纪录片”究竟是一种什么样式的节目呢?它有什么要素和特征呢?笔者认为,将其翻译成“广播特写”是比较贴切的。因为这类节目除了非虚构的、纪实性的特点之外,还有一个特点是运用语言和音响,以类似特写镜头的方法,真实、突出地再现客观事物、人物及其活动场景某一局部。作为国际广播界评奖中的一个重要奖项,它与我们日常的广播节目形态不同,但它的理念和节目形态对节目的创作,特别是精品节目的创作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启示一:聚焦某件事或某个人

作为亚广联奖评委,澳大利亚广播人史蒂夫·亚恒先生认为,“做广播特写之前要站在听众的角度想听众关心什么、想了解什么、什么和他们有关系,做节目时节目制作者要想清楚自己要表达什么”。言下之意,广播特写应聚焦于一个问题,或阐释一个观点、追踪一个主题,而不能观点分散、表达太多的东西。

广播特写中的“特写”借用了影视中“特写镜头”的概念。特写镜头是电影画面中视距最近的镜头,因其取景范围小、画面内容单一,可使表现对象从周围环境中突现出来,形成清晰的视觉形象,达到强调的效果。特写镜头能表现人物细微的情绪变化,揭示人物心灵瞬间的动向,使观众在视觉和心理上受到强烈的感染。由此引申,广播特写也要聚焦某个主题、某个人或事物,放大它、突出它、剖析它,而不是全景式呈现。

比如,做一个系列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目,每集讲一个“非遗”项目。每一个“非遗”项目可说的内容非常庞杂,包括历史沿革、流派分类、经典剧目(曲目)、多位“非遗”传人,等等。而节目时间又有限,一般是25~50分钟,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要选择一个切入点,以点带面,以小见大,如可以聚焦一位非遗传承人的经历和他的学生们,或者以日记形式、用记者视角记录某一天采风的所见所闻所感等等。如此这般,从细微处入手,展现和突出微观世界,具体生动地折射出宏大的主题。这种广播特写的创作方式使精品节目的产生有了内容基础。

启示二:讲述一个好故事

节目的结构和叙述方式有所创新是节目成功的重要因素。用什么线索把纷繁的素材有机地勾连起来,是非常考验节目制作者智慧的。广播特写非常讲究如何“讲故事”。获得2012年度亚广联广播特写奖的作品《带着小提琴的少年》就是这方面的卓越范例。该节目的制作者、英国广播公司(BBC)的Priyath Liyange 曾经是BBC驻斯里兰卡记者站的首席记者。他观看了数小时由政府提供的斯里兰卡内战中难民经历屠杀的镜头。一天晚上,他在片子中看到一个少年,肩上挎着小提琴盒,择路而行,穿过战场。在逃难时,人们随身带的通常是被视作最珍贵的东西,这把小提琴对这个少年意味着什么呢?这背后似乎隐藏着什么故事。好奇心促使Priyath Liyange怀揣着男孩的照片,和节目组的同事们回到了战后的斯里兰卡,试图找到“带着小提琴的少年”。节目组探访学校、音乐家等等,一路寻找,在此过程中展现了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因逃避反叛武装追捕,很多人失去了亲人,非常痛苦;泰米尔猛虎组织不允许人民演奏自己民族的音乐,但人民还是偷偷地弹唱,聊以自慰;人民不得不面对死亡、伤残、贫穷,可是为了生存还要苦苦地挣扎……一根情节线——寻找,把作者想展现的素材、想表达的东西有机地串在了一起并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

当然,除了“寻找”这种讲故事的方式,还有日记体、拼图式等多种叙述方式,已经或将来会源源不断地被广播特写的创作者们发掘和使用,而这些方式无疑是打造精品节目的法宝。

启示三:挖掘和展现冲突

广播特写讲究层层“抽丝剥茧”,要体现探究问题的过程。过程要有起伏变化,不是听了开头就能推测出结尾,也不是纯粹的表扬型或批判型报道,而是多视角去呈现事物的复杂性,摆出两方或两方以上的意见冲突,使节目内容丰满,耐人寻味。

好的戏剧一定是有矛盾冲突的。戏剧冲突尖锐激烈,将一些平淡的矛盾组成有声有色的冲突,由于矛盾的双方都有足够的冲击力,冲突最后爆发时是格外强烈的。戏剧冲突还要高度集中,即在既定的时间和空间表现社会矛盾。另外,戏剧冲突必须是扣人心弦、波澜起伏的,使观众一直处于紧张和期待之中。

广播特写就借鉴了戏剧的这一表现手法,用“冲突”来吸引听众。当然,与戏剧冲突不同的是,广播特写不能虚构冲突,而是要着力挖掘事件背后和人物之间客观存在的冲突。

仍以《带着小提琴的少年》为例,节目中有几对矛盾冲突:生存与死亡,音乐的美好与战争的丑陋,对自由的向往与现实的禁锢等。战争将这几对矛盾冲突空前强化,节目又通过寻访的过程,巧妙地将这些冲突呈现出来,而且是在特定的时空里集中展现。孩子还活着吗?他还能继续拉琴吗?究竟能不能找到他呢?一连串的冲突能否解决,这些问题让听众一直处于紧张的期待中。然而,找寻的过程一波三折,一会儿有人说好像是某某,在哪里见过,可到了那里,又发现不是;一会儿觉得没希望了,可是又有新的线索出现……冲突造就了精彩的故事。在精品节目中,冲突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启示四:体现人文关怀

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春秋时期的管仲在《管子》中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把这些中西方哲学思想贯彻到艺术创作中,就是体现作品中的人文关怀,即以人为中心,关注人的生存状况,关注人的精神需求,维护人的尊严与价值。

在国外的纪录片中,植物、动物、人物、科教、历史、风俗、采风、人物传记、社会问题皆可入题。不论选材范围窄也好、宽也好,重要的是我们都能感受到那一份人文关怀,也就是制作者将对人、人性以及人民生活福祉的关切融入纪录片的主题中,在客观记录的同时透射出以人为本的意识。①近年来,国内的纪录片也越来越注重以人文关怀来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比如2013年11月,中央电视台播出了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片中,淳朴的茶农一生与茶为伴;文化水平不高的长净和尚因茶而与自然融为一体;日本爱茶人一生致力于公益;在社会的帮助下,泰国金三角从“毒品集中营”慢慢转变为茶园……这些“茶人茶事”,无不流露出浓浓的人文关怀,肯定了人性的价值,体现了在茶的世界中普通茶农和高级配茶师是平等的。正是这种力量吸引和感动了观众。

人文关怀是纪录片的灵魂,好的广播特写作品也一定会体现人文关怀。《带着小提琴的少年》就是关注一个孩子的命运,他的生死、他和小提琴以及音乐的关系。而孩子最容易触动人们心灵最脆弱最柔软的角落,听众更容易被感染。

在平常的节目采制过程中,我们习惯向被访者提出理性的、大而化之的问题,被访者的回答也是按部就班。为什么不尝试从细节入手,提出更人性化的、能触及心灵的问题呢?这样,被访者的回答才会生动起来,才可能感染听众。一些高质量的广播节目已经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如中央电台中国之声一档高端人物访谈节目就力图“转换官场语言,还原普通人”。面对省部级高官,主持人会问诸如:你最注重下属的什么品质,你喜欢自己的家乡还是现在任职的这个地方,对你影响最大的人是谁,如果可以重新选择,你会去干什么……这些带有“温度”的提问,成功地将严肃的官员们还原为普通人。他们的回答轻松风趣,富于个性,充满温情。这样的节目怎么会不吸引听众呢?因此,在我们的精品节目创作中,应该有越来越多的触及心灵、关注人本的内容呈现。

启示五:表达独特的意蕴

澳大利亚广播人史蒂夫·亚恒说:“广播特写中,要多一些‘Gosh factors。‘Gosh是‘天啊的意思,就是人们十分吃惊时不由自主发出的感叹词。节目中应该尽量多一些能令听众发出‘Gosh这样惊叹的元素,那就意味着我们的节目给了听众很多他们不知道的东西。”德国著名广播特写制作人岩斯在讲述他的获奖作品《K街》时,也提到过极为类似的观点。他说:“对K街的生活,欧洲人很熟悉。不仅柏林有,很多国家都有这样的街。因此,我的表达方式要不一样,我要录到一些别人没有录到的东西或是被别人忽略的东西,比如在汽车里的性交易。还有,一般都是采访K街上的受害者,于是我想我干嘛不采访制造伤害的人呢?”终于,同样是K街,岩斯以不一样的被访者和不一样的场景表达,向听众呈现了不一样的K街,那里不仅有悲惨的生活,表达了作者的同情和愤怒,更探究了悲惨现状产生的原因,而这直接决定了这个节目的成功。

另外一位外国的广播特写制作者Adam Symansky曾这样描述他心目中的广播特写:“带我去我从没去过的地方,让我听说一些我从未听说过的事,让我遇到那些我没有机会遇到的人,然后从新的视角,展现一个世界。”在精品节目创作中,希望节目制作者能多去寻找一个事物中或一个人身上“不一样”的东西。

启示六:运用音响说话

我们以往惯常的专题节目基本依靠串词来讲述和表达,广播特写则调动了所有声音元素,充分发挥了广播的声音优势,用音响营造画面,用音响来说话和表达思想感情。听众通过音响理解到的和感受到的,远远胜过语言的直白传达。获得1992年亚广联信息节目特别推荐奖的广播特写《今日少林》是这样开头的:

【少林寺僧人练功的武打声

解说:动如猛虎,这里的武功闻名天下。

【武打声渐隐,少林寺鼓磬声、僧人诵经声

解说:静若处子,这里以禅宗的祖庭在中国佛教界占有重要地位。

【少林寺众僧念经声

解说:少林寺,一个神秘而又令人向往的地方。

练武的音响代表少林武术,诵经的音响代表少林禅功。这一动一静、一文一武、一张一弛,以对比强烈的音响,巧妙地展现了主题。不仅一下子把听众带进了少林寺的特有氛围中,而且使听众明白了禅与拳在少林寺占有同等重要的位置。在节目之中和最后,又反复运用了这种对比音响,强调了二者的对立统一关系,节省了文字,深化了主题。②

这虽然是一个20多年前的节目,但其对音响的运用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因为它不是简单地用机器录下各种声音,而是用编辑的妙思将音响充分展现和组合起来,让音响说话,让音响为主题服务。同时,音响丰富了听觉感受,勾勒出一幅幅画面,唤起听众的想象力,使节目更具可听性。在精品节目制作过程中,我们应当强化音响意识,在音响的表现力上下功夫,力求最大限度地体现广播的魅力。相信广播人能够将广播特写的先进理念和制作方式更多地运用到平时的节目中,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精品节目。

注 释

①惠雨燕 《纪录片中的人本理念和人文关怀》,载《青年记者》 2013年第2期。

②杜嗣琨 《重现〈今日少林〉文武风采》,选自《倾听中国》,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258页。

(作者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综艺节目中心)

(本文编辑:莫玉玲)

猜你喜欢
聚焦音响人文关怀
音响销售面对面之我卖音响的这些年
音响行业真的“难”做吗?
为定制安装而生SpeakerCraft,纯粹的定制安装音响品牌
诚实音响
浅析突发事件网络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关怀的缺失与重构
对员工的人文关怀,是预防工伤事故的重要手段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