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平
近年来,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秉持“让每一位孩子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理念,围绕“办有质量的教育,建群众满意的学校”的工作目标,加强顶层设计,突出制度保障,推进教学改革,丰富实践活动,强化督导评估,统筹规划、标本兼治,探索打破教育减负政策难以落地、学生负担屡减不轻的怪圈,走出了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减负提质之路。
一、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日常教学行为
要真正实现减负,就必须从规范日常教学行为人手,逐步转变传统的苦学苦教模式,重点落实“两抓、两培养”,即义务教育抓基础、抓规范,培养兴趣、培养习惯;高中教育抓特色、抓质量,培养成人、培养成才,为实现学生的生动课堂、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终身发展服务。近年来,我区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从制度源头上着手规范。
一是规范课程管理。认真落实省厅《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计划》,开齐、开足、开好规定课程,严禁随意增减课程门类和课时总数,严禁选用、代购或推荐未经审定批准的教材、教辅资料和练习册。加强校本课程体系建设,开发书法、戏曲、国学等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二是规范时间管理。严控义务段学生在校时间,小学生、初中生每天在校上课时间分别不超过6小时、7小时。认真落实大课间活动,确保学生每天1小时的校园体育锻炼。每天至少安排40分钟的午休时间,用于学生午间休息或业余爱好锻炼。落实自主学习时间,初中每天至少安排40分钟,用于学生自学、作业整理或个别辅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三是规范作业管理。小学1~3年级学生不布置课外书面作业,4~6年级学生的课外书面作业量不超过60分钟,初中一、二年级不超过90分钟,初三年级一般控制在2小时以内。鼓励布置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体验类、实践类、劳动类、参观类作业,鼓励推行每周一次“无书面作业日”。学校每学期至少安排两次作业检查,对教师的作业布置、批改、分析等情况进行检查指导,确保每天课外作业学科平衡、总量合理。
二、推进教学改革,改善教育教学生态
我区自2011年成立全国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以来,以幸福教育为导向,加强顶层设计,聚焦课堂教学,改进评价方式,改革招生制度,构建和谐的教育教学生态环境。
一是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接受教育的核心环节,也是教育改革关注的焦点。我区出台《进一步推进全区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遴选了14所学校组成课改联盟,建设学习小组,倡导合作学习;加强教师培训,培育骨干团队;组织课改论坛、展示周等活动,实施“榜样引路”,有力地推动了课改实施。
二是改革学生评价体系。严格控制各种形式的统测活动,控制统测难度系数。强化过程性评价,学生学业成绩通常以小学等级制、初中分数制形式呈现出来,严禁公布学生考试成绩或按考试成绩对学生排名,同时利用大数据流概念,完善考试评价分析制度,改进教学方式。以责任意识、感恩之心、生存能力和身心健康、乐观向上为标准,开展“阳光学子”评选表彰活动。
三是改革招生选拔制度。在义务教育阶段,按照“对象分类,招生分批”原则,坚持相对就近、免试入学政策,严控择校,分批有序地推进招生工作。深化普高招生制度改革,继续实行优质普高招生名额直接分配到初中的做法,分配名额按各校毕业生数,分配比例逐年提高。2012年,我区全面取消“三限生”政策,今年起,在巩固民办中小学取消升学考试这一做法的基础上,我区优质民办初中招生开始实行小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度,今年将有1/3的学额分配到各中心小学。
三、丰富实践活动。扎实推进素质教育
我们统筹利用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五个阵地,整合发挥教育专家、管理干部、教研人员、一线教师、社会力量五种资源,在校内,按照全面普及、满足个性的原则,加强特色办学,打造特色校园;在校外,按照弘扬传统、拓展资源的原则,加强实践教育,促进家校融合,实现减负提质。
一是推动学校特色创建。在“办有质量的教育,建群众满意的学校”工作目标中,把“特色学校建设”确定为“校园六打造”的具体目标之一。围绕这一工作目标,我们建立特色学校评估制度,提出了“校校有特色”的创建要求,各校广泛开展“一校一品”特色建设活动,打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
二是丰富校园社团文化。我们对所有中心级及以上学校提出了“十有社团”的建设要求,要求每所学校都要有书法社、合唱队等十个学生社团,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从2011年起,对学生体质健康、艺术素养和科学实验技能的测试成绩在全区公开排名,促进学生体艺素养提升。
三是鼓励学生社会实践。我们明确要求学校每年在4月份和11月份分别安排1~2天,作为“春假”、“秋假”,在此期间,学校一律不得安排常规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包括集体外出、参观访问等活动。此外,区级层面每年定期安排初三学生赴区社会实践基地参加集体实践活动,鼓励各校开展生存训练、生命课堂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生活能力。
四、创新督导机制,推动全员参与落实
全面、有力的督导评估是教育减负落在实处的重要保障。我们以专职督导队伍为基础,建立健全减负工作督学责任区制度和常态性减负督查机制,建立办学行为与校长绩效考评相挂钩的制度,自觉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提升社会的现代教育理念,为教育减负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实施保障。
一是建立督学责任区制度。在全省率先成立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参照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体制,将发改、人社、财政等12个部门纳入委员会,明确各单位职责,提升教育督导工作的地位和权威。在原有镇乡(街道)兼职督学的基础上,统一聘请50名区政府督学,把全区23个镇乡(街道)和13所高中统一划分为6个督学责任区,选派责任区督学,对责任区内学校开展以教学日常行为规范为重点的督导工作,积极构建“政府管教育、学校办教育、社会评教育”的教育发展新格局。
二是落实常态化督查工作。推行责任督学公示制度,在校门口张挂责任督学公示牌,注明联系方式和投诉电话,广泛征集群众对教育工作的意见建议。督学人员每月必须到校一次,平时不定期开展明察暗访活动,重点监督学校办学行为规范和教育减负措施落实情况。区教育局对各校落实教学常规工作进行抽检,每年开展“日常教学行为规范校”评估,并将结果向社会公示。
三是接受社会与家长监督。实施校务公开,在校园醒目位置公开课程、课时等安排,在媒体上发布规范办学行为承诺公告,分发告家长书,公布举报电话、局长信箱,广泛接受社会监督。推进家长学校建设,通过讲座、培训、座谈等方式,传递先进教育理念,引导家长更新观念,争取社会支持理解。加强家校合作,通过家委会、家访、家长开放日等活动,定期向家长、学生征求减负意见,凝聚合力办好教育。
(责任编辑 杨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