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文本细读的几点策略

2015-01-20 19:55周雪莲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5年1期
关键词:感叹号题眼马良

周雪莲

一、 抓住空白

如果你在空白处阅读,能够读出一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这就叫文本细读了。所以,我们要抓住空白。人教版二上《假如》是一首情感浓烈的诗歌,末尾用上省略号,我就及时抓住这个空白点引导:假如这时候老师也送你们一枝马良的神笔,你准备画什么?并出示句式:“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                 。”有的学生说:“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盲人叔叔阿姨们画一双明亮的眼睛,让他们能看到美丽的世界。”还有学生写出了自己的心声:“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可爱的熊猫画许多绿绿的竹叶,让熊猫吃个痛快,健康成长。”…… 课堂上,教师巧抓教材的空白处,为学生打开了一个极为广阔的想象空间,使其受到爱的熏陶,体验到浓浓的关爱他人的幸福。

二、 审视词语

细读文本,就是要细读到最小的意义单位,要一个词语、一个词语地咀嚼,由于文本的不同,我们关注词语的点也不同。比如人教版三下《她是我的朋友》一课中,同样是哭就有“啜泣”“呜咽”“低声哭泣”等不同的用法,随着故事的发展,作者着力描写了阮恒几次哭泣的样子。在教学时,我们牢牢抓住“啜泣——呜咽——低声哭泣”的线索,比较三个表示“哭”的词语的不同点,这样我们就能体会到孩子在整个献血的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这三个同样表示哭的词语,既有着细微的区分,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真实地反映了一个稚嫩的孩子对死亡的畏惧,同时也演绎出这个孩子善良、无私的心迹。

三、 扣住题眼

倘若教师能引导学生紧紧扣住“题眼”,调动已有的知识积累、阅读经验,作横向和纵深的联系、比较、分析、归纳,就有可能“挖”出高质量的味来。人教版小学语文三上《掌声》一课,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在上台讲故事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教学时,我始终扣住文章的“题眼”——“掌声”。以“掌声”为“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本。在学生质疑英子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后,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掌声的句子,再深入理解两次掌声的不同含义——第一次的掌声带有“鼓励”,第二次的掌声带着“称赞”。最后又在掌声处填空,让掌声延伸:“如果你是英子的同学,你想用掌声告诉她什么?”“你觉得掌声是(    )。”

这样紧紧地扣住题眼——“掌声”,引领学生一步一步深入文本,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四、 留心标点

一篇好的文学作品,为增强语言效果和塑造艺术形象,往往使用一些特殊的标点来表达作者的思想。例如人教版三下《南辕北辙》一课,在备课时,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这则寓言中有三句话:“你要上哪儿去呀!”“楚国在南边,你怎么往北走呀?”“那你哪一天才能到楚国呀!”这三句话看似都是问句,为什么只有第二句话用问号,而其他两句都用感叹号不用问号呢?带着这个问题,一遍一遍地读课文,一遍一遍地感悟体会,终于领悟:“呀”是一个特殊的语气词,它可表示感叹语气,也可表示疑问语气,什么时候表感叹,什么时候表疑问,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定。第一句:“你要上哪儿去呀!”在这句话前面交代了一个人坐着马车在路上飞跑,这个人的举动反常,他的朋友看见了感到很惊讶,所以朋友问:“你要上哪儿去呀!”句意侧重表达人物的心理活动——惊讶,因此用感叹号。第二个句子不知道结果,产生疑问,所以第二句要用问号。第三句:“那你哪一天才能到楚国呀!”朋友已经知道了他走错了方向,所以问:“那你哪一天才能到楚国呀!”这句话侧重反映人物担忧的心理活动,因此用感叹号。

细细品读,感悟到了标点符号的神奇和神秘,走上讲台也就更显得胸有成竹了。如果在上课时让学生多读,在读中自己发现这个问题,教师再引导学生发现这个不被人留心的细节,从而一步步深入理解,那样更能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

(作者单位: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实验小学

教育集团)

猜你喜欢
感叹号题眼马良
我想成为神笔马良
感叹号
Мероприятия и контакты
我的神笔马良
【完美!】
找点
浅谈中学生命题作文审题教学的策略
感叹号不可随处使用
高考数学题中“题眼”的理解与破解
物质推断题的推断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