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组织缺陷及其修复问题探析

2015-01-20 03:45史振乐侯国栋
金融经济 2014年5期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银行

史振乐 侯国栋

摘要:我国银行业产业组织经历了垄断、垄断竞争萌芽以及发展三个历史阶段,受行政机制主导作用的影响,银行产业存在许多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组织缺陷,这些缺陷会对我国金融业乃至整个经济运行态势造成不利影响。利率市场化是行政机制向市场机制过渡的关键环节,利率市场化的启动与深化对银行产业组织提出了市场化的要求,同时也提供了一种有效的修复机制。

关键词:银行;产业组织;利率市场化

一、我国银行业产业组织发展回顾

我国银行业产业组织发展大体经过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垄断。1978年之前,中国人民银行一直处于“一家独大”的地位,对中国银行业几乎是完全垄断的,中国人民银行几乎等同于整个银行产业。1979年,中国农业银行恢复,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时国内大一统的银行产业格局,为了适应改革的深入进行,又相继建立了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原来的中国人民银行也被确立为中央银行,这就初步形成了以中央银行为核心,国有四大银行为主体的双层银行体系。这一体系虽然打破了中国人民银行完全垄断的单一格局,但是由于各专业银行之间分工明确,银行间基本上不存在业务领域的竞争,因此,这一时期的银行产业仍处于垄断阶段。当然,业内的分工还是降低了市场的集中度,增强了决策的自由度,主要表现在各家银行对客户资源的潜在争夺,结果造成了各家银行分业经营的格局被打破,内在的竞争因素开始在银行产业内部萌芽。

第二阶段:垄断竞争萌芽。我国银行产业出现“竞争要素”的最主要标志是民营银行和区域性商业银行的出现。伴随着央行监管职能的日趋明确以及四大国有银行职能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中信、深发展、广发、浦发、民生等多家股份制银行开门营业,虽说股份制银行无论从资金实力还是从网点规模上都无法和四大国有银行媲美,但是作为“竞争要素”,股份制银行的出现,连同后来出现的区域性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等各种产权类型的银行,银行业自主决策、自负盈亏的机制和范围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央行的管理职能逐步由“行政主管”向“行业主导”方向转变,行业的竞争意识越来越强。但是由于四大国有银行的绝对主导地位,这一阶段的市场竞争程度和范围都很有限,垄断竞争格局只是出现了萌芽。

第三阶段:垄断竞争发展。在改革深化阶段,两个重要的突破为银行业组织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一是2003年4月银监会的成立,进一步明确中央银行和银监会的监管职能;二是四大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四家银行虽然仍然保持国家绝对控股地位,但是股份制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行政附属”的地位,正式确立了商业银行的基本属性。但是,受制于国有股份制银行的特殊职能及其无可比拟的经营规模,银行产业虽然突破了直接的行政干预,却没有形成竞争性格局。与此同时,以利率市场化为主要内容的银行业价格机制尚未形成,市场机制还不足以主导银行业资源配置。因此,我国银行业产业组织仍处于发展完善阶段。

综合我国银行业组织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从行政主导向市场主导过渡是我国银行业组织创新的主线,行政机制一直是我国银行业发展的主要推手,只有在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以后,市场机制的左右才开始显现,但是影响范围还很小。

二、银行产业组织的缺陷

我国银行业市场化进程滞后于工商业部门,行政机制的主导作用造成银行产业组织存在诸多缺陷: 首先是各家商业银行“重政策”优于“重市场”,“找行长”多于“找客户”。尽管各家银行都把“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运营的主要目标,但是向上级要政策、要资源仍然是商业银行的重要行为取向,有政策就有资源,有资源才有利润。这种计划经济的企业理念并没有随着银行业市场化改革而削弱,相反,由于银行业相对于工商业的优势地位,货币资源的稀缺性尤为突出,银企之间的供求矛盾始终存在,客观上对政策管控提出了要求。这就形成了“上级出政策—政策出资源—资源出利润”的纵向利益链条。可见,虽然消除了行政的直接经营权限,但却没有根除行政资源对商业银行行为的影响。

其次,基于行政诱导形成的垄断格局致使银行产业效率不足,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无法正常发挥。与工商业不同,银行业的适度垄断不仅有利于金融安全,而且对平复经济周期以及促进工商业稳定发展都能产生积极的作用。问题在于,这种适度垄断需要有完善的市场机制相配合,即垄断格局本身应该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形成。我国银行产业的垄断格局这主要依靠行政诱导实现的(早起是行政命令),这种格局一方面造成银行业与工商业之间的价格信号失真,利率的变动经常会反映政策的诉求,而不是工商业的供求关系,容易导致工商业的异常波动,进而影响整个经济活动的平稳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各家商业银行运营状况存在明显差异,加之民营商业银行与区域性商业银行没有响应政策诉求的绝对义务,因此,不能充分体现市场关系的价格变动直接干扰了这些商业银行的正常经营活动,其负面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与此同时,违背市场供求关系的价格异动还会诱发银行的寻租行为,这种“政策租”的主要承担者是那些有市场但却不符合政策导向的产业和企业,具有明显的负效应。可见,行政诱致型垄断是一种不成熟的产业组织结构,受制于不完善的市场机制,这种结构表现出诸多的无效配置现象。

再次,行政机制导致银行业市场份额高度集中,制约了中小银行的健康发展。中小银行是银行产业中的“竞争因素”,是产业组织效率的保证。这些银行的优势主要在于可以更加灵活的运用价格等市场机制,但是受制于行政诱导,中小银行无法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导致其在资产负债等主业运营和经营网点的建设等方面的发展速度都很缓慢。从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来看,这种影响制约了投资人的积极性,也阻碍了银行内部管理和服务技术的创新。从产业发展来看,中小银行的份额不足直接制约了整个银行产业的组织效率。一般来说,垄断竞争的组织效率首先要求在垄断企业和竞争企业之间合理分配市场份额,而且要求这种分配必须遵从价格引导,而我国的银行产业在这两个基本方面恰恰都没有做到。可见,中小银行发展不足已经构成了制约银行业组织创新的重要缺陷。

最后,不成熟的产业组织反向制约了银行监管的效果。央行和银监会的职能分工为银行业的监管提供了机构保障。但是监管的效果除了机构自身的效果之外,还有赖于银行业的市场效率,表现之一是高效的监管必须建立在快速准确的市场信号基础之上。监管决策不仅要考虑商业银行自身的运行以及银行产业的运行态势,还必须考量国民经济的总体运行态势,离开这些基础,监管的科学性就无从保证。表现之二是监管效果要依赖银行业对政策的吸收能力。商业银行一般都有反监管的内在动机,如果监管措施与市场情况发生错位,更容易引起商业银行的规避行为。可见,不成熟的产业组织不仅使商业银行微观运行存在诸多缺陷,同时也使宏观监管体系存在许多隐患。

三、利率市场化诉求及其修复机制

利率市场化的实质是在银行产业确立价格机制,是行政机制向市场机制过渡的关键环节,利率市场化过程要求银行业按照市场规律推进产业组织创新,同时也为产业组织演进提供了一种修复机制。

第一,利率市场化要求银行业具备结构合理品种齐全的资产负债工具体系,确保货币资源在各银行间合理配置。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市场化取向的根本目标,利率市场化改革核心目的也在于通过市场化配置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与普通商品不同,市场化的利率决定机制并不允许大幅度的波动,商业银行也不可能像工商企业那样充分运用价格杠杆开展竞争,而是要依靠一个成熟、系统、合理的资产负债工具体系作为资金流转的重要载体,从而推动利率对货币资源的引导作用。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工具比较单一,特别是受到分业经营的限制,工具创新的空间较小,无法承担利率传导机制的载体作用。因此,有必要把将市场化的利率与债券、股票、期货等基础工具相结合,创新货币市场工具,促进银行表外业务的深入发展,形成品种齐全、竞争充分的货币市场。可见,利率市场化不仅对货币市场的发展提出了要求,同时以价格信号和基础资产的形式对货币市场做出了修复。

第二,利率市场化要求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确保价格信号的真实性。信息不仅是价格信号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还是价格信号形成的重要基础。在银行产业内部以及银企之间,各种类型的正式信息和非正式信息都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可以说,没有充分有效的信息,价格信号不仅无法有效传递,甚至根本无法形成价格信号。因此,必须具备规范的信息披露制度,利率市场化的功能才能有保证。我国已有多家商业银行成功上市,受《公司法》的约束,这些银行的信息披露制度相对完善,但是还有更多的中小银行和区域性商业银行没有信息披露的义务,导致银行产业存在比较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对于工商业而言,这种信息不对称的组织格局不会影响市场绩效,甚至相反,处于竞争地位的中小企业可以运用“信息保密”来抗衡垄断企业的竞争,从而实现垄断竞争的均衡。但是在银行产业,这种“信息保密”会造成价格信号失真和利率机制失效,其影响不仅局限在银行产业内部,更主要的是对工商业的影响。因此,具备规范的信息披露制度,以确保银行业价格信号的真实性,是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条件之一。与此同时,利率市场化还具备修复银行业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功能。随着货币工具体系的发展完善,信息的真实性直接左右着货币投资产品的价格波动,进而影响商业银行的利润,客观上形成了外在竞争压力和内在的活力冲动,因此有助于推动商业银行积极理性地对待信息披露制度。

第三,利率市场化要求建立完善的差异化服务体系,既能够增强非价格竞争的作用,同时也为利率差异提供条件。竞争是市场的内在要求,也是其基本特征,银行产业的绩效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行业间的竞争程度上。利率作为货币的价格,决定着货币的配置方向,充分利用利率开展竞争能够促使货币资金的流动更加合理。但是如前所述,银行业的价格竞争受到了诸多限制,相对而言,服务竞争就显得格外重要。推行差异化的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对各家商业银行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竞争手段。从利率市场化的需求来看,差异化的服务不仅是利率机制的重要补充,同时也是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条件。在垄断竞争的产业组织中,大银行与中小银行之间除了市场份额的差异之外,目标市场和服务手段等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大银行网点密度大,以便利为主要特

征,中小银行则受制于资金和规模,以重点客户为主要服务

对象。前者的利率弹性较低,后者则较大。可见,差异化服务不仅是商业银行竞争手段之一,而且是形成利率差异的条件之一。

第四,在监管方面,利率市场化必然要求削减政策性诉求,提高监管的行业绩效。利率市场化进程确实意味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和更多的风险,客观上需要具备一套具有法律保障的科学的监管体系。但是,加强监管并不等于增加政策诉求,相反,利率的价格信号作用需要减少市场运行中的政策干扰,以确保信号的真实性。我国监管体系的运作主要依靠政府的力量,监管的内容包含了许多政府意图,因此,需要完善相关法律安排,才能保证效率与稳定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蒋德鹏,盛昭瀚演化经济学[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3(4)

[2] 邓胜梁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与规模经济分析[J]世界经济,2005(7)

[3] 刘伟,黄桂田中国银行业改革的侧重点:产权结构还是市场结构[J]经济研究,2002(8)

[4] 巴曙松,华中炜,朱元倩 利率市场化的国际比较:路径、绩效与市场结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2(5)

[5] 于良春,鞠源垄断与竞争: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和发展[J]经济研究,1999(8)

[6] 孙焕民,吴德进汇率理论的几点新思考[J]上海金融,2003(12)

[7] 杨雪我国利率管理实践中的问题分析[J]管理观察,2010(16)

[8] 王会昌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与我国的选择[D]西北工业大学,2005

[9] 陈伟光银行业产业组织理论研究与中国银行业结构设计[D]华中科技大学2006

[10] 符贵兴制度变迁中的银行产业组织改善[J]财经研究,2002(10)

[11] 肖欣荣,伍永刚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对银行业的影响[D]国际金融研究,2011(1)

猜你喜欢
利率市场化银行
记忆银行
10Gb/s transmit equalizer using duobinary signaling over FR4 backplane①
中关村银行、苏宁银行获批筹建 三湘银行将开业
保康接地气的“土银行”
利率市场化对中国当前房地产行业的影响
商业银行受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影响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转型分析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对策分析
“存梦银行”破产记
利率市场化对中小银行的影响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