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白
摘 要:我国青年志愿者激励机制是根据青年志愿者的期望采取相关激励措施,最终满足青年志愿者期望以实现青年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的运行过程。本文简要地说明了现行志愿者激励机制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我国青年志愿者期望满足的激励措施。
关键词:青年志愿者;激励机制;期望满足
青年志愿者行动已经成为了我国传统美德文化中的一部分,我们都会鼓励青年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然而,伴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年志愿者激励机制同样需要跟随时代的脚步,及时改进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青年志愿者激励机制的构成及功能
机制,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现已广泛应用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指其内部组织和运行变化规律。青年志愿者激励机制主要由青年志愿者的期望和激励措施两个部分组成。该机制的功能体现在这两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上。首先,我们要了解青年对志愿活动的期望有哪些;其次,根据这些期望值,提出相关的激励措施;最后,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来满足青年期望,最终实现青年志愿活动的参与。
二、我国青年志愿者的期望需求
青年志愿者的需求主要包括:①安全需求。青年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服务时,希望确定自己服务的对象是一个可信的机构;②求知需求。在志愿服务中,青年志愿者希望在帮助他人的同时,能获得社会履历,从中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③认可需求。青年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常常希望能得到社会的认可;④归属需求。志愿者在志愿服务时,自己会融入一个团队,在团队中,就像在家一样,有人互相牵挂照应着。所以此需求对团队的打造提出了要求;⑤奉献需求。青年在成长的过程中,深深地体会到国家、社会、家庭对自己的帮助,他们心中有着极强的感恩心理。通过志愿活动,他们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回报社会。
三、我国青年志愿者激励机制的不足之处
1.志愿者法律制度不健全
我国志愿服务的法制建设非常不健全,严重影响和限制着志愿服务的顺利进行。国家没有统一的制度,各地方就形成了各自的民间机构条例。这样的规定有效地促进了地方志愿服务的发展,但从大方向看,志愿服务在国际合作中就很难协调各地方的条例设定。此外,目前我国只有少数省市出台了相关条例,在其他省市的志愿服务中,当意外事故发生时很难保障志愿者的各方面权益。导致问题发生后很难处理,造成青年没有意愿参与到志愿服务中。
2.志愿者培训专业性不足
很多青年志愿者都是非常热心但又缺乏专业知识的,所以这对组织的培训提出了要求。但很多组织对专业培训并不重视,只重视其态度等基本素质。导致整个志愿服务流于形式,而没有实质的效益。这样的结果对志愿者来说是消极的,因为自己没有发挥应有的价值;这样的结果对于机构来说同样是消极的,因为没有实现效益。
3.志愿者活动资金匮乏
我国的志愿服务资金大多源于政府。因为社会上的志愿组织还未能建立公共的信任度,很难通过募捐筹集资金。资金的缺乏导致志愿服务得不到基本的物资保障,志愿服务活动很难吸引和留住有志青年,组织难以得到发展。
4.志愿者服务领域狭窄
我国青年的志愿服务活动领域基本上局限于校内或社区,很少向社会层次伸展。此外,向社会层次发展的志愿活动的内容又比较固定,没有创新。
四、我国青年志愿者期望满足的激励措施提出
1.青年志愿者期望满足的内部激励措施
(1)价值实现激励。价值的体现方式是适应了主体的需求,主体需求越大越突显其价值。青年志愿者的价值实现体现在其对社会的贡献,即得到社会对其志愿活动的认可。青年志愿者的价值具体表现为政治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最重要的是,我们要让青年志愿者领会到他们的价值然后才能实现这些价值。青年志愿者志愿活动的政治价值和经济价值是中国青年不太清楚明白的,但他们知道其中的文化价值。所以,价值实现激励在深化其文化价值的同时,要强调其中的政治价值和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方面,青年志愿者的志愿行动能够缓解社会上存在的部分问题,使得国家社会稳定发展。虽说志愿服务看似力量单薄,但中国的众青年都投入社会公益活动之中时,将会是一个力量无穷的巨型组织群体。经济价值方面,由于志愿服务属于非盈利性行为,青年志愿者的志愿活动能给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的利润。据统计,自1993年以来,全国累计已有超过1亿人次的青年向社会提供了超过45亿小时的志愿服务,累计创造120多亿元的社会经济效益。另外,青年志愿者的行动传播着我国优秀传统美德文化。他们不只是作为个人而存在,他们的行为在给整个社会注入正能量,呼唤着人心底最初的真、善、美。他们走过的地方,人们会因此而拾起偶尔遗忘的美德;他们留下的,有时候是汗水,有时候是温暖,更多的时候是希望。此时,青年志愿者就是中华美德文化的载体,无形中在社会里弥散,让好的品质得到传承。
(2)个体发展激励。青年志愿者的志愿行为并非完全利他,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己的成分在里面。他们也同样希望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使自己的技能得到提高,以帮助自己在以后进入社会工作时能更自如地应对面临的问题。首先,要鼓励青年去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该活动的性质、类型可以尽量贴合青年所学习的专业或技能。如此,青年会将此看成一个学习完善自我技能的过程,他们就会非常珍惜并好好把握这类机会,甚至会努力争取类似机会,尽力将其做到最好。另外,就业是每个成熟的社会个体需要面临的大事件。当志愿服务与就业方向挂钩时,青年志愿者出于利益化的动机,也将非常愿意参与。
(3)情感交流激励。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情感是人类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志愿活动中情感的传递是通过沟通交流来实现的。这里的沟通就涉及组织内部人员之间的沟通和组织与社会人员之间的沟通。要通过情感交流激励的方法来促进青年参与志愿活动,则志愿活动组织内部首先要建设一个和谐的相处环境:成员之间带着共同的目标,互相理解、支持和帮助。除了内部关系融洽外,还要与外界处理好关系。总之,在志愿服务中,让每一个成员感受到快乐温暖的主观体验,感受到自己在这个团体中有一种被认可感和归属感,最终从情感上征服青年志愿者。endprint
2.青年志愿者期望满足的外部激励措施
(1)物质保障激励。首先,以足够的资金投入来保障基本物质基础和基本服务补贴,是志愿服务顺利开展的前提。志愿服务组织内部没有经济的直接来源,所以应向外筹资。志愿组织虽然属于非盈利性组织,但为了其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可以通过寻求政府拨款、企业单位赞助和捐赠等形式筹款,同时也可为社会提供部分有偿服务,这些盈利最终归组织所有。除了筹款,管理资金也是非常关键的,组织可以实行资产透明化管理,大家共同监管,给志愿组织提供健全的资金管理体系。目前我国的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发展和国家的支持度联系紧密,国家也支持则其发展迅速。所以,政府应该在此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具体的表现为物资和精神上的共同支持。国家如果能够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志愿者工作开展起来也会顺利得多。其次是完善的法制保障。目前,我国还未对志愿者活动建立一个完整的法规。志愿者非常希望能在志愿参与中享有法律给予的权利,如人身保障的权利、物质保障权利等。在法律的监控下,志愿活动的开展就有了最权威的保障,青年参与志愿活动就没有了后顾之忧,此举将促进青年志愿者活动数量的急速增长。
(2)科学管理激励。有些青年并不是不愿意去参与志愿服务,而是不知道如何做,怕在大家面前出丑。开展志愿者培训就可以帮助这些青年抛开这些顾虑,同时也能提高志愿者团队志愿服务的整体效率。课程包括基础理论和技巧学习两方面。基础理论即关于志愿服务的工作性质、内容、对象和流程等知识。技巧学习则是重点,包括人际沟通技巧、专业技能训练、管理能力训练等。人际沟通是任何社会性活动都必须具备的能力要求,专业技能训练是在志愿活动中要做的中心内容训练,管理能力则是整个活动中处理事情的一种统筹能力培养。志愿者培训的核心是务实——即真正有助于提高青年志愿者的相关技能。志愿者培训课程旨在给志愿者指导方向,为志愿活动高效顺利的完成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志愿者培训课程的实效性是吸引青年志愿者非常关键的因素。另外,可建立志愿者中介系统,这个系统可通过网络来进行,如建立相关的网站,网站与社会各层次间建立紧密的联系,形成一个巨型的网络,为青年志愿服务提供丰富的选择。当选择多样化后,青年志愿者们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志愿活动。
(3)宣扬文化激励。在社会中树立典型模范的人物,就像一面镜子,有利于大家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坐标。因为得到社会公认的人物才会被宣传,所以青年通常会以其为自己的榜样,向他看齐,一步一步走进青年志愿者团队。此外,当整个社会处处都有对模范志愿者的宣传时,社会大众也会开始关注青年志愿者行动。由此一来,青年志愿者行动就能建立良好的民众基础。另外,创办刊物也是宣传的一种方式,刊物将志愿行为文字化、图片化,更富有渲染力,以杂志的途径宣传,也会让事实更有说服力。青年是阅读刊物的一个大群体,志愿者刊物能有效鼓动青年参与志愿活动。当然,要让青年志愿者行动成为公众认可的活动,则志愿团队应设法建立一个专属的品牌。首先,要坚持不懈地做宣传工作,如在各类公众广告栏贴广告、建立网站、在大型公众场所做宣讲等。宣传的目的是让大家接触并逐渐了解关于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相关事情。其次,在各节日来临的时候,定期为社会做一些志愿活动,让社会群众开始关注到青年志愿者行动。此时,青年就会非常乐意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五、结语
志愿活动在青年的心中是一项神圣而且伟大的事业,他们内心是非常愿意参与的。但由于一系列内在因素以及外在因素导致志愿活动不能和理想中相照应,形成落差。笔者认为在激励机制的提倡下,落实相关要求,我国青年志愿者定能将志愿组织壮大,为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做出伟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戴卫义,闪茜菁.论建立和完善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的激励机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青年工作论坛),2003(05).
[2]刘家祥,杨 娟.青年志愿者行动的价值内涵[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2).
[3]蔡宜旦,汪 慧.试论青年志愿者参与与动机的引导和激励[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1(04).
[4]孔伟红,艾楚君.高校青年志愿者激励机制的调查与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
[5]洪 剑.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科技创业月刊,2008(09).
(作者单位:江苏理工学院)endprint